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情投意合
英若兰这两天发现,自打那天晚上在琴台大剧院观看了歌剧《江姐》后,江宏的身上发生了许多细小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在他的外表装扮上。他彻底剪去了时髦但有些怪异的发型,留了一个浅平头,他这两天放学回来后也不再戴项链、戒指、耳钉,穿衣不再是名牌,完全大众化。他的母亲方雪雁对他突然的改变很不适应。有一次英若兰听方雪雁问江宏说:
“儿子你最近这是怎么了?你简直变得快让妈认不出来你了呀!”
江宏似乎对他妈生着气,怼她一句扭头就走:
“什么怎么了?我愿意!”
他怼得方雪雁望着他的背影直翻白眼……
第二个变化是他以前盯住英若兰似乎是有点“色”的目光,这两天却只紧盯住他家客厅里书柜里的那些书了。他在英若兰打扫书柜的卫生时和英若兰一起翻阅书柜里堆积如山的书籍,结果“大有斩获”:他们发现方雪雁的藏书除了经商、人际、史籍、中外文学名著外,在一个角落里的书柜里发现了大量的红色经典名著,如《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一代风流》、《小城春秋》、《野火春风斗古城》、《清江壮歌》……
江宏为这个发现感到欣喜若狂!他于是这两天早早地放学回家后,在协助英若兰做清洁的间隙,就和英若兰并肩专注地阅读这些红色经典,并与英若兰交流彼此的读书感受。
江宏的这两个细小的变化使英若兰对他的好感陡增。
英若兰对江宏增加好感的还有,她通过这两天与江宏频繁的接触、交流,她发现了他身上的正直质朴、好学上进等许多优点,也发现自己与他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嗯,两个人有点情投意合哦。
昨天他们两个在书柜里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革命烈士诗歌、书信集》,这本书已经十分陈旧、泛黄,书四周都卷了边,看来方雪雁读了许多遍。翻开书,几乎每一页都有方雪雁用红、蓝笔写下的批注。江宏对英若兰说:
“看来我今天才了解一点我妈了。”
英若兰问:
“你以前一点都不了解她吗?”
江宏回答说:
“我以前一直以为她是一个满脑满眼都是铜臭的商人,所以我就有意挥霍她的钱!我今天才知道,她过去也爱读这样的红色经典,她也有过理想,有过远大的志向和报负!”
英若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
“是的,我也是今天重新认识方阿姨。”
他们俩怀着崇敬的心情读着这本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一首首诗歌和一封封书信。
他们首先读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被国民党反动派残杀在江城武汉的共产党员夏明翰,他临刑前充满豪气写下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以及这位英雄侠骨柔情,临刑前写给他的夫人的信——
“亲爱的夫人钧:
同志们常说世上唯有家钧好,今日里我才觉得你是巾帼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他们俩又读到与江姐同时被反动派杀害的陈然烈士,他在敌人严刑拷打下挥笔写下的《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
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他们俩还读到江姐牺牲前在狱中写给亲人的遗书: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江姐的儿子名叫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他们俩还读到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她的儿子的信——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他们俩还反复咏诵罗亦农烈士在临刑前写的绝命诗:
慷慨登车去,
相期一节全;
残躯何足惜,
大敌正当前。
……
这一首首诗歌,一封封家书,无不都是革命先烈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歌,豪气冲天,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英若兰读得泣不成声,江宏吟得热血沸腾,两位青年在继前天晚上观看歌剧《江姐》后又一次经历了灵魂的洗礼。
两位青年读完这本书后都久久地凝望着着对方的眼睛,这时候他们彼此不是为了爱情,而是都在内心下了同一个决心:多少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今后的人生之路应该按照这些革命先烈期望的走下去啊!
……
他们俩昨天还讨论了著名作家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里的有关情节。
《东方》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作品是以1950年——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为背景,深刻再现六十多年前那场关系到我们共和国生死存亡的血与火的战争,通过一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战斗和情感历程,全面反映了那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打败美帝国主义及美国纠集的16国仆从军的伟大胜利。
小说中的塑造的主要英雄人物名叫郭祥,他曾经是一个抗日英雄,在抗日战场上令日本鬼子听到他的名字都感到胆寒。抗战胜利后,他为保家卫国又毅然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担任志愿军连长。
郭祥爱上他的青梅竹马的同乡兼邻居、美丽的姑娘杨雪。杨雪担任志愿军的卫生员,她对郭祥的爱却浑然不觉,她爱的是英俊潇洒的营长陆希荣。然而陆希荣外表英俊却内心阴暗,他爱慕虚荣,在战场上贪生怕死,他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带人仓惶逃出阵地,使我军包围全歼美军的计划落空。后来他发展到居然用枪自残的方式想逃避残酷的战斗。他一直都在欺骗杨雪的感情。
江宏对英若兰说:
“若兰,我读了有关杨雪的故事情节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十分美丽纯洁的女孩儿,经历却是这么的悲惨,她一直被陆希荣欺骗感情,等到她认清陆希荣的真面目,准备接受郭祥的爱的时候,却早早地就牺牲在战场上。我认为这段故事情节安排得不合理!”
英若兰想了想,她娓娓地为江宏分析说:
“你可能是在用你个人的代入感在看待杨雪的经历。我与你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杨雪的命运十分合理。杨雪是那么青春美丽,但是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这场战争却是如此残酷,貌似西方'文明'、'民主'、'人权'的敌人如此凶恶,他们为了扼杀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在战场上用尽所有的卑劣的手段,肆意虐杀一切人类的美好,这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吗?我们读到青春美丽的杨雪的牺牲,不就激起我们对挑起这场残酷的反人类的侵略战争的美帝国主义的无比痛恨,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和美好生活吗?这样写就突出了小说主题呀!
至于杨雪被陆希荣欺骗感情的描写,它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戴着面具欺骗别人、祸害别人,我们只有深入去了解他才会揭开他们的面具,发现他是人渣!这不是给了我们某些生活的启示吗!”
英若兰说到这里,她不由地想起她和表哥于刚的老同乡、老同学易学利。易学利何尝不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渣呢?他表面上对她热情,背地对她图谋不轨,幸亏她和表哥于刚发现易学利的虚伪发现得早!英若兰如今想到这些还感到有点后怕呢。
江宏听了英若兰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言简意赅的分析觉得十分深刻,频频点头。他现在不仅十分爱慕英若兰的美丽温婉,也越来越佩服英若兰的聪慧。她虽然没有像他这样上比较正规的大学,但是她阅读的书不比他少,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不比他差。他感觉自己与这位美丽聪颖的姑娘多接触一刻,自己发现她身上的美好就更多一点,他越来越不愿离开她啊!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两句诗这两天不断地在他的心头吟诵,他好想吟诵出口让心爱的姑娘听到啊!
……
还有两天英若兰就要和江宏、肖雯雯等去医院报到,入职当护士。英若兰决定今天稍早点去江宏家,争取把整个别墅的清洁做完,她然后要向江宏的母亲方雪雁致歉:本来说好的她要在江宏家做两个月的工,现在只做一个月就不做了。
对了,自己即将入职当护士的事该不该告诉方雪雁呢?看来自己要与江宏商量一下。
今天中午刚过,英若兰就匆匆地赶往江宏家,她比平时提前了三个多小时。今天是她在江宏家工作的最后一天,她想比较圆满地结束自己的工作,然后一身轻松地投入她朝思暮想的护士工作,开始为自己毕生的理想迸发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