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河南.商丘

世界视野 天下共享
佳作精华展示平台

于希文
从农民到高级记者江其田
于希文,我的新闻老师,我在朋友圈都是这样称呼的。 没熟悉于老师之前,我就拜读过他的诗歌、快板、二人转等文艺作品。还有当年在《吉林日报》、《城市时报》、《白城日报》上发表的新闻稿及评论文章。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报道及评论文章,阅读之后,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和于老师相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初。当时,于老师已从同建乡文化站调到了安广镇宣传科,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我在大安罐头厂实罐车间当工人。由于自己在业余时间也爱鼓捣个诗歌、散文、新闻什么的,曾有机会参加大安县内(现大安市)业余通讯员培训班,就这样,我便与希文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些年,大安县委(现大安市委)宣传部每年都要举办一、二期通讯员培训班,在每期培训班上,都有他的发言,介绍经验。他既讲自己笔耕不缀爬格子的酸、甜、苦、辣,也谈他对新闻、文学事业的向往和追求。从此,他既是我的启蒙老师,又是我的第一个文友。 我从于老师撰写的一篇题为《苦辣酸甜人生路》的文章中,对于老师有了全面了解。于老师名为于希文,祖籍山东文登县。1947 年2月12日,生于原黑龙江省大赉县(现吉林省大安市)同建乡(现两家子镇)快乐屯。中共党员,曾任《大安日报》社社长,现任大安市美桥广告公司董事长、《大安商务报》主编。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理事。 于老师出身偏远农村。自幼家境贫寒,8岁开始放猪,放牛马。11岁上学读书,19岁初中毕业考入高中,因家中经济状况不佳,只好停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于老师回家务农。在劳动之余,始终坚持学习。买不起书,看到谁包东西扔掉的报纸就如获至宝地捡回来看,有时看了一遍又一遍,求亲靠友找学习资料。由于他热爱学习,时间长了,他就试着动笔写一些东西。 1965年,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写诗歌、小说、新闻小故事等,投稿给《吉林日报》、《红色社员报》、《白城农民报》及吉林省、白城地区、大安县广播电台,得到了编辑老师的认可,作品得以发表,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热情。在当时,他被父老乡亲们称之为“土秀才”。 农村的艰苦生活和环境,磨练了于老师的毅力,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使他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写出了一本又一本著作。

1967年,同建乡政府研究决定,让他在乡小学当民办教师,改变了他的写作环境,接着又有许多新作品问世。由于在这期间,正赶上史无前例“文革”。全国掀起了演唱样板戏的高潮,尤其是农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宣传活动阵地,各乡镇文艺活动抓的也很紧。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文化站,让于老师当站长,组织编写写文艺作品。他起早贪黑,编写二人转、快板书等文艺作品,其中:编写的二人转《老两口争炕头》、《巧还礼》、《两大嫂》和快板书《三犟眼子学科技》等作品,先后获得了大安县戏曲“创作奖”1981诗歌《两大嫂》、《赖巴户变成富裕户》、《红色社员报》上发表; 1983年,诗歌《试芽》、《人勤春早》在《白城农民报》上发表。 1982年,由于工作需要,于老师调到安广镇委宣传科,他开始了写新闻。在农村,看到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开放以及农村新鲜事,他都以此为新闻素材,写出来一篇篇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稿,其中:《是土让它生金,是水让它流银》,荣获“1989年吉林日报好新闻消息一等奖”;《是蚕就要吐丝》,获“1990年吉林日报好新闻评论一等奖”。1991年,荣获吉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 1986年,由于工作出色,他被破格转正成了国家正式干部。由于写作政绩突出,县委决定把于老师从安广镇宣传科,调到了大安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专门从事新闻写作。这对于他来讲,真是如鱼得水,环境变了,条件好了,他的创作潜力和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那个时候,每隔一、两天,在《吉林日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农民报》、《白城日报》上,都能看到或听到他的文章。为此,他连续多年受到吉林省委宣传部、白城地委宣传部、大安县委宣传部的表彰;先后荣获白城市首届“十佳新闻工 作者”称号;吉林省总工会自学成才奖,及国家级“好新闻奖。”连续15年,被《吉林日报》、《白城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4年10月,大安市委决定复刊《大安报》,于老师任社长。每周一期,四开四版。一直2003年,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县(市)级不让办报,《大安报》停刊。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大安报》共出刊1440期。 尽管报社事情繁杂,但于老师并没有停止笔耕,在工作之余,仍然坚持创作。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内参》、《吉林日报》、《白城日报》、《绿野》等国家、省、地级主要新闻媒体及刊物发表。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时代浪花》、《千金难买是真言》、《岁月如歌》;新闻评论集《谈天说地》、《自强筑辉煌》、《嫩水湾湾》;游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欧亚之旅》、《人在旅途》。教学讲课教材,成功励志、潜能开发方面著书《成功从这里开始》、《读懂企业》、《脚下的路四通八达》等12部专著。在《谈天说地》文集里,收录了他自1981年到1991年10年期间,创作并在《人民日报》、《吉林日报》、《白城日报》上发表的新闻评论文稿105篇。时任《吉林日报》副主编赵国光作《序》。《序》中这样写道:“于希文同志的文章,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字。通篇都是庄稼院里的话,讲的是农村的事,形象深刻,入情入理,妙趣横生。一看标题,便如秋阳下树上的枣儿,很鲜亮,很耀眼,使人不得不看下去,品尝此中滋味。乃至读完,又觉得似是吃了一顿农村的喷香的小米饭。这样的文章,很受编辑和读者的钟爱。同时,《谈天说地》新闻评论集,从不同侧面,针对各个时期的典型问题,进行评论。每篇评论,有观点,有事例,都像一把匕首,短小精悍,褒贬鲜思想性强。那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催人奋进,写法灵活,形式新标题通俗、风趣、独特,很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于老师自己也说:“看书看皮儿,看文看题儿。我平生酷爱读书写作,尤其是爱在文章的标题上下点功夫。一篇文章能琢磨出自己满意的题目,也很难。比如:《穿上龙袍为啥也不象太子》、《猴不上杆也不要硬敲锣》、《不要满山捉麻雀丢了老母鸡》、《赶庙的不都是为了敬神》、《山楂穿起来就是糖葫芦》等,这些文章标题,都是平时的观察与积累的结果。用民谚俗语做文章标题,令人耳目一新。编辑喜欢,读者愿看。”

