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 遇
文/李忠山
一次,我请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友在饭馆吃饭。点菜时我点了一道地方特色菜——盘鳝,它是用幼小的鳝鱼经高温的油榨后,盘成一圈一圈的做成。眼下正是秋天,鳝肉肥嫩,因而盘鳝外酥內嫩,味道鲜美。我以为朋友会高兴的。哪知他听了连忙说:“还是不吃盘鳝吧!”
我问:“为什么?你吃斋?”
“斋是没吃,你先听我讲个遭遇吧!”朋友说。
“你遭遇什么啦?”
“是的。”
我出生在江汉平原,我们那里湖泊多,蛇虫蚂蚁也多。小时候,长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塆里有个农民去湖里割草,回来的路上不小心踩着了草丛中一条大蛇。那蛇翘起头要咬他。农民惊慌失措地逃跑,哪知那蛇紧紧追赶。起先蛇在草丛中追的不快,追到大路上,蛇昂起一尺多高的头直扑过来。据说蛇有一尺长,它行走时头可昂一寸高,有一丈长的蛇头可昂一尺多高。蛇看看要追上农民,听得见它身子摩擦路面呼呼地响,看得见它嘴里的 毒舌像青色的箭一样吐着,农民吓得浑身哆嗦腿直打抖。然而一种生的欲望鼓动着他要拼死一搏。于是,他急中生智,转身奋力挥起手中割草的镰刀向蛇砍去,正好砍断了蛇的脖子。蛇的身子在地上作弓状地跳动起来,蛇头继续向前奔驰了好远才倒下。农民吓得半死也摊到在路旁,还是过路人将他扶回来。回来后农民大病一场就再没有起床。我开始听到这个故事,别说是看见蛇就怕,就是听说蛇我都害怕。朋友说。
我还沉浸在他讲解中,只听他继续说道:“哪里知道,世上有的事你越怕,它就越找你。”
我不解地问“怎么,你也遭遇到蛇?”
“是的。”

那是我十岁那年夏天的事。我跟着塆里两个小伙伴到湖里去摘莲蓬,湖很大,站在高处看,野草、芦苇、蒿叶、荷叶一望无际,像一片绿色的大海洋。我们下湖开始摘莲蓬了。湖滩上蒿草一般齐腰深,而荷叶稀稀疏疏,大多高过人头,荷叶下偶尔有一两只莲蓬,但个儿小且没有成熟。只有湖心的深水坑里荷叶多,那里才有大莲蓬。
为了摘到大莲蓬,我和伙伴分开了直往湖心寻找大水坑。我穿过芦苇草丛,趟过浅坑深沟,手让草叶划破,腿被带刺的荷梗挂疼,不知走了多远,突然,我面前 出现一口 大坑。水坑比篮球场还大,四周满是芦苇蒿草,水面长满鸡头叶。鸡头叶子圆形,浮在水面,面积有筛子、簸箕大不等,叶面和径上长满了尖尖的刺。鸡头的书名叫芡实,因其花瓣紫色,花托形状像鸡头,故俗名鸡头。坑中心有一片小块高地,上面长满约一人多高的蒿草芦苇,还有好多荷叶荷花夹在其中,忽然一阵风吹来,蒿草荷叶低了下去,顿时,有好几只莲蓬直挺挺地露了出来,那莲蓬个个都有碗口那么大,并且都快成熟。这正是我所想要的,我心里一阵窃喜: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没人摘?
我再次打量了一下水坑面,水有多深,我不知道;水面上鸡头叶一片连一片,那尖尖的刺像一颗颗钢针密密地插在叶面上,谁要是碰到它一定会被刺得皮开肉绽。看来要靠近坑中心地带就只能在鸡头的叶与叶夹缝中穿过去,这得要多小心啊!但是,那大莲蓬的诱惑还是逼得我下到坑里。还好,坑边水只有齐腰深,但坑中的水却漫到脖子。幸好我会游泳,我一手拨开水中的草,一手划着水,小心翼翼地绕行在鸡头叶之间,就像绕行在随时都会爆炸的地雷区一样。一尺,又一尺地向坑中心靠近;近了,又近了·······终于接近了坑中心的蒿草地。我爬上蒿地,拨开蒿草,拨开带刺的荷梗,看见了荷叶下面大大的莲蓬。它也似乎看见我了,歪着头好像在向我怪笑。于是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涌上心头,我劲头更足了,用力地扒开荷叶、蒿草,向莲蓬靠近,四步,三步,两步······终于,我抬起手向近在咫尺的莲蓬伸去。啊!莲蓬下面一片蒿草塌伏在地,蒿草上有一条大蛇蜷曲着,乌色的脊背,浅黄色的肚皮,小孩子的胳膊一样粗的身腰;蛇一圈一圈地圈着,蜷曲成一个中号脚盆大 的圆圈。直觉也 告诉我,这是一条大蟒蛇。

