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醉秦鼎
(文/张同谦)

阳春三月,碧波荡漾的武关河,依着312国道绕过少习山缓缓向东流去,像仙女的丝巾在磨沟口打了一个结,拐弯向南。一条通村柏油马路也与河水同行,蜿蜒向前。行进六公里,毛坪大桥便如彩虹飞渡横亘在武关大河之上。映入眼帘的是桥东山坡上“茶乡毛坪,北纬33°33′中国最北绿茶产地”的文化墙。过了大桥,沿着盘旋在半山腰的通村公路前行,就进入了纵深10公里的“生态茶园生产基地”毛坪村,眼前也豁然开朗。路边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由东向西欢快的流淌着,两边是绵延不断的山丘,上山步道直通山顶,山不是很高,平缓而秀美,退耕还林后的山坡郁郁葱葱,满山密实的树木刚刚翻绿,大片大片的茶园像镶嵌在山坡上的云朵,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景象。南北两山之间的狭长开阔地带是一望无际的茶园,靠阳坡的坡跟上一户户农家民居错落有致,或独门小院,或连成一片,或冬暖夏凉的古朴土木结构,或窗明几净的砖混洋房。走过芝麻川就漫步到了毛坪组,村委会就掩映在一大片茂密的竹林边上,是在原来毛坪中学的校址上新建而成,一栋坐东朝西的两层小楼古香古色,大家在紧张的忙碌着。紧挨北侧的两层小楼依次是卫生室、老杨工作室、茶香书吧和游客中心,西侧土木结构的村史馆曲径通幽,述说着这个古老村庄的沧桑巨变,展柜里不但有记载村史不同年代的资料,还摆放着水烟袋、煤油灯、纺车、耕犁等几十种村民老物件,仿佛给人们讲述着农耕文明的进化历程。村委会广场青石铺地,二十四节气柱高低有序一字排开,一座巨大的绿色茶壶造型栩栩如生,茶乡特点由此喷薄而出。沿路而上,茶园里一拢一拢的茶树苍翠欲滴,依地势高低整齐的排列着。俊美的采茶姑娘星罗棋布的点缀在茶林中间,头上戴着斗笠,左手提着竹篮,右手像拨弄琴弦一样飞快地婆娑在茶拢之上,远远望去,像是在合奏一场声势浩大的音乐会。也许是我看的太过专注了,一个梳了大辫子着红衣碎花上衣的采茶姑娘回眸一望,我瞬间大脑一片空白,一片红云飞上了姑娘的脸颊,我也羞怯的快步离开了。
一股清新绵长的茶香味飘过来,沁人心脾,我一下清醒了。循香而至,哦,是我来到了秦鼎茶业。院内院外,人头攒动,相互交头接耳,个个喜形于色,原来是茶农们带着从自家茶园里刚刚采摘回来的茶叶前来送茶,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今年节气前移,刚刚下过一场春雨,气温回升,刚入三月中旬,采茶时节竟比周边茶叶产区提前了十多天,今天是第一锅秦鼎新茶出锅,我得是多有口福呀!隔窗望去,生产车间的自流平地面上,鲜嫩的茶叶一筐挨着一筐,机器的轰鸣声敲击着耳鼓,身着洁净服的炒茶师傅们在紧张有序的穿梭往来中。正在口干舌燥的时候,热情好客的于国奇董事长在人群中看到我,邀请我去茶室喝茶,我当然求之不得了。古朴典雅的茶室里,特邀品鉴秦鼎新茗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南峰、晋荣军和驻村第一书记段海波已经落座,我欣然加入,寒暄之后,于董说他刚迫不及待的品了一口,现在要亲自为我们沏茶尝鲜。于董边沏茶边为我们讲解茶道,先用开水烫了透明的玻璃杯,放入茶叶,等开水凉到80°时倒入茶杯中,水刚好淹过茶叶,洗茶倒出茶汁,再加水泡茶。说凉杯泡茶影响香味,洗茶是为了茶汤更为纯净,这里的天然山泉水质好就不用纯净水了,如果水温太高就会把茶叶烫死了,影响口感而且茶叶也不耐泡。泡茶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啊,我算是长见识了。
这时,每人一杯秦鼎翠芽送到了面前,只见茶叶
外形芽头肥壮,色泽翠绿匀整,汤色嫩绿清亮,满屋的香气随即扑鼻而来,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着,像鱼儿在杯中上下游动,只一会,就像天女散花般呈倒人字形掉落下来,小尝一口,滋味鲜醇回甘,入心入肺,令人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幸福感油然而生。喝了一杯,于董又为我们续水泡茶,大家品茗畅谈,一杯一杯,不知不觉中,我好像喝醉了,竟然进入了梦乡,梦回到从前的时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生于村史馆后面土改后的地主黄家老宅,这里山大沟深,可以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域原始闭塞,听老人们讲,旧社会常有土匪半夜来拉壮丁。在我的记忆中,山上植被茂密,经常有豺狼豹子出没,糟蹋庄稼,隔三差五的就有好多人家的家禽家畜被叼走了,气不过的大人们经常相约上山打狼。没有出山的大路,就是去相距六公里的磨沟口,也只有翻过后梁和金佛寺岭两座大山的小路,走沟口水路也要过十三道武关河,河水暴涨时节就只能走山路。当时文化生活单调,三五成群相约看电影是最激动的事,有一次晚上去磨沟口到毛坪公社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回来的路上天都亮了。经济也很落后,除了夏秋玉米小麦两季庄稼,只有油桐作为副业,我们很小就靠割扫帚、拾橡碗出山卖钱,不上学的时候就上山砍柴,打猪草,替大人们分担家务。父辈们经常义务出工去修路修水库,每年冬季都会搞人海战术参加“农业学大寨”农田基建大会战。好像每年都是粮食欠收,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形容了当时农业社集体上工的情形:“太阳出了一竿头,队长西头喊东头,锄一锄盖一锄,说说笑笑到地头,过几天草露头,给我工分我再锄”。地种的多,粮食收的少,日子过得很穷,过年也买不起新衣服,吃不上大米饭,有的人走亲戚甚至结婚拜堂还借别人的新衣服,亲戚家有红白喜事才能吃上回礼后的白面蒸馍,吃面也是野菜多面条少,吃一回玉米面漏鱼鱼也算是改善生活了,吃不饱,穿不暖,睡凉席,盖被套也习以为常了。那时想,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我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封闭的大山呢?

