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穷游日记

(6)
人老了,就喜欢寻根问底。
我也是来到山西才知道,原来那个被为“无好人”的洪洞县,还是个海内外华人刨根问底,觅祖寻宗的打卡圣地。
昨天导游小陈说,我们下午有个点叫大槐树。他没有具体介绍这个景点的意义,大家也是不明就里。有人还说,不就是一棵树嘛,有啥看头。
结果证明,此言大谬。
大槐树还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色。它就座落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县城大街之上,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在这里自然融汇,和谐兼容。
进得园区大门,厚重古朴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旗幡飘扬,宫灯盏盏;古乐阵阵。碑林森然。海外华人万里寻祖的石刻祭文使人眼窝发热。
三皇五帝,尧舜夏商以来,中华民族经过多次迁栖。特别是春秋战国之后,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兵乱的原因,人口的迁徏就更加频繁。
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还是元未明初的洪武、永乐年间。
导游介绍,自那个时候开始,从洪洞乃至整个山西省向中原和内地的移民就源源不断地开始了,直到清朝末期仍有移民迁出。
移民的重点是京师直隶,山东河北河南。据统计,全国共18个省,500多市县有山西移民。
有1230个姓氏的祖籍都是迀栖自山西省。现在已发展为数亿人口,遍布中华各省世界各地。
每年都有国内国际的华人千里迢迢、漂洋过海地来此寻根问祖,祭祀先人。
因此,洪洞县也成了中国目前独一无二的寻宗祭祖和姓氏溯源的国家官方认可的人文重地。

他们组团来到里,沐浴更衣,焚香顶礼,祭拜自己的先人。其情也殷殷,其情也切切。
大移民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连年战争,人口锐减。古诗记载,由于民族战争,豪强争霸,中原地区常常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特别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频频,元朝悍将王保保嗜血成性,杀人为乐,所过之处,草木不留。
明初大将常遇春,胡大海也是骄兵悍将,对平民绝不手软,每攻下一城,必要屠城,不问男女老幼,一律斩尽杀绝。
有的城池,元军和明军反复争夺,一年数易。谁来就要树谁的旗。
时间长了,有人不厌其烦,就玩起了小聪明,制作了两面旗,一面为元军,一面为明军。谁占了城,反一面挂就是了。
一日,常遇春在街头巡视,见满城皆是明军旗帜,不禁大喜。
岂料天公不佑,一阵狂风将一面旗吹到常将军马下。马儿受惊,差点将大将军掀落马下。
常遇春一看,竟然是一幅双面旗。于是冲冠一怒碧血溅。
最后发现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最后悲剧了,全城无辜的善良百姓全部遭遇了灭门之灾。
中原本是发达地区,是帝王的皇苑。可是一没有了人就什么都不是了。
于是明朝统治者吸取元朝灾亡的教训,与民便利,休养生息。
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相继制定富国强兵的重大措施,从人烟稠密的山西省强制迁移人口到京师直隶,到河南,到山东安徽等地,实施民屯、军屯、商屯。
由此,明朝国力得以迅速恢复。
为达目的,统治者恩威并施,连哄带骗,不择手段。
如通知整村人开会,等人到齐,直接用武士扣押送走。
老百姓故土难离,抛妻别子,哭天抢地,苦不堪言。
为了防止百姓途中,就派兵士一路押送。而且还把百姓双手反绑,用一条粗索串成一线。

百姓途中需要排泄,需报告军爷请解双手。
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别称。而且是华夏通用,传承至今。
凡中国人就没有不懂“解手”含义的。
现在的洪洞县,公共厕所一律上书“解手场”。
而且山西人走路时还有个习惯,那就是走着走着,那人的手就不由自主地反背起来。
洪洞人自嘲,这都是当年养成的坏毛病。
当有人问迁移外地的山西人是何方人士,他大扺会说山西。
再问就说大槐树,或者是老鸦窝。反正那年头既无街道名称也无门号码。
大槐树就成了山西移民共同的老家。
一家王姓的五兄弟,为了日后相认,将一口铁锅摔破成五块,兄弟们各执一块,以便日后相认。
还规定了接头暗语:“铁锅摔了吗?”“摔成五块了”。只要对上了,不用说,两个人是亲戚。后来子子孙孙就这样传下来了。
要不现在的人总爱说,我们五百年前一家人呢。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的移民迁栖史,就是一部悲伤凄绝的血泪史。
每一次大迁徙,都是连年征战、兵灾杀戳的结果。
不说元未战争,还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将四川、川陕和中原一带的平民百姓几乎屠杀殆尽。
特别是张献忠,更是以杀人为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魔头。
张军所过之处,人畜不留,一片荒凉。
于是就有清朝初期的“湖广填四川”。后来湖南空了,又有“江西填湖南”。
难怪现在许多湖南人都说,我们祖先是几百年前从江西迁过来的。
现在湘赣两省的人还可以互称“老俵”。
岂知是明清,远至南北朝时期,宋与西夏、辽金元的战争,北宋南迁,都有大批汉民向南方各省迁徏。
明白了这些,就了解了中华的灿烂文化,就知道了我们的祖先有多么的不易,就不自觉的接受和传承了中国的孝道。
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