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老师作品



文/张兴泰(鸿硕)
1
写诗,没有灵感时最怕硬凑
凑出来的东西看起来不舒服。
诗人最敏感,见景生情。
诗人的心永远被生活燃烧着。
当你拿起笔来,激情尚没有把你的心点燃 ,还没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时,说明你还没有进入创作状态。你得把笔搁置一边,否则,硬挤出来的诗肯定缺少诗味,或者说不是诗。
2
改诗比写诗难
好诗不怕推敲,经得住千锤百炼,不怕风吹浪打,欢迎别人“抛砖头”,说不定能把一首诗炸响,炸出灵光来。
一切好诗都是天籁之音,写后若不中意,必缺玄机,当努力求之,必能得到。得到后必是提高,必是飞跃。
改诗时,往往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3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要求立意新,构思巧。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挖别人没有挖出的新意,而且,要合情入理。须知: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4
文章喜曲不喜平,诗亦然
不仅章法上如此,句法上也要有变化。不妨举拙作《眉山东坡祭》为例:
眉山东坡祭
久仰先生幸登临,眉山秀水育高人。
文章锦绣铄千古,琴棋书画惊翰林。
性本自然品方正,挥挥洒洒天地亲。
九曲风雪昂首过,一蓑烟雨踏歌吟。
先生才高高八斗,二斗留给众才俊。
仰天大笑堪比俦,诗仙学问逊几分?
才疏提笔心忐忑,犹恐亵渎圣贤君。
参拜作别吾行也,大江东去叶纷纷。
这是一首七言古风,处理不好,就会呆板,没有灵气。由于我在这首诗中用了白描句式、对仗句式、设问句式、中间不露痕迹地用了一个典故,最后,用景语作结。由于各种句式的错综运用,加上句句注意捕捉形象,使整首诗气韵飞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化了意境和主题。
这样说,并不是说这首诗就是上品,而是提供写诗在这方面技巧的参考。
5
雾中看花别有韵致
对朦胧诗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来看,雾中看花不是另有韵致、别有一番美吗?你看,新娘都是要戴头纱的啊!
问题是它得是花,就诗来说,它得是诗。李商隐的朦胧诗写得多好,《锦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现在的朦胧诗中也不乏好诗。
某些所谓的朦胧诗根本就不是诗,是文字游戏,是对诗的亵渎。
写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昏热的胡话”(恩格斯《反杜林论》),这怎么行?任其泛滥下去怎么得了?
要严密,要全面的阐述。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要有才能蔚为大观。
6
天道无情
天道无情,历史是一面镜子,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真金不怕火炼”,不是真金炼化了也毫不足惜。
好诗是不怕火炼的,越炼越精美。
好诗论是不怕火炼的,越炼越纯真。
7
诗的真谛
人活在世上,只能感知现在,不能感知过去和未来。
人的肉眼看到的波长是有限的,有些波长是看不到的,看不到不能说没有,有时感应到也就看到了。浩瀚宇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可能仅有地球上的人是生灵。诗友说两部伟大的书:“自然”和“心”——然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诗不是随便写的,作者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功力,有学问不一定是诗人,其关键是修心,让心清静,才能聆听到天籁之音,靠心智感应,感知冥冥之中的玄机,捕捉大自然的形象造境。
陆机在《文赋》中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境随心转,神与物游,方有神来之笔,这就叫“自然天成”。“自然天成”方为上品。
你看,中国的文字多么玄妙,“诗”,由“言”和“寺”组成,诗乃禅语也。
8
成大事者,必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博采众长很重要,“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孔子进太庙,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成大事者,必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由此可知,写诗别怕碰撞,只要不是人身攻击都要洗耳恭听。真理只有在碰撞中才能闪光,江河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形成惊涛骇浪,一泻千里,勇往直前。
9
任何东西都要有度,适度才好。
有人一首诗里用典很多,结果虽扩大了诗的容量,却造成晦涩、繁冗、乏味的弊病。如李商隐《喜雨》:
班扇慵裁素,曾衣讵比麻。
鹅蹄逸少宅,鹤满令威家。
——拼凑典故,窒息了诗的灵气。纵使是大家之作,也不被人看好。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0
索然无味诗的根原
当今诗坛一些“诗”索然无味,或者说根本不是诗,其根源在哪里?
一首诗品位高下取决于两点:一是你所选的题材本身有没有美的神韵;另一点是作者艺术功力的深浅。
先说题材,如果你选的题材就没有美的神韵,无论如何表现都不行。就拿“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李白)的东施来说,你想把她包装得素雅,她本身就没有素雅的气质,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素雅的气质来;你把她打扮得华丽,给她戴上珍珠宝玉,也体现不出她的华丽来。素雅的米兰、文竹你硬要表现它的华丽,一定败笔,雍容华贵的牡丹你硬要表现它的素雅也如是。
再拿“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来说,她本身就具有素雅和华丽的美,只要你表现得好,就会表现出她的神韵来。同样写西施,有的人写得好,有的人写得不好,这就是作者艺术功力问题。试想想,假如你给西施穿上电视中游本昌扮演济公的衣履,鼻子尖上点上白色胭脂,那还美吗?


作者简介: 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诗词律要讲座》《鸿硕诗话选》《鸿硕诗歌别裁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文 学 诗 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