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1627期

与同门谈心
作者:吕兴福

创作诗词,很多时候是凭籍着感觉进行的。
有些不可说没法说的不是规则的规则,也就是约定成俗的东西,它直接影响着诗词的美学程度,影响着观感是否舒适。
同门相问,我很想去表达它的存在,却觉得没有这个能力。
今天,试着表达一下,不知能否说清,比如:
一是叙述要舒展,不要抟,即不要来来回回在原地方打转纠缠。
二是要破成语,打破团粒结构,防止板结。有些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显得死板固化。怎么破?毛主席诗词中的“红雨随心翻做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两句给我们提供了榜样。这里面破了随心如意甚至还破了绿水青山这些成语,只不过用红雨替代了绿水而已。由于打破了固化和板结,美学一下子显现出来了。
三是尽可能不要冲题犯题,即不要在正文中重复标题上的字句,如果无法避开,可破开使用。
四是黄金分割。尤其是词,尤其是分上下阙形式的词,内容包括语句,情绪,景和情,情与志等等,要设置合理,布局均匀,既要避免虎头蛇尾,也要避免尾大不掉,要使其显得既修长又有曲线,既丰满又不显得臃肿,就要注意用心剪裁。一般情况下,上半阙借景,下半阙抒情;上半阙抒情,下半阙言志;上半阙纪事,下半阙明理。但实践中往往更复杂,更有容量,更需要瞻前顾后,因此,只有尽可能把五官摆正位置,才不会显得怪异。
五是多描摹情景,多勾勒具体物象,星稀月明,鱼沉鸟飞,行云流水,亭台楼阁,少下美啊、好啊、妙啊等定义,定义交由读者去说。
六是最好言之有物,不要空喊口号,尤其是尽可能避免时政口号,(当然政论诗词除外),这样可以跳出老干体的枯燥无味。
七是用典自然灵动,典到为止,无须以典释典,一用为雅,再用即俗!画虎不成反类犬时,不如不用。
八是甄士隐去假语村言为宜,即曲雅别致,曲径通幽,“小院深深深几许”,藏而不露,以达到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效果。这才是真功夫。
九是至始至终,心怀敬畏。
比如投稿或上传圈群前,都力求自我校对,词牌,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及时间,标注清楚。这是一种尊重和负责任的表现,不可大而化之。
如果是引用他人的或是古人的,要第一时间标注明白,这既是尊重,更是修养,不可不慎。
另外,给友人赠题时,尤其是春节期间,遇到七绝五绝之类,可用七言五言替代之。有人曾为朋友赠五绝一首,被友人退回,附言道:我只要五福,不要五绝,先生自己留着用吧!好心办了错事,要引以为戒。
再就是对完成的文稿进行冷处理,等睡一觉醒来后再发表。因为睡醒后会清醒许多,会发现新的问题可以改正。
总之,要有尊重心,要有敬畏心。尊重他人,就是庄严自己。敬畏文字,就是开启般若。当知功不唐捐,这是硬道理。
十是……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待慢慢聊来。
诸如此类,一家之言,一笑了之吧。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惠川文学社、《惠川风》杂志社创始人,名誉社长。有诗词、散文集及军旅、经济、文化、宗教诸类文集刊行。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