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锤镰党旗在封锁围剿中迎风招展》一文读后感
文/李善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庆,近日,我在微信的朋友圈中,看到了青鸟头条登载的潘安兴先生《锤镰党旗在封锁围剿中迎风招展》一文,情感敦厚,文笔精练,内容生动地讴歌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网上点击量突破九万人次,可谓清风携韵,国人共呜。
🌹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满怀热泪地拜读了潘先生的大作,深深地被潘安兴先生的文章所感动,他唱出了我们广大党员的心声,于是我写下读书笔记,也就是读后感,读,我是满怀热泪地拜读,感,我是发自内心的实感:一、《锤镰党旗在封锁围剿中迎风招展》的文章题目,画龙点睛
🌹潘先生用开门见山的直白,拟人拟物的手法,介绍了中国人民两个最简单的劳动工具,铁锤和镰刀交相一起,创意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徽;用设问句式,锤镰为什么镶嵌在红旗上?党旗为什么在封锁围剿中迎风招展?抗拒“封锁围剿”,展现了共产党的铁骨与生命,“迎风招展”呈现了用铁血染红的党旗,正义主张。
🌹潘先生用诗歌与散文的笔法,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丰功,对党的热爱与颂扬,文笔牵动着我的心,我也感怀地提问,我们的党旗为什么这样红?锤镰为什么这么硬?答案是,因为中国出了个伟人毛泽东。二、序时手法,文章把我带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岁月
🌹潘先生上述提问,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毛泽东等一批中共党员,用了艰苦卓越的28 年,于公元1949年的10 月1日,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园满的答案。回首1921年7 月1日,当时,全国只有50多名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忘初心,参加第一次党代会的13 名代表,聚集在上海的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随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小船上,勇立潮头,红船再出发,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它的诞生,为了谁?代表谁?依靠谁?服务谁?唯一答案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抱定的宗旨。

🌹铁锤砸出新天地,镰刀割断了旧乾坤;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上海摇篮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到南昌八一起义的枪响,洞吓蒋邦;1927年的汉口“八七会议”,毛泽东的工农武装,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由创导变为主流方向;星星之火,燃遍井岗;黄麻锣响,女将送饭,男将打仗;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三过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史绝唱;八年抗战,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小米加步枪,二次世界大战,日寇战败投降;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英雄气概,无人袂唱;三大战役,从东北到南疆,国军逃亡;二十八年的前仆后继,换来了四万万同胞的期望,全国解放;毛泽东的建国宣言,响彻云霄,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升起,华夏兰天飘扬。
🌹三、用排比手法,阐明了追求真理,信仰虔诚
🌹潘先生用中国共产党的伟绩,自问自答,生动形象;锤镰为什么这么硬?因为在革命的熔炉中,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志士,用铁拳和钢肩锻造出来的;真理为什么这么忠?因为是宗旨与信仰虔诚;今日子的花朵为什么这么艳?因为是先烈们用生命的热血浇灌这么鲜;今天的生活为什么这么甜?因为中国出了个英明领袖毛泽东,他承载着拯救民族的重望,让全民大众,感受到了金色的温暖与阳光。四、顺叙手法,抒发了建立共和,中华复兴,爱国爱党

🌹潘先生用朴实的情怀,把一个文明的古国,与当今数不尽的青春记忆联系在一起,文章把我映入到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1949年10 月1日,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用庄严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东方站立起来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红色的五星国旗在兰天中升起,全世界举目。每当看到耸立和飘扬的红色五星国旗时,红色代表吉祥,也代表壮烈,在这28年的岁月里,是无数中华儿女,38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员、仁人志士与同胞的牺牲,是他们的鲜血染红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铸锭的共和江山,铜墙铁壁。
🌹党旗为什么这样红?答案在光辉的党史上,国旗为什么这样艳?答案在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广袤大地上嘹亮的国歌歌声,前进、前进,时代的强音,威震四方。五、以点带面,奏歌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的英雄儿女们
🌹潘先生用长镜图,倾注着党的百年成长。文章把我们共同托起伟大的“中国梦”,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写得真实动人。
🌹党的伟大与神圣,老百姓的忠诚,各行各业的劳模与群英,体现了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79年,解放思想,中国敞开了明亮的大门,世界都在讲中国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三峡大坝拦洪流,高峡山平湖,青藏铁路,北京奥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两个文明。发展是硬道理,筑固长城,发愤图强,民族复兴。六、结束语
🌹读了潘公这篇好文章,不胜感谢,那么,用什么来感谢潘先生呢,我用一个“爱”字来酬谢,爱,是无处不在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爱,爱是宽恕的,爱又是包容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我爱读潘先生的文章,潘先生的文笔,可以激发我无穷的力量。
🌹2021/4/29 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



🌹作者简介🌹李善才,男,1959年2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经济师。曾任国企厂长,之后,应聘到广东某驰名企业,担任中高管。笔名,善才不才,自号太白同氐,砚池一郎。参与社团活动,曾是武汉印刷业协会理事,原黄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黄陂区书法协会会员。
🌹自幼爱好文字涂鸦,曾在《孝感报》、《黄陂文艺》、《湖北印刷》、《武汉印刷》、广东省统战部某杂志上多次发表文章。作品有《诗理前川》,古线装本的律诗,近2000首诗集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