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长江》第二十一回 扬州漫话
解说:馨钥幽镧

扬州开始建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先后用过邗城、广陵、江都等名称,6世纪末的隋代正式定名为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自东汉后便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政治、军事重地,全为全国粮、盐、铁主要集散地之一,隋唐后更是我国对外文化联络和贸易的主要港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李白和杜牧的这些诗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扬州的兴盛,给后人留下了充满幻想的诗情画意。扬州,自古以来闻名中外。唐代鉴真大师就是从扬州东渡日本,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任扬州总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16世孙普哈丁于南宋来扬州传教经商,隋炀帝、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几下扬州,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曾先后任扬州太守,所有这些都为古城扬州增添了不少人间佳话。

人们称道扬州景色优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随着时光的流逝,扬州虽然几经盛衰,但是它的园林建筑,仍然保持着秀丽、雅静、清瘦、优美,扬州景色一步一景,忽放忽收,“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扬州景色具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独特风格。这个瘦西湖中有名的建筑白塔,建于乾隆年间,整下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园喇嘛塔的形式建造的。传说当时乾隆来扬州,召见当地官吏询问扬州有无北海那样的白塔,官商随口奉承说“有”。其实扬州并无白塔,欺君之罪必定斩首,官商急中生智,便连夜用盐包堆了一座白塔让乾隆观赏,随后又在盐塔的旧址修了这座白塔。直到今天还有乾隆皇帝当年登岸时的御码头。

秀丽可餐的扬州,它以古老的运河印证了它几经沧桑的悠久历史。这里是穿城运河古道。当年吴王夫差北上伐齐北霸中原,在这里挖邗沟,筑邗城。这邗沟就是历史上形成大运河的早期工程。据说这是当年隋炀帝和乾隆游扬州的时候乘坐龙舟走过的地方。现在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四省二市,沟通五大水系,全1794公里,是隋代和元代两次大规模扩展疏通自然河道连接而成的。大运河的南北沟通为扬州的日趋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个被绿荫披裹的高墙便是唐代古城遗址。据传,骄奢一时的隋炀帝完成了大运河的开凿,觉得扬州最合自己的心意,不愿回北方去,便在这唐城旧址上大修楼台亭阁。隋炀帝陵位于雷堂,民间传说炀帝荒诞无耻,鱼肉百姓,死后天神不饶,将他的陵墓炸了个大堂,因此这个地方就叫做雷堂。这是老百姓用地名表达对隋炀帝的愤恨。要不是他和开挖大运河有点关系的话,恐怕连这块小小的碑石也不会给他留下的。
大运河的汹涌波涛流传千古,它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它是人民开发的功绩,是人民群众劳动的结晶,它将永远焕发出无穷无尽的青春活力。
沿着运河往前行,看到岸上的这座阿拉伯式的建筑是普哈丁墓。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16世孙,南宋末年来到中国传教病死在扬州,按照他的遗嘱埋葬在此。

大明寺是1500多年前建于扬州,大明寺的住持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鉴真,扬州人,唐天宝二年,他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准备东渡日本,由于航海条件差,在十年中五次东渡失败。因为海上漂流倍尝艰辛,鉴真双目失明了,但是他决心不变,于唐天宝十二年,在双目失明以后,做第六次大海东渡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这座鉴真纪念堂是人们怀念他坚忍不拔、勇于攀蹬、刚毅不屈的精神而建立的。鉴真大师像是干漆造像,它塑造的是一个在恶劣条件下,敢于征服汪洋大海的伟大的灵魂、一个敢于实现自己理想创造未来的灵魂。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上独树一帜,震憾中国画坛的扬州八怪对中国画的革新起了很大的震动作用,直到今天,“扬州三菊”——扬州名家的画菊花、老艺人的剪纸菊花和用通草制做的菊花,被人们称赞为扬州四季盛开不败的菊花。扬州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扬州剪菊以形态优美逼真而闻名。闻名全国的工艺美术家张永寿,他剪的菊花更是以线条纤细、流畅、飘浮、自然、真切细腻的造形艺术而负盛名。诗人郭沫若曾经题诗称赞说:“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这些并无灵性的无色通草,开放在他们的手中简直就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地。
流传至今的扬州木板线装古书,刻工精细,装潢精美。现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工人们在梨树板上雕刻汉字,雕刻艺术高超,印出的古籍线装书深受中外读者欢迎。这些从清代保留至今的刻板据说有20000多块呢。

瓜州古渡历史上是进出扬州的咽喉,古运河、新运河都从这里汇入长江。唐大师鉴真和尚第一次东渡日本就在这里起航。“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口”,这是历史上人们对瓜州古渡的哀歌。然而今天的瓜州古渡已经不是那种惨淡凄凉的景象了。就是在这附近一带兴建了宏伟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瓜州古渡的碑现在只能给人留下对历史的遐想和怀念。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一个可灌溉、可防涝、可发电、可通航的多用水利设施。以四所抽水机站为主体的工程牵动着它周围的12个节制闸和5个船闸,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水利枢纽新水系。全位外国水利专家称赞说:“中国水利史上有两个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四川的都江堰是历史工程,而扬州的江都水利工程是今天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今天东南亚的当代奇观。”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以江都为起点的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必然而且正在变为现实。

让川流不息的江水,翻腾跳跃的江水带着民族的骄傲、人民的理想去浇灌干旱的田土,美化我们祖国的大地;让滔滔的江水带着人民的欢笑,跨过黄河,从南到北开遍社会主义希望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