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一个瞀乱的秋天,
侯德成老汉气息奄奄。

(一九二六年侯德成为五子产业分单)
跪倒了五个儿子与媳妇,
嫁到东少梁的娇女泪水涟涟,
跪倒了十几个孙子孙女,
跪倒了堂弟一家人心寒。
为的是抚养之恩心血劳干,
为的是化解上辈兄弟冤,
为的是怎样实现遗言:
"耕种有粮,经商有钱。
挺直腰杆,文武双全。”
(自右至左排列,序号①……)
这遗言是他孤儿成长的写照,
是光绪三年人亡家破的祭奠,
是长辈为财产官司而死的悲惨,
是南洼活埋母亲时叔父不担保的场面,
是母亲死后三天家产尽失的剧变,
是三岁的妹妹哭饿死时的血泪凝固的眼,
是村人叫他"拾掇”背后的辛酸,
是七岁的他要饭,熬活,闯荡的经验……
这遗言如光如水如气如火如物凝血缘,
这遗言明确了后辈人的承担,
这遗言成功了后辈人的实践,
这遗言让第三代人十五个孙难言难做全……
乾坤挪移天地转,
长子喜道的葬礼高档风光耀眼,
棺椁高棚,戏台人山,
两班乐人闹三天。
(侯德成之长孙遗像)
长孙鸿运事后感言:
"当初我父月亮地做活又节俭,
让他的名声留在世间方圆。

长子印元十五岁入朝上前线,
运输受伤从不对人言。
二儿子怀印参军去西藏平叛,
三次立功光荣匾。

我挑着家庭十几口人的重担……”
他承父志做庄稼吃苦建设家园。
老五平运(益山)部队学医苦钻研,
县兽医站工作新农兼课获奖业精专,
解剖骡马接骨火针药方治病患,
治好的牲口百千万。
(侯益山的医学笔记选)
次子有道经商古董见世面,
过山西住合阳货殖好人缘。
次孙天运支持三个弟当兵上前线,
与九弟撑着大家庭的天。
解放初到唐山三千里鞋底磨穿,
背回烈士骨殖弟魂守家园。
老四启运二十岁出头死在唐山,
只记得烈士木牌挂在门边,
他无车无妻无银钱,
有国无家有功无名可歌赞。

老七水运在部队作战勇敢,
出嗣赵府吃苦耐劳务家园,
曾为民兵连长积极肯干,
村代表去大寨学经验勤劳节俭。
老九侃运背枪支前抬伤员,
经商为农实苦干,
与兄携手共建家园,
黄河滩全县割麦比赛第一美名传。
老十一天平志愿军通讯机要员,
回乡曾为民兵连长,
年轻气盛妻女另投缘,
奇的是两手写字我亲见。
令郎福道经商卖绳三次置旧房一院,
入殓时见肩上砖厚硬茧人赞叹。
令孙老三讳增运三卖自己为壮丁命悬一线,
他曾当过生产队长县交易员。
红白喜事难事不平事常常揽,
两儿子七八十年代大学生他如牛耕田。
(一九四八年县政府工作人员名册选)
老六抗运参加过游击队,
二十岁出头是县财粮科工作人员,
后出嗣养子女成家立业自分散,
毁誉难辨别功过难言。
老十二录运十五岁参军十二年,
入党立二等功建筑学阳光灿烂,
曾当干部送儿子参军达心愿,
曾被误伤落疾不让人为难。
令郎金道为农纺绳经营家园,
刚强报恩有义胆。
令孙老八抗锁曾入伍历经艰难,

当村队长贫协组长带头苦干。
儿子矿难不争赔偿款,
他说为国家遇难不冤!
老十三抗平(振益)入朝作战是医护人员,
抢救伤员在前线,
立功受奖领导称赞,
赤脚医生上山下乡医民患。

老十五新抗参军七年,
战友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两次表扬勤劳辛苦无怨言,
复员回乡曾当干部好党员。
令郎有生经商为农勤劳生产,
吃苦耐劳敢作敢当不怕艰难。
令孙老十平录吆车支前炸弹惊险作贡献,

满腹戏文勤劳务家园,
精通庄稼活路人称好社员,
村里红白喜事常是他和振国洗碗。

老十四平才参军七年,
不怕苦累成为好党员,
当班长两次受表彰人称赞,
回农村曾为干部带头干。
有五子而未登科也遗憾,
人称十五令孙有功无名难周全。
皆因遗言过低浅,
皆因家训不明显,
皆因需要根深叶茂水开源。
树三年见益,
人育三代才见天。
举右手庄严起誓言:
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顺自然,
要敬畏法规民约和家训登高望远,
要为国为民保江山!
要不惜血汗撸起袖子加油干!
(注:文中所写的令郎是同父之子辈即第二代。令孙老…是同一祖父之孙辈。按老人所说与村侯姓同辈应为族谱第二十二代。与山西蒲州丶合阳路井族谱存疑。
合阳县路井镇侯氏族谱:始祖兄弟三人,长仲良,次仲礼,又次仲义。仲义世居汾州府介休县章南镇沟脑村。仲礼到合阳,礼学尤长。又记:蒲州鼓楼,乃是故乡。此与杏花村侯氏所说同。合阳二0一二年第十次续修谱人生于一九四二年为十九代。此与杏花村说此年生人为二十三代。存疑。
本文作者为【侯氏当代名人】611:陕西省韩城市侯印来)
(侯印来,韩城杏花村人,师范毕业,中教一级。1971年任教,曾任初小、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班主任等。精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通讯》《德育报》《陕西青年》等二十多种报刊发文约百篇,省级以上论文二十多篇,十多篇入选书集,如《中学生作文成功途径十韵》发陕师大《写作导报》,95年入陕师大《初中作文系列训练三年级上供九年义务教育使用》。参编出版书十余部,文章获奖二十余种,《新课程作文导航》一书,2003年获中语会"十五”课题专著一等奖,07年获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基金会科研论著三等奖。一百多网台发文五百多篇。弱冠时拜杜鹏程学写作,与王改明等忘年之交,曾研学于北京旅顺等地,一生孤傲,不善长袖。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作协会员,省语文学会会员,编辑,记者等。部分简介见百度、头条等。)
手机号;19945230575
维信号:wxid_rc3l3lymiqoq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