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净化:艺术与美的存在意义
王大训
一
艺术是人类感性情感的表现实现,可是人类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表现实现呢?要回答这一问题,仍然必须从艺术创作即美生成的过程来理解。
人的心理是一个能量充足也是一个内容充足的系统,又是一个与外境交互作用,随时会产生心理垃圾的系统;正如人的生理系统是一个能量充足也是一个内容充足的系统,又是一个与其存境交互作用,随时会有生理垃圾生成的系统一样。
在生理系统中,人每时每刻要与外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摄入对象有三,一为食物,二为水分,三为空气。当食物、水分和空气进入人的生理系统生理器官和生理细胞,其所发挥的作用有二,一是为特定的生理组织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完成新陈代谢,二是添补生存消耗的常量和变量,以保持生理组织系统存在的稳定性持续性。然而必须看到,这样的摄入只是其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正方向,即生成对人的生理组织生理过程的有用性价值形式,同时,这样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存有负方向,即生成对生理组织生理过程的有害性形式——生理垃圾。生理垃圾是生理组织在物质和能量交换或曰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无用性;对生理组织而言,无用即有害,无用即垃圾,垃圾即负向的物质和能量,只有予以清除排除,生理和生存过程即其系统存在的稳定性持续性才得以肯定。我们知道,人排除生理废物即生理垃圾的主要形式有五:一为大便,二为小便,三为汗液,四为空气,即呼出之二氧化碳,五为肤灰,即细胞生存过程所排除的垃圾。
生理组织在其生存过程中,以不断地清除其内生性垃圾而达成系统存在的安全性稳定性,心理系统亦然如此。在心理系统中,由其深层之摄食本能、生殖本能以及安全和快乐本能所生成的能量,总是遵循由内而外由深而浅的路径外移外释,既通过这样的能量释散实现其认识和行为功能,也以这样的外移外释减少内在的压力张力,而实现心理能量和心理内境存在的稳定性安全性。但实际上,人的心理能量无论趋向认识还是趋向行为者,并非总是可以成功,即其在许多情形下是会受到来自内境之意识或是来自外境之自然和社会性存在条件的阻抑。这时,由于自我或由于外境的阻抗阻抑,正向的由内而外由深而浅的能量流行过程会被否定,从而产生回流逆流,使其深处的心理压力张力上升,而危及心理存在的安全和稳定。这种回流逆流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心理垃圾。
在人的心理系统中,由内而外由深而浅的能量流行,既可以通过认识和行为使欲望的标的得以达成,又可以使其能量以外移外释的方式予以逸出,以减少内在压力张力的方式而体验快乐和愉悦;相反,如果这样的过程受到阻抗阻抑,而导致外向的能量发生回流逆流,内在的压力张力上升危及心理存在的安全和稳定,则体验痛苦。虽然趋向物欲的认识和行为亦可以释散心理能量降低心理压力而体验快乐,但这样的体验是功利性的物质性的,也是最低级的。而艺术创作的情形则否,其由心理激动引发的创作冲动是纯粹感性感情的,不是指向趋向物欲之功利,而是指向趋向纯粹精神化情感化之非功利,其标的是纯粹的心的快乐和愉悦,或者说,是为快乐而快乐为愉悦而愉悦。在功利性的认识和行为中,所获取的价值标的也可以释散心能心压而体验快活,但由于要承担深重的生理性负荷,其精神含量较低,因此其快乐级次最低。乞讨者得到一只馒头,会体验快乐和喜悦,嗜酒者得酒狂饮而足,可以体验快乐和喜悦,赌徒下注而胜,可以体验快乐和喜悦,农民经过劳作获得好收成,可以体验快乐和喜悦。但在这些以求物质利益的认识和行为过程中,其所发生的过程,即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所获取的标的对象,只能是一次性的,其所获取的喜悦和快乐也只能是一次性的,即不可复制不可重复的。虽然乞者可以再乞、嗜酒者可以再饮、赌徒可以再赌、农民可以再获丰收,但其所对应的物性对象或者说其具象的价值形式,不再是从前的对象和形式,其生理心理过程也不再是从前的过程。即是说,这样的过程消费是一次性的,其体验者是特定的,其体验过程是不可传递不可转移的。体验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是指这样的过程是对物性对象的消费,而这样的消费是对物性对象的一次性肯定,也是对物性对象的一次性否定。如果吃掉一颗苹果,你用它来果腹用它来解渴是对它的物性价值存在的肯定,可是你通过咀嚼将其磨碎而吞咽,它作为一颗苹果的具象的存在个性则被否定了。
一切功利的生理性的消费需求,其消费过程消费对象无一例外地都是以物性对象为载体,嗜酒者需要消费酒水,乞食者需要消费食物,由于这样的消费对象都是物性的具象的,也都是个性的唯一的存在者,吃掉一颗苹果就消失一颗苹果,喝掉一杯白酒就会消失一杯白酒;张三吃掉这颗苹果,李四就不能再吃这颗苹果,王五喝掉这杯白酒,赵六就无法喝到这杯白酒。张三吃这颗苹果的生理和心理体验过程仅能为张三所有,不能为李四所有,即无法向李四传递,李四也无法复制;王五喝这杯酒的生理和心理体验过程仅能为王五所有,不能为李四等其他人所有,即无法向他人传递,他人也无法复制。