于老师在出版的《千金难买是真言》一书《后记》里,这样写道:“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性格开朗、直率,爱说实话真话,不会拐弯抹角。我想,当今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掺杂着许多虚假的东西,鱼目混珠。所以,人们呼唤、渴求真挚的感情,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唠点实实在在的嗑。愿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多一分相互尊重。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万家欢乐,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于老师以活泼深刻的笔墨,把他的文字传扬四海。他成为他家乡一带农民的代言人。农民想什么,干什么,他了解;农民爱什么,恨什么,他知道;农民困惑在哪里,他清楚,他同农民娓娓动情的谈柴、米、油、盐;他热情地给农民或基层干部出点子、搞培训,撰写各方面题材文章。他的文章,都带有泥土芳香的味道。

2001年7月份,因年龄关系,于老师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提前预退。但他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而是把终点当起点。他回到家,经过深思熟虑,调研市场,考察项目,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下海经商闯大潮。先后办起中介公司、广告公司、家政公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同时,他发挥一技之长,创办了大安市《大安商务报》、印刷厂、照相馆,每年都有数百人,通过公司牵钱搭桥,解决了再就业;百余家企业,通过广告公司,媒体宣传,扩大了知名度。他所创办的企业,除了非常注重社会效益外,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这也为外出旅游奠定了基础。

自从退休后,他先后到过34个国家,国内22个省、直辖市的名山大川考察旅游,并出版了3本游记。 大安市政协干部刘春林读了于老师的《亚欧之旅》文集后,感叹不已,他写一篇题为《用心与世界对话----读《亚欧之旅》读后感,写道:“《亚欧之旅》文集,字里行间折射出浓浓的爱国爱乡情怀。“在欧洲, 我们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看到了古文明的残垣断壁;看到了辉煌发达的生活画卷,更看到了用血与泪书写的历史。对我们是启发,更是促进。应该多与西方各国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竞争,才能加快发展,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

于老师的人生成功,感动着每一名文学爱好者,洮南市农民作家习秀荣就是其中之一。习秀荣在《奋斗使人充实,追求就是快乐——读大安作家于希文的<苦辣酸甜人生路>有感》文中写道:“细细品读着大安市作家于希文先生写的《苦辣酸甜人生路》,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动了我。这篇回忆性的文章,记录了于先生六十多年的风雨人生路,以及于先生对人生的不同感悟。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给人起启。于先生无论是为人,为文或搞创业,都是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的楷模。‘苦是人吃的,罪是人遭的,只要挺得住,坚强起来,人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翻过一道坎,爬过一道坡,前面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于先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写出来展示给我们,这是给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为我们敞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有一种良好的心情,一种新的感受,叫人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氛围之中。” 生命是一支歌,五音杂错;生命是一条河,九曲回旋。正如于希文在《退出岗位话当年》中所写的那样:“面对农村的艰苦学习环境,望着那远大奋斗目标,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天,两天,三天,日夜奔波;一年,两年,三年,寒来暑往。直到初中毕业,当上民办教师,才算有了一份工作。可他又不安心于那个环境,接着又继续奋斗,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开始向下一个目标迈进……漫长的岁月,艰难的跋涉,一步一个脚窝地前进。”但这也正应了“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这句老话。没有乱石,激不起浪花 ;没有坎坷,人生哪有精彩?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的于老师,虽然到了七十岁的年龄,但他依然白天忙忙碌碌,闲暇之余,读书看报写小说与书斋之中。有时,邀请几位文友小酌,谈谈古论今,生活得更加充实,人生更有价值! 辛勤笔耕结硕果。于老师通过自身努力,走向了通往成功的理想之路,在众多追寻文学、新闻梦的朋友中,是他把梦想,变为了现实,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变成高级记者,成为当地一代人拼搏奋斗的典范。于老师就是这么一位不知疲倦,勇于挑战,开拓进取的人,我衷心地祝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发图强,通往向前,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社记者;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 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商丘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会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编辑部
顾问:品墨 好人有好报 听涛观澜 绿水青山 豫洁 思航 水自成溪 宽阔 沐雪赏梅 古韵之声
法律顾问:林效东
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区域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主编:商丘头条(翰墨凝香)
副主编: 林效东 好人有好报 德艺双馨
认证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翰墨凝香 德艺双馨
实习编辑: 风帆 海纳百川 黄老邪书法
本期责任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都市头条】【都市新闻联播】【德艺双馨】【海纳百川】[诗词雅韵][翰墨凝香][古韵之声]平台主编编辑可投稿至全国各大微刊平台,商丘头条专题栏目在百度上展示,让全球更多人观看,要求本人原创稿件,不得抄袭它人作品,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Sqttxmsh202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