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油莱花盛开的地方
文/菩提树
阳春三月下江南,是18个东北摄影人、作家、诗友的共同约定。我们从四面八方集聚到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开启了江南之行。头一站先到了安徽。
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顺着油菜花盛开的方向,我们来到了历来重教,讲究儒学的安徽黄山市歙县仁里村,即仁里故居。仁里村以徽商而著名,自明代起,就有人把外出经商谋生作为主要途径,是名副其实的徽商故里。徽州人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之说。
千年仁里,文化厚重。村落里,每家门旁都有一块不大不小的方匾,上面写着村规家训,每个匾上的内容各不相同,它传承着儒家文化厚重思想的内涵。"仁义礼智信,内中可求财,温良恭俭让,让中能取利″,"厚文养心,文教仁里″,尤其那句"提倡合理用药,确保安全有效″几个字,体现了当地村委会对村民的人文关怀。
串街走巷,随处可见仁里仁义之民俗印痕。走进仁里村的祠堂,就象走进仁里的文化馆,整个村落的历史沿革,文化脉络,写满了徽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而要自觉地诚行天下,信比天高。
蝴蝶深深浅浅黄,飞入菜花无处寻。迎着油菜花的春光,我们走进了有着470余年历史的碛溪县龙川镇。在这个镇上最大的牌坊前,有座800年的石板桥,寓意十全十美。在茶庄里,品着龙须山上产的龙须茶,听女主人骄傲地介绍新采的龙须茶。那句"茶香水甜"真的验证了香溢甜润的口感。镇上博物馆里有胡氏家族的名言及"三胡″的顺口溜:当官儿当不过胡锦涛,做生意做不过胡雪岩,读书读不过胡适。

当车行驶到徽州昌溪乡万二村山脚下,眼前的景象令大家唏嘘不己。这是一个因地质灾害废弃的古村庄。在脱贫路上,又赋予了"万二村″新名片一一"小布达拉宫″。这个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古村,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山上流下的溪水,清澈迅猛有力量,如龙蛇穿行,与村口古老苍桑的海棠树遥相呼应,成为小山村画龙点睛的一笔,增加了"小布达拉宫″的神秘。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要喝上几口泉眼里那甜甜的溪水。是党的政策好,让万二村从贫穷中走了出来。这让我想起2020年九月深耕山西时,看见的富有的师家沟砖窑与贫穷的吴家岭的土窑的不同场景的鲜明对比。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时间说明一切,变化见证发展。

桃李上林无分到,可怜却傍菜花飞。在黄山屯溪霞坑石潭山顶,摄影家们顾不上登山的疲劳,满头大汗未消就开始了紧张的作业,用自己的"高科技"设备,将桃花粉和油莱花的黄一揽无余地摄进境头。当夕阳落山时,大家哼着小曲,满足地静坐在山脚下,背靠着灼灼的桃花树,打开镜头,相互欣赏,在春光里独享菜花黄的“好莱坞”大片。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沿着"百步云梯″的台阶,我们走进了阳台村。黄山日报记者和"走吧″负责人李李也跟随我们摄影团采访。在万二老村里,我看见了徽州的过去,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阳台新村,我又看到了百姓的现在,这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落地生根的再现。东北那旮旯的我,是笫一次于三月来南方赏油莱花的。层层布满油菜花的梯田,似五线谱的旋律,我也成了菜花里的音符,一起唱出了徽州好人家的好梦好生活。
当古老乡村的故事走出大山,当思维发生了改变,富起来强起来也就成为了现实。

世上最重要的学问之一就是读书。它是在涵养一个民族精气的灵魂。徽商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读书人。中国的状元故里就在徽州的休宁县,一县竟出了13位状元。在徽州古城里,陶行之纪念馆和保存完好的"大学士″大牌坊令我们赞不绝口。十三位壮元同出一县的故事,足以见证徽州人尊师重教敬天地,耕读人家有平安,志高可摘星的宏愿。可见文化深厚的一山一水一徽州,千峰千俗千年文化,养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它让徽州好人家锦上添花。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据当地人介绍:因为当年这里太偏太穷,一直未被开发,因此才完好地保存了西递宏村的原始风貌。宏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流着从山上引下来的泉水,游客可以顺着泉水的流向观览。这里的南湖书院之所以起名"南湖",是因为“南″属火,水火不相融,寓意阴阳平衡。南湖的水年复一年,围绕着书院,护持着书院,讲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在众多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物中,有一个月沼湖,它是天然泉水汇聚而成的,冬夏泉涌不息,常年碧绿,平静如镜,唯美如诗,望一眼能让你心静如水。在"宽和堂″的门柱上有一副楹联,右联为:"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左联为:“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谁看了这副对联,谁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对照自己,解读自己。
还有 那个有着200年历史的私熟“志道堂”和"傍云堂"……一步一楹联,一堂一典故,充满箴言警句。淙淙的泉水缠绕着村落,穿流不息,和谐唯美,流经的每户人家,都是紫气东来,福至心灵的守望。这就是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文脉。

在徽州古城街巷及徽商故里祠堂中,我们感知了徽商人的忠孝文化。导游说,聪明的徽商让孩子经商的同时,一定会让孩子把书读好。可见,徽商对文化的敬畏。
从被誉为泯江小都江堰的于梁坝归来,我们在深度新安江山水画廓岸边,迎着金灿灿的油莱花与徽派黑白建筑互衬成的"油画",在夕霞染红湖面之时,一路欢歌一路景,驶进了浙江如诗如画如雾如尘的干岛湖。

沿途的日夜,油莱花之美艳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为这支小分队增加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摄影人有的放矢,模特有了表达的舞台,油莱花又有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有了无声与有声的对话。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为人类贡献着美善与大爱。眼中的美与心同频,人与景同步,无数个境头里,干姿百态,风光无限,无与伦比。
自信无关名利事,此行原为菜花来。两年来,我从中原文化圣地山西走进了遍布古巷的徽州。徽派建筑诉说着这里的昨天和今天。灰白相间的建筑群、马头墙,浸泡在油莱花的世界里。灰白与艳黄,静止与波澜壮阔,生命的豪迈与激荡顿时升起。
浪叠黄云望欲迷。干里迢迢,远道而来,只为在徽州城下,将那海浪般翻滚的油莱花一扫成诗、成相,金灿灿地印在我的世界里。
记住了古城,记住了马头墙,还有那油莱花盛开的地方。

【作者简介】菩提树,
教育工作者。曾任哈尔滨市学府小学校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哈尔滨市旗袍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南岗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朗诵,爱好写作,喜欢用声音守护童真,用文字丈量世界。亦喜亦忧,在文字里寻道,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明明德而至于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