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乾坤大,天然灵气多

陆游在《闲居自述》中说:“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而广州市花都区,产有一种独特的石头——菊花石。该石有“花都之宝”的美称。
2021年4月25日,由花都区文明办、花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花都读书会主办,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办公室、广州图书馆协办,24小时书店支持的“ 石小乾坤大,天然灵气多——花都菊花石鉴赏会 ”在广州市花都区24小时书店举行。

活动开始前,读者们现场观摩欣赏了由分享嘉宾带来展示的菊花石和相关藏石。
活动由花都读书会负责人江永强老师主持,他介绍了今年南国书香节主题——“南国花正红”,并介绍了广州公益阅读创投项目。随后,主持人介绍了分享嘉宾刘老师。
刘泳创老师是知名菊花石收藏家,《中国石谱云》专家库的专家成员,中国观赏石价格评估师 (中级),中国观赏石二级鉴评师。于九十年代初开始涉足观赏石收藏活动,曾任广东省赏石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州市花都区赏石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赏石会副会长,先后出版《花都之宝一菊花石》《菊花石记》。个人专题收藏国内外菊花石,十多次参加省、市石展,获金,银,铜奖牌十多次。

主持人重点介绍了共读书籍《菊花石记》。该书由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4年12月出版发行,较为全面地介绍菊花石的特点、文化和鉴赏的知识,分享其收藏和鉴赏菊花石的独特故事。

在热烈的掌声中,刘泳创老师结合PPT和现场摆放的菊花石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观赏石的知识。
观赏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赏石还可以涵盖在大自然不可采集的观赏石,如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奇峰异石,景观地貌。从产业链上,广义的观赏石还延伸到一些工艺石,包括砚台石、印章石、玉石等。

刘泳创老师重点讲述了花都菊花石的特点。
刘泳创老师指出,观赏石种类繁多,其中花都菊花石是图纹石一个非常独特的稀有观赏石品种。菊花石的放射状组合图纹与植物菊花的花形相似,但是菊花石不是植物菊花的化石,而是一种自然界的矿物石,最早形成于距今约2.7至2.9亿年前。地球上有岩浆岩菊花石、沉积岩菊花石、变质岩菊花石三大类。目前世界各地发现有30多处菊花石矿点。
菊花石是自然形成呈放射状排列,纹理形似菊花的矿物集合体岩石。从地质成因和矿物组成方面分析,花都菊花石属于岩浆岩成因中硅酸盐型类菊花石。

花都菊花石产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的菊花山,它是菊花石大家族中较为特殊的成员。目前,世界上仅在广州市花都区发现到此类型的菊花石,因此成为珍稀的菊花石品种。它不仅具备了菊花石的共性,而且从矿物组成、地质成因、图纹特征、观赏方式等,均异于其他品种的菊花石。 它是目前发现的菊花石中色泽变化最大、立体感最强、硬度较大、抗风化性强的一种。
我国大部分菊花石可作为天然的观赏石,少部分菊花石原料可用于制作石雕工艺品。

接着,他以民国版《花县志》为依据,介绍了花都菊花石的零散开采始于清朝中期。
菊花石产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菊花山。在清代《花县志》有记录:“城北十八里菊花山,产石大小俱现菊花形,外破中仍存,为此间特品”。花县(现花都)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在花山镇两龙东北8.5公里处,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击破的断面呈立体菊花状,称菊花石,山因而得名”。并记述:“咸丰八年(1858年)清朝钦差苏廷魁来花县(今花都区)公干,曾专门派人上山采挖菊花石带回京城。”1931年(陈济棠治粤时曾于广州市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举办花县菊花石展览会。
而花县名字的由来也跟菊花山有关。据介绍,花都区(原花县)汉朝属于番禺管辖,隋朝属于南海县管辖,宋朝以后分属番禺、南海管辖,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立县,因为县城临近花山,所以定名“花县”,属“广州府”。1993年,花都撤县建市,定名“花都市”,2000年花都市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花县撤县建市时,花都市人大将菊花选定为花都市市花,并将桔黄色的菊花作为市徽主体外形。1993年月10月,花县撤县建市,市政府遍访民间,从广州市重型机械厂寻访回一方大型的花县菊花石,摆放在市委办公大楼前,作为建市标志石,将菊花石誉为花都之宝。

接着,刘泳创老师介绍了花都菊花石的研究情况。1996年冬,原广东省地质研究所许剑超、范成喻先生等5名地质学者曾组织工作小组,专门到菊花山开展菊花石成因的考察活动,许剑超并作了花都菊花石的成因分析报告。

2009年夏至2012年春,美国菊花石爱好者汤姆·伊来亚士博士与夫人中大路博美女士,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教授颜佳新、宝石学杨春副教授、研究生高娃等人的协助下,曾先后六次来花都,由花都区赏石协会牵线,先后到菊花山矿区、花城村采石农户、花都奇石市场、菊花石个人收藏馆等地,进行对花都菊花石的产地考察和成因研究工作。

2010年9月,汤姆·伊来亚士、中大路博美夫妇联名出版了《菊花石(石花)的故事》的英文本菊花石专题书刊,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花都菊花石。

刘泳创老师现场展示相关书籍。
随后,他介绍了花都菊花石的开采和交易状况。他指出,从清代开始有人采挖,到近二十年来,花都菊花石更是声名走俏,不少海外人士及友好使者慕名查找。遗憾的是,其蕴藏量极少,经过近百年的不断采挖和无序的利用,花都菊花石资源已近枯竭,现在菊花山已难寻菊花石踪影了。2001年政府封山禁采。在广州市一些石友家居摆放的花都菊花石中,偶尔也会发现数块精品,让爱石者珍藏。
接着,刘泳创老师讲述了菊花石的鉴评方法。主要是根据观赏石的自身特点,从形态、质地、色泽、纹理、意蕴、命题、配座、传承、形态等八方面进行。
花都菊花石自被发现以来,以其天生丽质吸引了四方的文人墨客和众多的收藏家。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8月,我国著名射击运动员王义夫到广州花都考察时,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本次读书会举办地)以花都菊花石作为礼物赠送给任花山镇小布村荣誉村民的王义夫先生。
(图为刘泳创老师与著名射击运动员王义夫先生)
2011年十月广州市花都区举办第五届赏石展,花都菊花石再次获得了金奖。中国赏石协会寿嘉华会长出席花都石展开幕式,给予花都菊花石良好的评价。

2016年8月花都菊花石入选《中国石谱》

最后,刘泳创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了世界各地菊花石,并让读者触摸观赏现场的菊花石,让大家大开眼界,大呼过瘾。
活动最后,大家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有23名读者出席参加,同时,活动还在花都读书会的映客直播号上进行了线上直播,当天共100多人次观看了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次活动在花都乡村举行,但是广州市区的退休工人何先生和太太通过广州图书馆的活动预告获知活动信息,当天一大早就通过搭乘地铁和公交车,历时1.5小时来到现场参加了活动,让附近参加读书会活动的村民读者颇为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