我的脑袋立刻嗡嗡地乱响。 完了!死定了!脑海里马上呈现出长辈给我讲的那条大蛇追赶农民的情景。我毛骨悚然,浑身发抖,张嘴想叫,但喉咙发干却叫不出声。我下意识地赶快掉头往回跑:不管荷梗挂人,蒿草绊人,跌倒了爬起来;也不选择路径,管它鸡头叶刺人不刺,连爬带划往回逃, 边逃边扭头看,蛇起身追来了没有;要是追来了,它会把我缠住,缠个一圈又一圈直到把我缠死。我身上的肌肉发颤,不禁哭出声来“——我的姆妈呀!”
从坑中心到坑岸大约只有两丈多远,可我不知用了多少时间,这中间磕磕绊绊,沉沉浮浮,也不知呛了多少口水。当我好不容易爬的岸边,赶紧回头看蛇追来没有。见蛇没追来,赶快爬上岸,连先前摘的莲蓬也没拿撒腿往回跑。在湖滩上跌倒了爬起来,掉到藕坑里了,抓住蒿草爬起来再跑,边跑边回头看蛇追来没有,就这样一直跑到湖岸边。上了岸心还在咚咚地跳,腿子抖得发软,一屁股坐了下来,但还是没有忘记看跑来的方向。见没什么动静,这才知道蛇确实没有追我,悬在喉咙口上的心终于慢慢落下来。

听朋友讲遭遇,我的心也紧张得直跳。饭馆的包厢里也很寂静。
顿了好一会,朋友脸上渐渐地恢复了平静,然后问我:“你现在会问我为什么不吃盘鳝?”
“是呀,蛇是蛇,你为什么不吃盘鳝呢?”我道。
他正了正衣襟,说:“看见盘成一圈圈的盘鳝,我就想起盘成一圈的大蟒蛇。你想,当时蛇有害人之心的话,对我这个手无寸铁的小孩,那不就像一只大手捏死一只蚊子一样容易,我能活到今天吗?”
朋友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问:“是呀,蛇当时为什么不追你呢?”
他接着说 ,那天,我回到家把遭遇蟒蛇的事说给身边的人听。他们有的说,蟒蛇不追你,可能是它正睡觉,没有发觉你。有的反驳说,不,你人在水里弄的有响声,扒蒿草荷叶也会发出响声,蛇怎么又不知道呢?长辈在一旁听了,慢条斯理地说,老话讲,蛇不乱咬,虎不乱伤;一般情况下蛇是不会攻击人的,除非它受到攻击才会伤人,像我以前给你们讲过的大蛇追赶农民的情况就是这样。其实,蛇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也有怜悯之心!
停了一会,朋友略有所思,嘴里喃喃地说道:“蛇是有灵性的, 蛇有怜悯之心。”
然后,他语气明显升高地说:“你不是问我为什么不吃那盘鳝吗?动物都有怜悯之心,人怎么连动物都不如呢? 你看,那些小鳝鱼儿还很小,长不足三四寸,就被人捞起来放到滚烫的油锅里炸,炸得圈成一盘,让人红口白牙地吃掉。看来人是够残忍!”
朋友说了这番话,沉重地低下了头,再也不说话。
我心里也有几分沉重,起身叫来服务员撤下了盘鳝这道特色菜。
2021年4月

【作者简介】
李忠山,笔名李谦,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早年爱好文学,在省地县报刊发过诗歌和散文。后由于高考备考压力,疏于写作。退休后,整理教学,编写教学辅导书籍,如《高中作文思维训练——作文提分核心方法》、《高考高分作文秘籍》(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高考作文序列化训练》(光明日报出版社),初《中记叙文写作》、《初中语文一二年级阅读培优指导》(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等。
【热评精选】
李忠山老师的《遭遇》从一次请一位朋友吃盘鳝写起,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遭遇到大蛇和朋友遭遇到蟒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启示我们怎样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故事惊险,发人深思。朋友说,一个农民去湖里割草,在回家的路上踩到了草丛中一条大蛇,农民惊慌失措,撒腿就跑,蛇在后面紧紧追赶。农民看见蛇嘴里吐出的信子,吓得浑身哆嗦,腿脚打抖。农民急中生智,挥舞镰刀,砍掉蛇的脖子,被吓得半死,回到家里一病不起。朋友10岁那年的夏天,跟伙伴一起到湖里去摘莲蓬,湖边的莲蓬个儿小且没成熟,只有湖心的莲蓬个儿大。为了摘到大莲蓬,朋友和他的伙伴到湖心去,一路披荆斩棘,来到湖中高地,摘到大莲蓬,欣喜若狂。朋友又继续前行,来到蒿草地,蒿草倒伏,蒿草上有一条大蟒蛇盘曲着,乌黑的脊背,浅黄色的肚皮,小孩胳膊一样粗的蛇身,吓得朋友脑袋嗡嗡作响,吓得朋友失魂落魄。朋友迅速离开,不停地回头,看蟒蛇追来没有,其实蟒蛇并没有追来。蟒蛇为什么不追来呢?说法不一。老话说,蛇不乱咬,虎不乱伤。两个故事结局不一样,前者蛇无情地追赶,因为农民踩到了它。后者蛇泰然处之,没有追赶,因为朋友没有伤害到它。蛇是有灵性的动物,也有怜悯之心。作者写到这里,全文的重点得以突出。作者最后写到:“动物都有怜悯之心,人怎么连动物都不如呢?”一个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告诉我们人要有怜悯之心,使主题得到升华。全文重点突出,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语言描写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引用二是间接转述。直接引用要用冒号、引号;间接转述不用冒号,不用引号,但是人称要改变。比如“我出生在江汉平原”这一段是朋友的讲述,这里没用引号,是间接转述,“我”要改成“他”,用第三人称叙述,这样叙述起来才自然。这是一点小建议, 供李老师参考。(点评:杨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