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 春
朱细典
今天解封了。隔离了五十多天的人们像关在笼子的小鸟,迫不及待奔向山间、田野,去拥抱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
我们一行七人,从沙店出发,目标直指高台。我们顺着溪流而上,只听到泉水声叮叮咚咚。忽然一阵春风吹来,随着山势,水声时高时低,时有时无。
走至溪水源头,只见梯田与竹林的交界处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有叫出名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这些花儿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好像争夺春的气息,春的光采。

走过野花丛,进入竹林。竹林内的竹子大大小小、疏疏密密。大的胸围有一尺多,小的才七、八寸;密的地方竹子像操场站队的士兵,昂首挺胸、威武雄壮,连人也无法钻入;稀的地方间杂长着一些树木。有的竹子从树隙中长出,有的长在石头上。所有的竹子都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新的气味,人走在竹林内心情舒畅、精神倍长。
走出竹林,突然眼前一亮,视野开阔,不知不觉来到了磕睡山顶。有人指着不远处长有高大树木地方说:“那就是高台。”
我们沿着山梁,绕过山包,十多分钟就来到了高台古村。听村里的老人说:这里原来住有五百多人,因为山高,离镇又远,大部分人搬到山下的沙店或其它地方住了。只有我们这几户还住在这里,养猪、养羊、养牛。这里的水好,空气好。去年猪发非洲猪瘟病,山下死了不少猪,我们高台猪厂没病一头猪。
老人又告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鄂东南道委曾在这里召开过党政军负责人会议。红军部队曾在这里多次与白匪浴血奋战,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
我们告别了老人,顺着小溪而下,不一会儿来到高台水口。经过水口旁的土地庙,看到了一片大树林。一棵棵高大的树遮天避日。我们来到一棵大树下,只见树上钉着一块小铝牌。上面印着:品名,红豆杉;树龄,500年。原来这就是珍贵树种红豆杉。它棕红色的树皮,墨绿的树叶,身高几十米,胸围丈余,我们三个大男人伸手还没抱住它。

树林中除红豆杉之外,还有直冲云霄的枫香树,开满白花的迎春树。仰望头顶怒放的迎春花,在蓝天的映衬下宛如一个个从天而降的降落伞。
红豆杉林连着高台宗堂后的松树林,形成一条长长的绿化带。曾听一位从高台走出的同事讲,这些树是他们的进山祖为防寒冷的北风而种的。我想当年栽树的老人,其种树不光是为防风,更有财聚人兴之寓意吧!
走出树林,我们不再从原山路返回,而是走高台人去年新修的盘山水泥公路而归。
我们沿着公路翻过高台岭,横过大坪。从大坪举目东望:只见大广高速从鄂赣隧道出来,穿山过水向山外直奔而去,宛若缠在山腰的一根彩带飘向远方。
从大坪口沿着公路向下,经陷凹、棚笼、石坪,直奔沙店。一路上桃红柳绿,溪水潺潺。一幢幢新建的别墅在金黄的油菜花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刚走进沙店街,手机报时十二点整。从出发到回家,不知不觉已过整整四个小时。大家仍游兴未尽,有诗巜追春》为证:
久禁鸟离笼,邀朋赶惠风。
柳条忙着绿,桃蕊急穿红。
伴舞数蜂母,吻花算蝶公。
追春难止步,志趣乐无穷。

作者简介:
朱细典,男,1958年生,湖北省通山县人,退休教师,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通山县作家协会会员,通山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