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唐本榆
文/唐为跃
1994年6月6日,芒种。这天是我们兄弟姐妹永远都无法忘怀的日子——我的父亲因病去世。
掐指算来至今已有26年,回想起父亲在世的情形,还真有好多往事值得一写。父亲一生是辛苦的一生、赚钱的一生、会享受的一生、更是善良的一生。
我家祖籍司徒耿庭庄,那里唐姓不少,我爷爷是单传,我父亲也是单传。父亲过继给大爷爷家,一子跳两房。父亲这辈“本”字排行,取名本榆。我父母共生了十个子女,长大成人的只有6个,弟兄四个和两个姐姐。回想起我父母把我们兄弟姐妹拉扯成人还真是不容易,这其中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的优良品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终身受益。细想起来,我父亲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子女学习。
1.他待人随和,为人豪爽。
因为他从小就做生意,喜欢交朋友,从不瓜葛人,宁叫自己吃亏,人称唐如意。他走到哪里,从不把钱看得那么重,遇到朋友家婚丧喜事,出手总比人家大方(人家五角,他总要多于人家,一块甚至两块)。出手大方就受人欢迎,受人尊重,一口一个唐大伯喊个不停。有时只要他把朋友带回家来,我们小孩就高兴,有鱼有肉吃了,他待人好,人家对他就客气,不管走到哪里都让他坐上席,即使走到草荡窠里照样有酒喝。
由于他为人热情,过于随和,曾经被人偷走四千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事情是这样的,一年春天张平有一个姓胡的熟人,带一个朋友到父亲开的简易旅馆住宿,那人的朋友跟父亲混熟了,父亲对他也就放松了警惕。夏季麦子收好后到粮站卖麦子,这人趁父亲送饭到粮站的空隙卷走了父亲做生意的四千块钱。报警后经公安部门追查到这个罪犯,发现这人家徒四壁,穷光蛋一个。父亲也就认命了,权当花钱买教训吧。此事,足见我父亲的心肠有多仁厚。
2、他辛苦劳碌,是个赚钱能手。
听爷爷讲,我父亲在耿庭庄开烧饼店的时候,只有十岁,个子矮,他就站在蒲团上贴烧饼、铲烧饼。他聪明能干,生意很好。但觉得耿庭庄人口少,赚得不多,就到龚张开烧饼店,后又到柘垛开草坊。所谓开草坊,就是烧粮食酒。开草坊不够本,就开炕坊,听妈妈说,开草坊时家里用了四个师傅,收入最多时资产相当于100石稻,即现在的10万斤粮食。解放初举迁到薛北开炕坊,1954年发大水,小鸡、小鸭、小鹅炕出来没人要,严重亏损,,财产损失大半。1956年公私合营,我家炕坊由公家接管,1957年搬到临泽,父亲随之到临泽炕坊任主管,人称唐经理。1960年举家搬到左兴一队(舅舅的生产队)落户,至今已有61年。1962年国家困难,精简人员,父亲随之下放,回乡务农。由于他从小就没有种过田,农活几乎不会做。起初就养鸭子,靠养鸭生蛋赚钱养家糊口。1965年又到兴化买了台面条机回来,做起了面条加工生意。文化大革命后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机面的生意淡了,凭着他的老关系,又替临泽炕坊收鸡蛋,卖小鸡子、小鸭子、小鹅子。那几年人们对养小鸡、小鸭、小鹅特别感兴趣,生意特别好,尤其是清明前后,一旦小鸡苗到家的时候,河两岸站满了人,千把只小鸡一会儿被抢购一空。做了几年后,又开始收鸭蛋,然后送蛋品厂,给人家加工成咸蛋、松花蛋。收鸡蛋、卖小鸡那个生活真叫一个辛苦,每天早上起得很早,挨门足户的上门收,有时一天要来回走几十里路。特别是收鸭蛋,先是用小木船,靠人撑船、拉纤,后来买了一条机帆船,就到兴化、建湖那一带收蛋,有时为了抢时间,经常早上没有早饭吃,就拿着小酒瓶在手上,一边当茶、一边当早饭,这其实对身体是很不利的,但没有办法。由于长期劳累,老父亲68岁那年特感身体不适,吃什么都没胃口,到医院检查得了肺癌。病重期间他还想着做生意,69岁芒种这天与世长辞。在他去世前几天正值收割麦子的时日,我们子女都说把麦子请人收割,在家陪他。他说:我已经这个样子了,陪有什么用,不如把麦子收上来再说。可怜去世前只有两个小孙女在身边,这是我们子女最感遗憾的事情。至今想来,仍泪水潸然。
3、他对子女教育很严。
听爷爷讲,父亲小时候很聪明,私塾先生教的古诗他都能背下来,字写的很好,算盘打的比成年人还好。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跟我们讲《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故事,讲《论语》、《孟子》里的道理。讲《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许仙与白娘子》、《牛郎织女》等等。有些名言佳句起初根本听不懂,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德不孤必有邻”、“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后来上初中、高中及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那些名言佳句的真正含义。
