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
导语:
河南省洛阳市洛阳理工附中的每一天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校园里每一缕阳光、每一寸土地、每一间教室、每一套桌凳,都记录着理工附中人成长的足迹。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活动月,邀请师生讲述自己在理工附中为热爱、为理想而奋斗的动人故事,分享自己对理工附中的期待,展现理工附中美丽的校园。本次活动得到了师生、校友和家长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投稿,用饱蘸深情的笔触讲述着自己与理工附中的故事。即日起,将陆续在平台进行“你好,我的理工附中”征文系列展播,此亦是“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敬请关注!
怀念理工附中
马岸原

马岸原,洛阳理工附中2015届高三(8)班学生,班主任贾善振老师,高考总分681分,洛阳市第二名,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录取。
马岸原回忆到:时间飞逝,距他离开母校已五年有余,但回想起美好的高中三年,心中仍有源源不断的回忆流淌,去思忆、追寻。
想起高中,想念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夏天雨后漫步在凉亭中,四周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冬季雪天隔着玻璃窗向外望去,校园被装扮得银装素裹,身心的疲惫也消散了不少。但他最想念的,还是这略有枯燥却又充满乐趣的高中生活本身。离开了高中才体悟到,所谓结束只不过是一场新的开始,所谓风雨后的彩虹,不过是行人途中一道风景,照亮前路以披荆斩棘。世间多纷扰,人生本轮回。
马岸原与母校相识已久。尚在初中时,有时晚上10点钟经过学校门口,还能看到教学楼里一片灯火通明,校门外回家的同学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争论着刚讲的题目。对于那时刚踏入初中校门未曾熬过夜的他来说,既惊诧于高中学习的辛苦,也暗暗憧憬着这种同甘共苦、充满活力的生活。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理工附中自然成为了他的第一志愿学校。2012年8月,马岸原如愿正式成为了母校的一员,迈入了母校的大门。
尽管有所准备,高中的压力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高一上学期需要同时学9门课程,每一门都要计入总分,其中不乏素来令他头疼的历史、政治等科目,更可怕的是他一直采用的死记硬背策略,到了高中好像不管用了。另外数理课程的难度也突然提升,数学中的向量运算、物理中的受力分析令初次接触的他毫无头绪。与初中时披荆斩棘相比,面对这些陌生的知识,只感到寸步难行,十分迷惘。好在经过老师们的耐心点拨,马岸原调整了心态,能够抛开杂念沉下心来,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再结合题目一步步地消化咀嚼,最后真正融会贯通。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有老师们的帮助与自己的坚持,他终于摸出了其中的门道,之后的学习也越来越顺利,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能够实现这个转变,马岸原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付出。从入学第一天到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他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尽心尽责。在课上,他们传道授业,将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全部教授。在课后,他们让出宝贵的休息时间,耐心地答疑解惑。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从高一到高三,每当马岸原遇到心态上的问题时,包括班主任贾善振老师在内的各科老师都会认真为他开导。马岸原表示,若没有来自老师们的关怀和指点,他很可能会一直身陷心结,在迷茫中碌碌地度过高中生活。

贾善振老师
马岸原高中班主任,现高三(6)班班主任
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都是枯燥的。陪伴他三年做完无数张卷子、完成无数次考试的,是一群同甘共苦、无话不谈的同学们。在早上短暂的课间,蒙起头来小憩一会儿,似乎比晚上睡觉更能缓解疲乏;在上午大课间,结伴去水房接水,路上闲聊几句,能让紧绷的精神放松不少;下午的大课间,三两结伴到操场上活动,更能让压抑了一天的身体恢复活力。晚自习上,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埋头学习,偶有几声低语,更能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学生时期的友谊最为纯粹,三年时间,大家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奋斗,一起成长,其中有欢声笑语,也有失意苦涩。不论最后结果如何,这段经历对每个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要是上大学了该多好”,这也许是不少人中学时期的梦想,梦想着毕业之后就获得了“自由”。殊不知,曾经想逃离的“不自由”,其实才是最大的“自由”。毕业后,他越来越意识到,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全力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他很庆幸当时没有虚度这三年的时光。克服了在当时的自己看来是非常巨大的挫折,让学习回归正轨;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各位老师,为他指点迷津,引导他不断进步;他也遇到了一群善良可爱的同学,与他们共同成长,共同努力,并在毕业后延续了更深的友谊。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他独一无二的高中生活,也将永远珍惜它。
【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