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床垫史 不忘党恩情
缪荣株
早就听说过江苏有限公司龙凤缘床具闻名遐尔,参观工厂从床具一个角度回顾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让人感慨万分。
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个古稀的老人,回顾床上用品历史发展的变化,对的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解放前许多家庭一家老小挤在一张床上。那床是用竹子、草绳子编成的。有的两头就搁在櫈子上,条件好一点的,铺用两块木板,再好一点的用杂树打成铺板,冬天竹编床或铺板上铺上稻草;有的是草席,一条被子遮不过一家人的身体,所谓被不裹身。冬天孩子们“娇儿恶卧踏里裂”,你拉我扯。那薄薄的被子上为取暖,全家人将自己的寒衣加盖在上面。由于草屋土墙老鼠成灾,晚上睡觉时老鼠成群结队在床上枕头边“过兵”。
我难以入睡,母亲说老鼠扒我眼睛。我捉摸着怎样才能猛地抓到这些讨厌鬼,用双手突袭过兵的它们。冬天由于冷,我翻来覆去老是睡不着。母亲年轻气盛,用脚蹬我睡觉。不懂事的我,就报复母亲,将破被里子一片片在撕,不知为什么那像烂的,太好撕了!
孩子多晚上喝的稀,“铜勺搅三搅,浪头打啥人!”母亲也幽默地告诉邻人说:“人家先生画龙画凤画在板子上,我家伢儿画龙画凤画在被单上。”
邻人笑道“哪家伢儿不是一样的!”
那架子床上,结婚新人最难堪,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它都毫无顾忌地准确无误地发报机一样响起来,声音传遍三间草屋的每个角落。孩子们多了,一张铺挤不下,只好分铺睡,搁铺或打地铺。屋子小,就在猪圈或锅灶后面搁一张草铺。还有的平时或来亲到友到邻居家借铺。更有甚者城里人从屋梁上放下吊铺,儿子和媳妇的铺就在公婆吊铺的下面。城市家庭几代人晚上用一块薄膜隔开几代人睡。更有流浪者晚上睡屋檐、困草堆......
后来生活水平渐次提高,草席上有了垫被,盖的被子也越来越厚了。1968年,母亲为了我结婚,早在几年前就锯倒了家里的几颗树,放在沟里泡,这样材料不易被虫蛀。又省了几年口粮,请庄东头的小木匠在1968年春天打床。
为什么放在春天呢,春日长长,做活时间长,省工钱省饭粮,处处掐指头算账啊。那张架子床是我们家多少代人都没有的新式家具。可是在那上面照样铺的是竹编,铺稻草。为了装结婚的门面,还向当村支书的二叔家借来一床被子,第三天就要走了,床上只孤零零地放着新娘陪嫁的那床薄被子。
改革开放后后有了绷子床,睡在上面再也不觉得碜人了。近年来安得广厦千万间,老百姓住房有了很大的改善,房具的条件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在我们泰州地区,龙凤缘床垫走进了千家万户。龙凤缘床垫董事长黄宝才把生产床垫视为生产食品一样当成良心产品适应时代脚步前进,研究人体工程学、睡眠文化,解决物理承面的压力、精神压力、气味、透气等诸多元素,科学改变睡眠赢得了客户。百年床垫史,不忘党恩情。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2月27日已发16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