
作者: 丽原君(四川)
推荐: 茹悦 (旅俄)
编辑: 海外华人文学
图片: 百度、昵图网

[建党100周年专稿]
<原创>随笔
我读《牛虻》
作者:丽原君
《牛虻》,是意大利作家伏尼契女士作著,因书中的主要人物"牛虻"的事跡流传甚广,竟然湮没了书名:《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本小说的名字,我还是在幼儿时就听说了,不料,读到它的时候已是成年了。今天,在建党百周年前夕,重读此书,有着非常意义。因为,在早期的中国革命前驱们进行革命时,该书曾影响过他们,况且,"牛虻"之名,在解放后的若干年里,曾家喻户晓。今推出读后感,是有重温历史,拜谒先烈的意思吧。

女作家伏尼契在塑造人物方面,渗合了一些趣味性,她没有斜景状物,也很少生活细节,单以故事入手。大约作者只是简单地经历或见到了那些青年意大利的同志们是怎样在组织谋杀和暴乱斗爭的,因为受到一些道听途说的传言的影响吧,她臆想着要歌颂或赞美"革命"和"革命者"的的形象和事迹,是以自我判定的假设来处理的。因此,她的故事,在追随革命潮流踏步前行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愿望。这样,驱使她在作品中首先布置了家庭,道德,教堂,私生子等写作的故事线条。因此,书中的敘述路径,主要是围绕着亚瑟与他不光彩的父亲蒙太里尼的父子关系和亚瑟与琼玛的恋爱走向及上下轮廓來写的。作者同情亚瑟是必然的,但我们看了小说,觉得亚瑟的形象不是那么可爱和遭人同情。他(亚瑟)的狂躁情绪展现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按著者的本意,是要给予歌颂表彰并向人推荐的,但从合乎逻辑,合乎情义的情节中來看,作者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个亚瑟的牛虻只不过是一个自信,固执,莽撞和缺乏理智的人。因为他的种种说法和做法,都没有作者的蒙太里尼那么充滿人情味和感情,似乎"革命"的那帮人,是一群闹哄哄的,而少了道德质信的乌合之众。父子的怜爱是中肯的,反映得很好。正因为这样,书中的部分内容就有些不协调了。比如,牛虻既要对旧政搞"谋杀"和"暴乱",却依然沉溺于对父亲的衷情,使得其内心既复杂而又矛盾,这就赋予了亚瑟两面的形象。革命,暴乱和父爱一一家庭,是这个革命人物所面临的两道需要逾越的门。结果他既无法逃避家庭,也无法不去革命。这样,作者就预埋了他后來悲哀的结局。他参加革命的目的和实施的革命动作,是要推翻旧统治,从人性出发,他又掩饰不了对蒙太里尼的爱。这里,我们看不到阶级性,也看不到阶级阶层的分别,是只有人情的演绎了,要不然,当他父亲涕泣着离开的时候,他何至于绝望似的大哭呢?蒙太里尼是作者想抨击的人物,然而,由于作者先预置了父子关糸紧密的布局,使她想要再支笔对蒙太里尼对刀刺杀,已无能为力了。所以我们从书中反复研看,她的从正面深刻地反映革命人物的目的只达到了部分,其它的相当部分是有些无能为力了。这与她的思想和思维逻辑有关,可能与她笔前设计的初衷有了差距了吧。如此,她抨击亚瑟革命的对立面的效果是非常的有限了。我们设想,她很可能对于当时意大利的革命抱同情和支持的态度,故对参与其中的革命者抱有好感,但又局限于作者本身特定的环境和素质,对旧秩序没有象革命者那样刻骨的恨,所以,她就安排了一个英国人到那里去影响政局。正由于她对革命者要推翻的统治,和统治者不是十分的恨,因之,她笔下的主人公貌似"健全",却并没有象某些吹捧者们所说的那样,"把当时那些志士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热情深刻地表玌了出來,曾使很多的青年受到教育和鼓励"等等。

总之,这部小说塑造的"牛虻"是勇敢,死不回头地爱国,但他的玩弄女性,不宽恕琼玛的耳光,以及他父亲走后的大哭和他死后蒙太里尼的悲伤都足以给牛虻增加阴影。这是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作者将阶级斗爭人性化的描写,也是作者本人既同情和歌颂革命,又恐怖人间悲哀的双重性格的展演。她的主人翁一一牛虻,我们的亚瑟是否就是作者真实的理想的英雄呢?或者是,或者不是,苏联卫国战爭时期的卓娅和苏拉并没有在伏尼契这儿出现,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矛盾综合体,而非纯洁的共产党人。况且,作者唯独要他是一个私生子!一一复杂的身世使他参加暴乱,卑贱的人生使他革命,尴尬且悲哀的父子关系使他无所适从,那么,他死不回头地爱国,勇敢地面对死亡,这方面的力量从何而來呢?只能说一一他信仰了什么吧?这耐人寻味的描写,就更使人感到厌倦。这里面,是否掩饰着作者对名正堂皇的教皇的攻击?很可能是。因为任何美好的道德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何况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呢?加上作者本來的双面思想,就更如此了。
但是不管怎样,这部小说是爱国主义的,是成功的艺术文学作品,并且带有纪实性,很符合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们阅读,以致增强为国家免遭瓜分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并获得一些如何进行革命的策略。

作者简介:实名:蒲方弟。笔名:丽原君、非人即兽、吳突突等。《金榜头条》编辑,《丽原文苑》总编,中外网优秀诗人,网络长篇小说签约作家。中国戏剧电视剧創作函授中心首班肄业。著有文集《紫东街轶事》,小说《北山凹》等。现居四川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