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相思】词 西风 配曲演唱 语林咏溪
夕霞弄彩闲垂,几燕幕云归。玉簪收艳,朱莲隐翠,人在窗帷。
星约良夜芳情里,蛛丝共,幽思旋回。红尘一念,前生万絮,影散神摧。
长调进阶,模拟的困局
引驾行·花归(依韵柳永)
如梦
红尘醉梦,光阴逐老朱颜旧,叹芳华、逝如水,犹留下几多层。何呈。丝丝萦绕,凉风拂雨频带冷,望长空、暗黑笼,乌云轻压黎明。愁生。伤落花归去,念繁华散尽难凭。又记得相逢,月影里、回盼盈盈。
曾经。朝来暮至,最不舍是离情。奈得烟火里,星星点点,已入回程。相行。空万般思绪,何如争断不倾城。向夕阳、深或浅淡,置心素冰清。
一首长调,让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认错了作者,因为看到好友德胜发到群里,以为是他写的,然后就当他写的读,读后觉得甚流畅,且无过分牵强、呻吟之语,这对诗群来说,是极度罕见的事。故此特别点赞。
后来才注意到明明作者是如梦,就不禁有所诧异一般我看过一个人的作品,对其风格与水平就会有印象,对他或她后来的作品自有预期。于是我觉得,我很可能是低估这位作者。
当我乘兴想做评赏的时候,“依韵”这条线索,让我发现了问题。既然依韵,鉴赏自然要找来原作看。看完后,案情方才明晰。幸亏如梦女士很诚实地写下这个题目,否则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引驾行. 柳永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迢迢匹马西征。新晴。韶光明媚,
轻烟淡薄和气暖,望花村、路隐映,摇鞭时过长亭。愁生。伤凤城仙子,别来千里
重行行。又记得临歧,泪眼湿、莲脸盈盈。
消凝。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想媚容、耿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相萦。空万
般思忆,争如归去睹倾城。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
柳永这首词,写得真是流畅!我个人喜爱柳永,就因为他,在辞章绝代之外,还有一个不善作伪的灵魂,拥有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且不假伪饰,不惮批驳。(这也是北宋词人,与南宋词人的重要分别之一。北宋词人在其成长期,尚不被冠名为词人,像柳永,在很多士大夫眼里,不过是个写小歌词的,郭德纲的“三俗”差可一比。所以作为初创,他可以写士大夫笔下所无或者难言,而市井小民口锋所及,而笔不能传的情感。当他把行业做大,士大夫辈如苏轼等跟进,则是把自己的情怀和格调,寄托在了这种形式里面而已。所以南宋人作品差了档次,主要是差在情怀、格调。)
这首词是写柳永新婚不久,出门宦游,路上思念妻子。常人只知柳永花心,实际上他最为人传诵的,多是对妻子的思念(《雨霖铃》,《八声甘州》是也)。从中,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这首词里就有那两首名作的痕迹。“又记得临歧,泪眼湿、莲脸盈盈”,是在回忆“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想媚容、耿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句式都接近“想佳人,凭窗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章法上,“是离人、断魂处,迢迢匹马西征。”缘由已交代好,至此情绪偏暗,后面写和暖之天气,是明“扬”(若继续暗下去,上阕已是哀歌,下阕不好措手)。“愁生”,与“伤”三字又一转。此“愁”之转,因前有“迢迢匹马西征”而成立,否则就是霸王上弓,硬转了。
下阕顺风顺水,注意,“争如归去睹倾城”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言语。柳永若已中进士,估计不会下此言语,我们也难见艺术家之真性情了。“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暗用“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然说得没有李商隐和杜甫(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典雅,一片纯情也是化不开——化雅为俗,未必见得不好,还要看运用。
回到如梦作者的作品,本来已经很不错了,一看她的模本,有了镜子就好梳妆了。起首至“几多层”,十分流畅,而且“几多层”与前文造成虚实对比,避俗,说明作者了解长调词法。
