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河南.商丘

世界视野 天下共享
佳作精华展示平台

老子故里鹿邑游
江其田

适逢世界名人、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2576周年之际。2011年7月的一天,我怀着仰慕的心情,来到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
沿着神路,穿越陈抟公园,绕过月牙形湖区,只见一座现代式的纪念塔矗立在湖区的右翼。面北朝南,子母塔高13层,45.81米,云蒸霞蔚,给人壮美之感。盛世修志,民间修塔,这是今人纪念老子的一种特殊方式。据说这座纪念塔是中国民间鹿邑老子学会通过捐资修建的,前后历时整整8年。应该说民间修塔也是褒赏先哲对人类的智慧贡献。
进得塔门,映在我面前的是一尊老子座像。老子方脸庞,白胡须,慈眉善目,嘴角间露出智慧的笑容。我在像前站定,默默地向先哲三鞠躬。

然后,我来到“孔子问礼于老子”处,站在二位圣人塑像前,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云在我眼前变幻着,沉陷于历史的我久久不愿离去。

登上顶层塔尖,眺望鹿邑城新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区规划已经启动,尤其是那块“创建老子文化名城”的标语牌,在晚霞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鹿邑,一座承载着2000多年东方文明史的古城,明天更美好!
老子出生在“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从现存史料看,最早记述老子生地的是司马迁。《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汉书》也载:延熹“八年(165)正月,遣中常侍左忄官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则详细地记述了老子祠的地理方位、建筑、碑碣等内容。后世的《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等历朝国史对皇上或大臣参谒、诏修记载很多,为我们连续考察和了解老子祠的兴衰荣废提供了完备的史料。
《成化河南总志》、《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及分别于明成化、清康熙、光绪年间修成的3部《鹿邑县志》更详细地记载了历代皇帝、大臣拜谒盛况及太清宫的历史沿革。相邻的安徽省的地方史志也有清楚的记载,如《重修安徽通志》载“太清宫在亳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亳州志》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妊之地……”。

