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绿工装,一阵脆铃声,一张亲切的脸,一双温暖的手……邮递员的形象在农村少年肖鹏心里是那样神圣和高大。他渴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为千家万户送信的邮递员。
1994年,17岁的肖鹏高中毕业后通过了招聘考试,正式成为江西萍乡市一名邮递员。穿上绿色的邮政服,整一整沉甸甸的邮袋,擦一擦崭新的自行车,满怀着青春理想的肖鹏踏上了漫漫乡邮路。
踏上乡邮路
乡邮路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肖鹏跑的是从萍乡市局到白源村、十里铺一带的线路。早上5点钟就得起床,到邮局分拣信件,7点钟准时出发,往往是中午一两点才能返回。路还没有修好,邮袋里装的邮件又多,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崎岖的山路,摔跤、误餐、自行车爆胎是家常便饭。
在这条艰难的乡邮路上,肖鹏一跑就是3年,3年中,他从来没有误送错送一封信,他成了乡亲们最信赖的人。
一年夏天,肖鹏热汗涔涔地驮着沉甸甸的邮件赶往白源的一个小山村。因为邮件太重,在下坡的时候,自行车的前叉断了,一瞬间,肖鹏从自行车上掉下,扑倒在地。
浑身摔伤的他,沾满沙土的双手鲜血淋漓。肖鹏不顾钻心的疼痛,只是在路边的小溪洗了一洗,用纸包一包流血的手,又急忙到老乡家借了一辆自行车,一家一家地把信送到乡亲们手中。
回到邮政局,他匆匆吃了几口饭,又马不停蹄地把自行车送还给老乡,然后,把自己那辆断了前叉的自行车扛在肩上,一步一步走回了萍乡。
每天出门,母亲都会叮嘱儿子:骑车慢一点,不要慌。每天中饭、晚饭,不论多晚,她都要等儿子平安回家后再吃。
1996年农历大年初一,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母亲劝儿子:“鹏鹏,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天又下雪,你就歇一歇,少送一天报纸别人也不会说什么的。”肖鹏回答:“现在在外打工的人很多,如果自家有兄弟姐妹在外打工,谁不希望父母早一点收到平安的信件和寄去的钱物呢?”说完话,肖鹏在满街的爆竹声中,迎着新年第一天凛冽的寒风,骑着自行车踏上了乡邮路。
肖鹏披着一身的雪花,呵着冻红的双手,把一封封报平安的信,满脸微笑地送到乡亲们手中。大爷大娘拉着肖鹏的手,一边塞给他糖果,一边夸奖着他:鹏鹏啊,不管刮风下雨,你送邮件的时间,像闹钟一样准。
当肖鹏把所有的邮件送完,顶着风雪回家的时候,他才觉得累了,在雪地里骑几个小时自行车,脸和手都被风雪冻得发疼,真想早一点回家,吃妈妈准备好的香喷喷的饭菜。
可就在这时候,自行车又坏了。这大过年的,没有人补自行车,肖鹏只好将自行车扛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风雪中。当肖鹏回到家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望眼欲穿,盼望着儿子早一点回家吃午饭的母亲,看着儿子的绿色邮政服装,都被雪水、泥水和汗水浸透,眼里噙满泪花。
肖鹏将客户当亲人,乡亲们也把肖鹏当做村里的贵宾。家住鹅湖管理处山上的李玉海大爷订了几份报纸,肖鹏每次都是把自行车放在山下,然后一路小跑上山,每天上午10点钟准时将报纸送到李大爷手中。拿着飘着油墨香的报纸,李大爷总是递给肖鹏一杯早早泡好的清茶,或是一条干净的热毛巾。
接过劳模的班
萍乡市邮政系统曾经出过全国劳模曹罗生,曹劳模天天跑的市政府、李子园社区一带的邮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劳模邮路”。
曹劳模老了,他相中了厚道朴实、诚实守信,而又充满了青春活力、浑身是劲儿的肖鹏。
要接曹劳模的班可不容易啊!
