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教育是一次教育精神的回归
柳袁照
按语
今天我在四川广安。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宣讲行送教行”活动,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带队,我作为专家组成员,作一场《课堂的诗意,首先在于老师的诗意》公益讲座,对象是广安市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与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会务组告诉我,教育电视台的记者想在我讲座开始前,采访我,让我为他们讲讲:为什么会想到带来这样一个主题讲座?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于是,我想到此文,其中有我的答案。
我是第三次参加中国教育报刊社这样的活动,第一次,重走长征路,在纪念长征一百周年时去了会宁。第二次去了湘西“十八洞村”,参加教育扶贫活动。
我的“诗性教育宣言”
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于中国,当为诗。中华文化,是诗性的文化,此话一点也不为过。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变得“功利”“冷漠”,又反应到学校来,学校同样变得“功利”“冷漠”。
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培养的孩子适应这个社会。孩子们的使命,走进社会之后,还要能改造社会,引领社会。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诗歌重返校园,不仅仅是写诗的问题,而是让人回归诗性的问题。
让人欣喜的事,多年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有一批人,高举诗性的旗帜,做些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诗性(意)教育、诗意课堂,包括在学科上的探索(突出的是语文学科中“诗意语文”),在荒芜的土地上耕耘,春夏秋冬,如今满目葱茏。
教育的未来出路在哪里?我坚信:未来必将面向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的诗性,必将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无法回避的选择。诗性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教育真正回归真、善、美。
在我曾经担任十五年苏州十中校长的过程中,我与我们的师生在所谓“最中国的学校”践行诗性教育。我们践行的诗性教育的内涵,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本真、唯美、超然。本真,即尊重生命的本意;唯美,即以审美的姿势,与世界对话;超然,即在现实中浪漫,在理想中走稳前行的每一步。
诗性教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教育哲学。她不是“术”,她是“道”。她存在于教育的“肉身”,更是教育之魂。需要有形式支撑,但更在于她的本质、她的内容。

衡量校园有没有诗意,不仅仅在于师生会不会写诗、能不能写诗。也不仅仅在于开不开诗会、出不出诗集、诗刊,这些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意”“诗性”,是不是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气息。
我曾经把校园的诗性、诗意的诗意,用几个词来概括: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又把她归纳成校园文化精神:
质朴大气就是浩然之气,是一种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杂、真而简明的精神。“真水无香”就是要我们返璞归真,学做真人,不雕琢,不作假,淳朴一生。“倾听天籁”,就是倾听自然之声,就是要按照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而做人、办事,保持自然真诚之本性。
与其说,诗性(意)教育是当下一次改革实践,不如说,是一次教育精神的回归。——回归到我们中华优秀的诗性的文化传统,从历史到当下,从当下到未来,都是天穹上的星辰,熠熠生辉。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