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262期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1344期
欢迎做客中华诗经阁
个人简介:姓名:汪雯 笔名:蔓菁 网名:念闺轻柔衫
1986年冬,参加中国企业家报涵授学院班学习。
1988年夏,作为江苏省代表出席庐山授奖大会。
2018年4月,拜诗坛元老王连社为师,攻读古典诗词,并破例成为恩师关门弟子。
2019年诗从诗坛元老张兴泰老师,学习现代诗词。
2019年4月,加入龙风诗派,在杨春堂分院学习深造。

扬州诗词之乡(散文诗)
蔓菁(汪雯扬州)
水运是古代经济命脉,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商船来往,文化交流,加强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沟通南北经济,也促进了扬州繁荣昌盛。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诗人纷纷下扬州,这个契机难以想象。
盛唐诗歌之盛,李白最有号召力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一个烟花三月好去处,坐实了江南名城,一个温柔富贵之乡,万千诗人对扬州牵挂、流连、神往,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一个无大不大的扬州任鹤飞翔。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扬城制高点蜀冈平山堂,似见欧公当年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韵味悠长,跃入眼帘的是一个风流儒雅、豪放乐观的“文章太守”形象。
扬州丰富的文化底蕴,繁华的经济,是诗人心目中的天堂,一个城市的知誉度与诗歌密切关联,扬州作为全国诗词之市,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扬州诗词的繁荣,在历朝历代,今来古往,描写扬州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字烊烊,四卷煌煌,一个帝王隋炀帝,一个时代隋唐,一个诗人张若虚,成就了一座诗词之乡。
杜牧最富深情的那句“十年一觉扬州梦”留下的不仅是潇洒俊逸的杜郎,还有那“二十四桥明月夜”,吹箫玉人的风调悠扬,杜牧在离开扬州时写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温柔富贵之乡,让诗人的深情悠远绵长。

最为忧郁感伤的诗人林章,在受迫害忧愤交加,也没忘记问声“今夜不知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得到诗坛高度赞赏。
诗人用不朽文字描摹自己的曼妙身影,创作出绮丽篇章,构筑出一条丰富多彩、令后人目不睱接的人物长廊。
山色留人意,水光泛月光,江山代有贤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人类社会不断的运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诗人,扬州一批批优秀的诗人引领文坛,“纷纷艺苑漫雌黄”,迄今为止《扬州诗词》年刊距今已出版37集,见证扬州诗坛,大道汤汤,笔正吉昌。

扬州是个好地方,江南自古多俊才,于今扬州诗人在诗坛享有崇高的名望,一代又一代诗人,在古城风土人情熏陶下,诗文洒洒扬扬,扬州诗词界元老,为创建诗词市倾注心血、贡献力量。
扬州市诗协,邗江区等诗协领导,爱惜人才,德高众望,有颗智者怀仁的心,提携草根诗人,为了把中国诗词的璀璨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广开贤路,为扬州古诗词之乡挑起大梁。
邗江区瓜洲、方巷镇为全国诗词之乡,公道镇、竹西街道以及杨庙镇均属江苏省诗词之乡……

目前,杨庙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及康乐社区创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已完成验收,杨庙镇党委、政府以诗词文化为引领,加深了中华传统诗词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深耕杨庙诗词文化“沃土”,让诗词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全民参与到这场“文化接力”的传承中,让诗词在杨庙大地上芬芳绽放。
更多喜爱中华古典诗词的诗友,勤奋好学悟性强,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日月汤汤,拜名师,苦钻研,且将韵语和疏影,朝夕陪伴广陵江。

一些诗界前辈文化底蕴丰厚,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更加旺盛,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仍然散芳,诗词歌赋、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篇篇篆盘香,彰显一代诗王,雄姿豪放。
诗词是一方净土,能带给我们精神食粮,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见之不忘,下笔成行,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慰我彷徨,携手相将,若一日不写,思之如狂,是以字代语,聊写衷肠。
极目远眺,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徜徉在这诗词之乡,胸襟感到舒畅,我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情愫,扬城诗潮澎湃瀚似长江,长江后浪推前浪,让诗词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古城扬州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永放光芒。

中华诗经阁
荣誉顾问 韩博石 毛恒昌
总 编 瀛洲居士(王连社)
古风部 在水一方(师静斋)
格律部 循规蹈矩(金唐松)
词曲赋 百家争鸣(宋远行)
新诗部 顺其自然(王佑德)
散文部 钟灵毓秀(李江涛)
小说部 源远流长(钟国富)
杂文部 心有灵犀(章自然)
音频部 先声夺人(古月仙)
美编部 桃之夭夭(任静好)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