古《鹿邑县志》上记载的从东汉、三国、晋、隋、唐、宋、金、元、直到明、清、民国的碑碣有40余通(其中唐碑7通),今尚存唐碑1通、宋碑2通、元碑3通、清碑1通、民国以来碑数通。其中唐碑是唐玄宗立的,叫“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高3.7米,宽1.2米,厚0.36米。碑文是玄宗对《道德经》的注文。因黄河冲决,碑埋入地下,现还露碑碣尺许。玄宗还不断为老子封爵加号,先后封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下诏改老君庙为太清宫。千余年来,太清宫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太清宫所在地先后叫太清宫公社、太清宫乡、太清宫镇。
宋真宗赵恒为感谢李母降圣之德,“御笔御书并篆额”,立了“先天太后之赞”碑(史书称“三御碑”)碑高8米,宽2米,厚0.67米,今依然屹立在洞霄宫院内,据光绪《鹿邑县志》载,碑“石质极坚,露置宫外,仅蚀数字”。如此高大宋碑,在国内已不多见。宋真宗除亲来鹿邑朝拜并立碑外,还下诏改鹿邑县为卫真(当时叫仙源县),以表明他比别的皇帝和别的朝代更加捍卫老子及其思想的至尊地位。另两位诏改鹿邑县名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他们于公元666年和689年分别诏改鹿邑县名为真源县、仙源县。今鹿邑城内到处是以真源、仙源、卫真等古县名命名的店市。因为有老子,先后竟有三位皇帝下诏钦改鹿邑县名,这在国史上则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历史变迁等多种原因,碑刻大多无存,但所幸古县志都详细地记载碑碣的大小、内容及立碑的经过。碑碣内容中共同的一点是老子的生地的记述:“太清宫即老子旧居地,今之太极殿即老子降圣之地”(金碑),“太清宫,老子始生地也”(元碑)。历朝皇帝、官绅对太清宫曾多次修缮扩建,到唐高祖李渊年间,太清宫“官阙如帝王者居”(光绪《鹿邑县志》)。太清宫成为历代文人学者流连驻足的好地方。谢灵运、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来此采风,并写下了尊老崇道、咏景状物的珍贵诗篇。
晋朝尚书牵秀在游览太清宫时步的“深哉伯阳诞此灵,姿妍精玄奥幽赞”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较早感叹鹿邑人杰地灵,诞生了大思想家老子的诗句。唐朝诗人杜甫在天宝十三年(754)朝拜太清宫后写下的720多字的《朝献太清宫赋》,是赞美老子,感叹他的伟大贡献和太清宫宏伟壮丽的作品。这篇赋对于我们研究老子与道教在唐朝的地位以及当时学者对孔老关系的认识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欧阳修曾在亳州当太守(时亳州辖鹿邑),写下了不少关于太清宫的诗篇和文字。他在《戏书示黎教授》等诗中写道“古郡谯云亳陋邦,我来仍值岁丰穰……若无颍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寄语瀛州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颖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等他非常高兴能作管辖老子故乡(治仙乡)的太守。他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当太守时已61岁了,他自喻为仙翁(仙乡的老翁),并希望自己能“终老仙乡”。《欧阳修全集》中还有一些关于太清宫沿革、建筑、碑刻的记载,为我们研究老子和当时的太清宫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唐熙《鹿邑县志》还收录有《鹿邑八景诗》和明河南学道刘昌(苏州人)游览太清宫、老君台时写下的《太清宫》等诗。《太清宫》一诗写道:“亳西五十里,古有太清宫。殿宇清灰冷,台基碧草封。篆昏碑上凤,迹见井边龙。欲访焚丹处,烟霞几万重。”这同今天鹿邑太清宫的位置及史料记载的有碑、有井有龙有焚丹处相吻合。《鹿邑八景诗》记道:“隐隐青山瑷云烟,太清仙景尚依然。虎行雪迹迷樵叟,涡口风帆失钓船。春暖长林莺乱枝,秋高龙井月孤圆。行人漫向洛河渡,明道残碑不记年。”八景之中关于老子的就占了三个,这说明鹿邑作为老子生地早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共识。
鹿邑现存的纪念建筑以太清宫为最重要。它始建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始名老子祠,后名老君庙,唐以后称太清宫。宋范仲淹有诗句:“谯(时亳州称谯,辖鹿邑)有老子庙,唐为太清宫”,说的就是太清宫名字更迭之事。唐初为太清宫最盛时期,有宫殿600余间,占地872亩,庙地多达37500亩。
太清宫北一里许的洞霄宫是纪念李母的建筑群,“疑亦汉时建”(光绪《鹿邑县志》)。
本世纪60年代,在洞霄宫遗址发掘出约2吨的柱下石,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华丽。今两石保存于洞霄宫院中。
登上顶层塔尖,眺望鹿邑城新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区规划已经启动,尤其是那块“创建老子文化名城”的标语牌,在晚霞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鹿邑,一座承载着2000多年东方文明史的古城,明天更美好!
老君台,位于县城东北隅,世传老子由此飞升上天,故又名升仙台。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康熙《鹿邑县志》“天宝二年(743)建太清坛、 文昌宫于台前”的记载来看,老君台至少在唐初已经有了。
由于年代久远,或风雨剥蚀,或兵燹匪患,以上建筑被毁严重。今太清宫存太极殿一座,唐柏三株及十数通历代碑刻。洞霄宫存正殿及部分殿宇,老君台上建筑保存完好。近年来,老子故里人民加强了对这些古迹的保护,并重建了老君台牌坊、太清宫午门,一座高17层84.3米的老子纪念塔正在建设之中。
1992年以来,老子故里人民已举办了三次国内、国际老子学术思想研讨会,韩、日、法、美、澳、德、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及大陆著名学者张岱年、任继愈、张松如、陈鼓应等参加了纪念和研讨活动。海内外学者对鹿邑利用老子故里人文资源优势,研究老子、宣传老子、开发老子遗迹、组织学术研讨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央和河南省的领导在参观之后对保护老子纪念遗迹也做了重要指示,并对鹿邑开发人文资源促经贸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和肯定。 鹿邑老子故里,今天已成为海内外学者及道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即是他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又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据。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和贪欲,进而构建“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商丘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会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编辑部
顾问:品墨 好人有好报 听涛观澜 绿水青山 豫洁 思航 水自成溪 宽阔 沐雪赏梅 古韵之声
法律顾问:林效东
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区域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副主编: 林效东 好人有好报 德艺双馨
认证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翰墨凝香 德艺双馨
实习编辑: 风帆 海纳百川 黄老邪书法
本期责任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都市头条】【都市新闻联播】【德艺双馨】【海纳百川】[诗词雅韵][翰墨凝香][古韵之声]平台主编编辑可投稿至全国各大微刊平台,商丘头条专题栏目在百度上展示,让全球更多人观看,要求本人原创稿件,不得抄袭它人作品,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Sqttxmsh202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