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洛宁县城郊乡冀庄村召开“挖掘历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关工委领导郭保国,县知名历史文化学者张泽民、周流宗、马老虎、教育界前辈郭世科、洛宁城事媒体人雷冰及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军、小学校长王红起以及退休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冒雨参观了党群服务中心、冀庄小学,考察了唐忠武王庙清康熙28年字碑,知晓了郭家家族的发展变化,学习了郭氏名人郭子仪的家国情怀。
郭子仪(697—781)是唐代伟大的爱国将领,著名军事家,唐朝忠臣,世称郭汾阳。时光轮转,一代名将郭子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忠贞、智勇、宽仁的精神及居功不傲、忠勇清正之家风,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座历久弥新的精神宝库,生生不息,教育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辈。

新任党支部书记、洛阳市优秀退役军人郭军向与会人员简要汇报了队伍建设、村庄建设、村容村貌及“十四五”规划情况,浅谈了挖掘冀庄历史文化,计划成立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打造孝德文化示范村、促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想法。思路开阔,方向明确, 操作可行,示范可鉴。

该村小学校长王红起介绍了学校基本概况、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思路、德育工作及家风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他表示该校将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质量。
历史文化学者周流宗用了 “大、古、富、文、新、齐”六个字畅谈对该村印象及感受,从村史记载、家庙建设风格及加强体美教育方面提出三点建议,并表示老有所为,竭尽全力为村办事。

其他几位学者分析了冀庄古村落地名来源、区位优势,探讨了古渡口、最早佛教寺院——大觉寺等乡土文化,并作了交流发言。
县关工委主任郭保国作总结讲话,他希望冀庄村支部、村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挖掘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各方资源,率先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孝德文化领导小组,打造乡贤文化,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新风尚,奋力打造省级孝德文化示范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希望各位学者要继续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村情简介】冀庄村位于洛宁县城东7. 5公里处。s323省道在新村南东西穿梭而过 ,郑卢高速公路在老村北东西横穿,交通方便。全村有676户,2880口人,耕地面积 2300亩(其中河滩地 800亩),16个居民小组。该村始建于元朝末年, 因冀氏家族起居此地而得名,从未变动。全村有郭、高、秦、王、马、范、李(1987年,因建故县水库,李氏家族由故县迁至该村)等七大姓氏。冀庄郭氏为唐汾阳王郭子仪(曾在肃宗年间,功盖唐室,被封)后代,郭氏家庙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经过多次修缮,至今庙内各种设施完好无缺。建国前后,该村竹编帘子闻名豫西地区,随着时间的变迁,更新换代,已被淘汰。解放前后,涌现了曾任宜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郭春安、原任洛宁县县城关镇党委书记郭均民、现任国防大学编辑教团大校郭高民、青海省进出口公司储运科科长李振现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近年来,在县纪检委驻村帮扶下,该村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了冀冯路北端冀庄村滨河大道主干道工程。村内村组通道全硬化,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路灯,满足群众夜晚出行、活动需要。道路两旁栽植花草树木,使本村得到绿化、美化、净化。全村人畜饮水工程全覆盖。引进了天然气入户全覆盖工程,使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安全的清洁能源。随着土坯房改造消除工作的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人居环境短板逐渐补齐,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