李敖曰: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下面作者对词脉的把握,则开始偏离自己的轨道,被柳永带走了。继续铺叙“凉风拂雨频带冷,望长空、暗黑笼,乌云轻压黎明。”,后面用柳永的“愁生”,模拟痕迹清晰。作者目的是在此转之前,为“愁生”铺垫,虽然延续了“愁”而章法失却一“转”,词脉就会僵硬一些。如果把“又记得”几句,调到上阕铺陈之中,而以景语结上阕,效果就会不同。
下阕开头,亦是模仿。而波折上“最不舍是离情”,用直白,就不如“最苦冷落银屏”来得蕴藉。要学他的内核,一句“唯怨春柳长亭”,就见得柳永的好,是摹法而不摹句。前面平直,下面就要含蓄,艺术表现多如是。作者前面的“几多层”,倒是此法。
下面运转,应是作者的真情事,意脉流畅,但是仿柳句式太明显,应避。词作的依韵比较少,因为比律诗步韵要难,不利于词法的闪转腾挪。本篇做得已算不错,只是句式太接近了些。
短评几则:
听歌随笔
文/独孤悟禅
欲写相思三两句,奈何肠断不成行。
绝才清照词千阕,难尽离情自引觞。
西风:后两句仿《赠汪伦》,也是一法。可惜起承弱了,下面自然顶不起来。文辞自有文辞的内在逻辑,不能局限于表面通顺。比如:相思+三两句=弱相思。试改成“三万句”,还有人敢说弱吗?此时不夸张更待何时!这是第一层,另外说一下,这里一变,底下“词千阕”句法就重复了,要重新运筹。
然后看起承句的连缀,因下有“不成行”,故上之“欲写”已经暗示出来,可以省略。“相思三万句,肠断不成行。”语言的凝炼,会使得焦点突出,力量集中,且有发散力;反之,会造成句法松垮,力量被稀释,三分句的“绝才”亦如此(清照之“绝才”,家喻户晓)。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结尾“自引觞”,有蛇足之嫌。李白“不及汪伦送我情”摆在那里,它的上一句已经限制了下面的运作,“清照词千阕,难以尽离情。”算是比较完整的模拟。
反复读,还会发现音韵上可以提高。 “肠”、 “成”、“行”三个字挤在五个字里,显然不大妥当。想改“肠”又不好改,这就涉及到选韵的问题。“相思三万句,肠断不闻声。”
庐山秀峰
阿娇
时雨轻弹竹脆枝,环行半岭到云居。
清风不等闲情客,坐望直流万丈帷。
西风:这首诗,真是进了一大步!悟到从写景入手来运化情韵,不温不火又绵里藏针,这种体悟属于“一梦破禅”。
承句“居“没压上韵,考虑“云陲”;“等”不如待;“直”字导致孤平,本来也不大好(瀑布当然是直的),考虑“喧流”。
春雨
文.阿娇
风自无痕水自凉,溪边老柳又新妆。
花开不见寻香处,亦是春情误暖阳。
西风:写法仍然延续了上一首,力图含蓄地表达、表现题意,而且起承句也做到了这点,首句还很惊艳;转句理解为设置悬念也说的通,唯尾句没有中的——诗意的幽微之处在“切与不切”之间,句与句之间联系得太紧,会显得僵化;反之一旦失去联系,脉就断了。
要是调整,反而可以把“脱靶”这一句放在首句,略做修改,跟题目“春雨”关联;把最佳的一句拖后,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万点春情误暖阳,溪边老柳又新妆。
花开不见寻香处,风自无痕水自凉。
戏评黄巢题菊花
文/星灯
许与桃花一处开,而今依旧守秋苔。
人间信有真青帝?飒飒西风冷笑来。
西风:这篇作品,看起来还是比较流畅的(除了秋苔可酌)。由此我却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古人作品的评价问题;另一个则是诗格问题。
作品采用对黄巢诗句反说,而不是反其意用之,这在诗格上就有差别。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反陆游意而用之,用意积极入世而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本篇除对黄巢作品有反讽味道外,看不出意旨所在。
再向内部深究,还是脉堵了。这类反讽,只有具备现实意义时,才有价值(顺便说一下,黄巢的原作,是无折无扣的好作品,不管他是不是杀人魔王,单纯反讽毫无出路)。这种现实意义,需要找到跟黄巢诗内涵有相似性或可比性的事件(例如外地打工子弟上学难、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等等),在作品内容有所体现。
还有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法,就是改题目。例如:《感某地失学儿童问题,戏评黄巢菊花诗》。加上这个题目,原作的反讽,立刻就披上了一层现实困扰的外衣,味道自然就出来了。由此,也从反面证明了我关于“题目是诗歌本身的重要的部分,可说是五行之一”的理念。
【作者简介】栾心联,笔名西风,支付业从业者,出生于北京。现为苏轼研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幼年开始诗词创作与摸索,不求甚解,所求者以诗会友,俯仰古今,一吐块垒,鸣中有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