记得有一次他到兴化做生意,看到地摊上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手抄本,特地买回来给我和我的弟弟读,并且抽查背诵的程度。到现在我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能倒背如流,这得益于父亲的严格教育。父亲对我们子女的教育是有方法的。比如与人相交要做到朴实、大方,不要小尖小刁;居家过日子要精打细算,不要浪费;夫妻过日子要互敬互爱,不要针尖对麦芒。父亲从不无故打骂我们,但一旦遇到我们做得不对的地方就会严加教育。父亲爱我们,严格地管束着我们,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即使被他打过一二次,也总是觉得你心服口服、感恩在怀、终身难忘。父亲经常跟我们讲“世上三不羞”,即小时候被老子打不羞,上学时被老师打不羞,结婚后被老丈人打不羞。我们子女成家立业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继承了优良的家风,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很上路子,常受邻居们称赞。
4、他喜欢赶时髦,兴趣爱好广泛。
父亲很会赚钱,但他也会用钱。经常跟我们说钱苦来的就要会花掉,不会花是死钱。不怕一个人赌钱、喝酒、抽香烟,就怕他坐吃三瘫。记忆中父亲身上穿的衣服没有旧的,箱子里没有新的,衣服越是价钱贵的,越舍得买。夏天他最喜欢穿白颜色的圆领汗衫,必须是84支纱的,上海产的。本地没有就请人从上海城隍庙百货商店带回来,一年两件,一洗一换,必不可少。几十年前的冬天时尚呢子大衣,他先买了件雪花呢,后又买了一件人字呢的,头戴鸭舌帽,身穿呢大衣,脚蹬大头皮鞋,大有县委退休干部的派头,人家称他唐大老板,肩膀都被人家拍酸了。
父亲除了穿衣服时髦外,还是个戏迷。扬剧、淮剧、京剧都喜欢看,到外地出差,晚上必进戏园子看一场戏,什么《铡美案》、《珍珠塔》、《打金枝》、《白娘子》等戏。看了回来都会讲给我们听,并让我们从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据他说:1961年单位派他负责把快要出炕的鸭蛋送往东北大连,到东北两三天后就可以出苗鸭,谁知他晚上看戏回驻地迟了,致使温度没掌握得好,万把只鸭蛋一个苗鸭都没有出,损失惨重。回来后遭到领导的严肃批评,受到严重警告的处分。这可能是他被精简下放的主要原因吧,我们不得而知。
80年代初,电视机很难买,连黑白的14寸的都难买,更不用说彩色电视机了,我姐夫有个三叔在福建,是个离休干部,父亲听说到福建可以买到彩电,特地要我姐夫和他的儿子到福建买了一台彩电,是日本产的24寸,6千块钱的电视机,这在当时只有学校和其他机关事业单位才有,况且你有钱也买不到日本产的。机子买回来后,每天都有几十个人来看电视,父亲又是搬凳子又是拿烟招待,忙得不亦乐乎,眼里流露出成功的喜悦。
父亲还是一个美食家。平时烧得一手好菜远近闻名,人家戏称他“国际大厨师”。什么冰糖猪蹄子、冰糖烧鳗鱼、韭菜炒长鱼、韭菜炒鸡喜子,堪称一绝。父亲喜欢吃荤菜,吃蔬菜是有讲究的,韭菜只吃头尾两茬,茄子大椒丝瓜只吃伏天结的,青菜要吃在雪窠里掏出来的。父亲喜欢赌钱,只要哪天赢钱,我们做儿女的就开心了,要么一挂蹄子买回来,要么就是鳗鱼买回来,要么就是其它好吃的买回来。他烧的猪蹄子、鳗鱼讲究火功,讲究作料,不起粘丝不上桌,可以跟餐馆大厨师做的相媲美。
“文革”期间物资匮乏,什么都要上计划,凭票购买,他跟供销社主任、售货员关系好,总能买到计划物资,什么香烟、烧酒、松花蛋,过年时最紧俏的是二两五的小瓶子洋河酒,那个小瓶子酒一开下来满屋三间都闻到酒香,可以跟现在的茅台酒一拼,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偷偷学会喝酒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唐为跃,江苏高邮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曾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和多家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及文学作品,有多篇作品获奖。乡愁是开在记忆里的花朵,越开越鲜艳;乡愁是长在心田里的食粮,越长越壮实;乡愁是落在笔端的文字,颗颗都是感恩。铭记父母养育之恩,传承优良美好家风,以飨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