十几年来,曹劳模每天都是凌晨4点钟起床,到投递室分拣报刊邮件,然后打着手电筒,风雨无阻地将报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市政府每一张办公桌上,让公务员们早上8点钟就能读到当天的新闻。
1997年,20岁的肖鹏踏上了“劳模邮路”。
这是一条充满鲜花和赞扬,而又繁重艰辛责任重大的邮路。
为了过好早上4点起床这一关,肖鹏买了两个闹钟,一个调到早上4点闹,一个调到4点零5分闹,怕两个闹钟的吵闹都闹不醒年轻爱睡的自己,肖鹏又请父母及时提醒他,一天、两天,直到两个月后,肖鹏才习惯了早上4点准时醒来,整整10年,他从来没有因为贪睡而影响工作。
曹劳模当年有个传统,身上常年挂着客户为送邮件方便而交给他的70多把信报箱的钥匙。
接劳模的班,这70多把钥匙就自然转交到年轻的投递员肖鹏的手上。抚摸着这70多把被磨得发亮的钥匙,肖鹏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信赖。
肖鹏把钥匙一个一个写好名字编好号,将70多把钥匙按投递路线的次序分门别类。
“分报要快捷,叠报要整齐,开门送报是快如流星般的七八步,然后原路返回,离开时再推一推办公室的门是否锁好。”老劳模教诲的这一句句话,肖鹏都记在心里。
每天一大早,肖鹏抱着直抵下巴的报纸,一连三四趟上下楼跑,就是寒冷的冬天,肖鹏也是天天大汗淋漓。
为了方便工作,肖鹏请父母理解,拿出家中不多的积蓄,买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自己又买了一部小灵通,打印了名片散发到每一个用户手中,不管是订报、寄信,还是代领包裹,或是家中有急事,只要一个电话,肖鹏都是随喊随到,以最快的速度把事情办妥。
遇到地址不详或是字迹难以辨认的信件,肖鹏总是不厌其烦询问老住户,向文字专家请教,在他的手中,一封封死信被救活。
到社区送邮件,肖鹏每天平均要上100多层楼。肖鹏推着装载得满满的邮车,一脸真诚的微笑,每天一楼一楼跑步去送邮件的形象,定格在李子园社区数百户居民的心中。
下雨天,看见浑身湿透、没有带雨具的肖鹏,居民们会送来一把温情的伞;大热天,热心的大娘会特地准备好凉茶,递给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肖鹏,点点滴滴的关爱,肖鹏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
2006年夏天的一个早晨,肖鹏投递完李子园社区一位用户的邮件,在派出所院内洗手,突然,从不远处传来了小孩子的哭声。“鹏鹏,快来帮帮忙!”70多岁的李频老太太正吃力地背着她的孙子往外走。听到呼喊,肖鹏急忙跑过去,原来是李奶奶的孙子和爸爸妈妈从贵州旅游回来,一起床就肚子痛得直叫。肖鹏二话没说,骑上车把这婆孙俩送到市医院。在慌忙中,老人忘记了带钱,肖鹏又取出身上仅有的300元钱,为孩子挂号付医药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治疗,小孩的病情稳定了,肖鹏又骑上摩托车,一家一户把未送完的邮件送到用户手中。
领跑“肖鹏投递班”
为了发挥劳模的典型示范作用,使萍乡的条条邮路都成为“爱心邮路”,萍乡市邮政局在2007年7月组建了“肖鹏投递班”,同年,他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30岁的肖鹏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肖鹏投递班开通了热线电话,制作了“肖鹏投递班联系卡”,上面写着投递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在投递区广为散发,还为用户代缴水电费,代领邮件汇款等。“肖鹏投递班”还在投递区实施“爱心工程”,为投递区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
从此,他那辆车号为赣J——86221的绿色长安小面包车,成为一个流动的小邮政所。(记者 赵翔 通讯员 李雪姣 彭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