1978年,春天惊雷响彻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序幕揭开了,开始实行“分田到户”,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如雨后初霁的暖阳照耀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交过公粮家里的粮柜装不下了,家家户户能吃的饱穿的暖了,在黄吉水、杨淑梅、等几任村干部的带领下,修了通村公路,通了电灯电话,用上了山泉自来水,沟口也修了毛坪大桥,山里人逐步走上了“自供自足,丰衣足食”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打工经商。1986年,我在丹凤县农职业中学首届毕业后,招工进入韩城煤矿,带动方圆几十里几百号亲戚去煤矿打工,带着山里孩子的坚强刚毅和历练,山里孩子也在山外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包括我在内的好多山里娃都从山外娶回了俊媳妇儿,成为家乡的美谈。农历1990年腊月22日,我结婚的时候,村里照明线路接好了还没有通电,当天晚上我包了通宵电影,就用电影发电机发电接通线路,我家成了村子里第一个通电照明的,也是当时的新鲜事,不过刚几天,全村就在当年春节前通电了。当初有的长辈不理解,说农民的儿子不好好在家种地是不务正业,但现在外出打工成了常态。在我们最早走出大山的一批人当中,有像张同军、刘德军一样的成功企业家,也有刘峰、叶世军一样的优秀企业高管,成为毛坪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2012年初春,秦鼎茶业入驻毛坪,在这里发现地处秦岭南麓丹江流域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地区,雾日天气多,昼夜温差大,适合茶叶生长。经过认真调研,借鉴邻县商南发展茶叶产业的成功经验,决定在这里流转土地,投资开发茶叶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周边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并传授指导大家利用荒坡地、饲料地、自留地种植茶叶增加收入,带动农户贫困户400余户种茶脱贫致富,为山区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企业力量。目前秦鼎茶业拥有茶园7000亩的产业规模,成为集茶叶有机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推广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毛坪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抒写了南茶北移的奇迹。“秦鼎翠芽”绿茶和“秦鼎红”红茶等系列产品获得了国省市多个荣誉称号,践行了“扩大规模创效益,带动农户同致富”的企业宗旨,带动毛坪村获得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市县镇主要领导包抓,驻村工作队干部常年蹲点指导,为茶乡毛坪插上了乡村振兴的翅膀。

正在我如醉如痴的时候,海波书记打断了我的美梦,我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之中。我们来到隔壁丹凤茶博馆体会了毛坪茶从无到有的发展轨迹,欣赏了秦岭兰苑上百种珍稀兰草,到栽植16个国内名优品种的茶博园进行采茶体验。放眼远眺,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景色宜人的茶乡旅游网红打卡目的地。通过土地流转,当地农民成了秦鼎茶业的股东,年轻人外出务工创业,老年人坐在家里享受茶厂分红,乐哉乐哉,现如今的毛坪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啊!
我爱家乡毛坪,我更为秦鼎茶业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