二
即使是人类的其他物性的功利活动,比如劳动、生产等可以获得物性价值形式的行为过程及其标的,其所对应的心理体验也同样的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即不可传递不可复制的。比如我要盖一栋房子,我要规划要备料要筹款,或者将整个的工程以合同的方式交给一伙建筑工人去做,看见我所趋求的标的——房子,由地基而墙体而门窗而上梁而封顶上瓦等等,直到房子盖好成为我可以居住的标的,在此过程中我既付出体能也付出智能,既有认识也有行为发生,同时也有与此相对应的快乐的心境生成。但我们知道,这样的过程不仅由物欲所决定,也由具象的物的实在性存境所达成;因此,这样的心理体验由于物境存在的唯一性,也由于物境存在的实在性,其心理的快乐过程都无可避免地为其所限定,其存境是唯一的,其功利主体是唯一的,其快乐即喜悦的体验者即消费和享有者必然也是唯一的,即是排他的,无可共享的。
艺术创作过程不是这样,其成品的消费过程则更不是这样。首先,虽然艺术创作也是人类主体性的认识和行为过程,但其趋向趋求的标的不是物性物欲的,而是精神性情感性的。其次,艺术创作内容所用的材质材料不是直接取自外境而是直接取自内境,不是物性之具象的实在,而是人性之意象的虚在。第三,艺术创作所生成的快乐是灵的而不是肉的快乐,即不是与人的生理需求,而是与人的心理之情感需求相对应,是指向趋向人的精神性而非物质物欲性消费。第四,在人的功利性行为过程中,其标的是物性存在的价值形式,快乐或喜悦只是其过程的副产品,在人的非功利即艺术之精神生产过程中,其标的是人性的精神价值形式,情感的消费快乐的获取,为其唯一的标的。第五,物性生产和消费是实在的,艺术生产和消费是虚在的,前者是物性的,后者是非物性的,前者之快乐是偶然的,后者之快乐是必然的,前者不以快乐为过程,也不以快乐为目的,后者既以快乐为过程,也以快乐为目的。
艺术创作过程源于由刺激所产生的情感波动激动,以及由其所决定的感性的创作冲动,其动因动能来自本核、无意识和潜意识之本能,其内容则是纯粹个体的个性化的为感性和情感所浇灌的前意识经验之表象和意象内容。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艺术创作与其他行为性的制作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制作之功利性的行为所支配的对象是外在的物性的实在的,而艺术创作之非功利所支配的对象则是精神性的虚在的。实在者为外境为自在的外部自然和社会的客体世界,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但因人的存在而改变其存在,既改变其存在对象,也改变存在对象的相互关系;虚在者为内境为非自在的内部自我所有的表象意象的经验内容,因为人的主体性个体性的存在而存在,亦因为人的主体个体性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其存在,既改变其存在对象,也改变其对象与对象的存在关系。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艺术的内容是虚在的,而其制作的内容是实在的,艺术创作所支配的材质即内容是精神的,既不占有时间也不占有空间,而制作所支配的材质即其内容表达表现的载体载具是物性物质的,既占有时间也占有空间。物性者是实在而占有时间和空间,其存在具有唯一性,人与其交互作用所生成的心理过程具有唯一性,人不可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也不能两次吃下同一只包子,并享有同样的心理过程。因此,物质消费在本质上具有唯一性自享性,即其生理心理体验只能是一次性个体性的,或者说,其消费对象和消费过程是排他排异的,是我的不会是你的,是你的也不会是我和他的。艺术是精神性也是共享性消费,精神是虚在而不占有时间和空间,其存在没有物性的局限性,其存在对象可以无限性地重复性消费,其体验过程虽有差异但却具有同一性,可以无限性地重复,也可以无恨性地传递。是我的也可以是你的,是我的你的也可以是他的,是中国人的也可以是外国人的,是古人的也可是今人的,是今人的也可以是将来人的。物性物质所以有朽,是因为占有时间和空间,是因为一切物性存在对象都是流变动变的,而流变动变意味着自我否定;精神存在所以不朽,是因为其非物性非时空性,非物性而非流变,非时空性而永恒。
艺术即美的消费,是心理负能心理垃圾的清除过程,也是实现心理净化达成心理系统安全的高端途径。当心理欲望心理欲求趋求被阻抗阻抑时,人所以会产生痛苦即非快乐性体验的本质,是心理负能心理垃圾的生成。心理能量的回溯回流,必然造成心理内在的压力张力上升,而心理压力张力的上升则会危及心理系统存在的稳定性有序性。而如果没有一种心理能力及其运动过程对此种情形予以消除,心理存在的安全性将会被否定,而艺术即美的消费,正是为消除心理危机危险而生成的自我调控能力。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都是对以虚在的方式生成的主体性心境的内在对象的消费,是一种自性自我而不为物性物欲所决定的心理活动,无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是在消费自我,都是以一种心的激动活动的心理运动过程而清除心理垃圾心理负能,从而获得愉悦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