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冈》特约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发自湖北武穴

市教科院小教辅导员柯三毛(右)
高昂思政课龙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小学《道德与法治》讲课比赛活动述评
四月,是一个“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大金镇小,又是一个“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教风学风纯正活泼”学校。美好的季节、美丽的校园,迎来了武穴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讲课比赛活动。
本次比赛目的:一是结合当前党史教育,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育人的功能;二是为提高武穴市“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锻造一支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两天的比赛,时间虽紧,但带给我们启示和做法让人深思。
一、覆盖面广——部分完小在思政课的教学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本次展示的18节课中,来自完小的课有8节,约占二分之一,它们分别是:刊江团山小学、花桥连山小学、龙坪朝阳小学、石佛寺宋巷小学、大法寺刘主小学、大法寺上桂小学、武穴办事处东风小学,实验小学大桥分校。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这说明,这些学校在思政课的教学上不输给镇小或本部。希望其它完小或教学点也向他们看齐,将思政课的教学扛在肩上。比赛成绩是次要的,切磋教学技艺才是主要的,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任务才是根本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最实质的。
二、创新教法——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体现了思政课的基本特征。
思政课的教学讲究“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要通过一节节鲜活的材料,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达到让学生“悟理”“悟情”之目的,情理通了,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是非观自然就能建构起来。纵观18节课,基本上把握住了思政课的特征:
生活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部编本新教材,这个“新”体现在教材的编写是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遵循儿童的生活体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索的核心理念。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学的过程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广大儿童去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也要重视教材中的图片、阅读角、小贴士、思考题等。
如四望镇小朱惠泽老师讲授的“交友原则”,就利用了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材料,让学生去明辨是非。通过几个事例让学生悟出了“交友不仅交互相帮助的朋友,也要交那些敢于指出朋友身上缺点的朋友”。
再如,实小大桥分校杨明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紧扣生活、身边的话题,让学生知道水的珍贵、污染水资源的危害,从而树立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这个“新”还体现了我们的教师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挖掘与教材相契合的要素来组织课堂教学。如,龙坪朝阳小学朱玉琼老师讲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实验二小彭慧敏老师《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等课,很好地结合当前党史、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操。
活动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等同于中学、高中的思政课教学,不强调知识的灌输,不强调机械讲授和死记硬背。课堂的呈现应该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游戏或其它实践活动。如:刊江团山小学王璇老师的《我们有新玩法》,就将跳绳、乒乓球等活动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玩出新花样;梅川镇小胡佳月老师《生活处处有规则》,通过课堂上“击鼓传花”游戏,让学生明白要“依次传花”“声停即止”“表演节目”,通过亲身活动,体会到做游戏也要遵守规则。
教师设计这些活动、游戏,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我们常说:动态的课堂才是最活泼的课堂,只有亲自参与和体验了的活动,学生所学的知识,所悟的情理才能深入骨髓。
综合性。本次教学比赛,要求参赛教师既要重视课本的教学,又要跳出课本的范畴,“不唯课本而课本”。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要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要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活动要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和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的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如大金小学郭慧老师《生活离不开规则》,就很好地融入了游戏、视频、动画等手段,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发资源,适当增补教学内容。既:教学目标要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活动外延的拓展要作适当的调整,课堂教学要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它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学科或活动的配合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如东风小学赵萍的课《我爱家乡》,合理地开发出了学生到过的、游玩过了的地方,大金肥肠粉、大金风力发电车、大金的葡萄,仙人湖、滨江公园、匡山等景点与景区,身边鲜活的资源,比起书本上遥远的地方更切实际。
三、精心准备——体现了教学的高效和务实。
本次比赛是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以来的第一次,准备时间短,缺乏可资借鉴的范例。但是,大家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为我们呈现出一些质量很好的课,这种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值得赞扬。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们都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政课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课件中,音频、视频,图片,文字有机配合,极大方便了学生的学,同时,又扩大了课程的容量。使我们课题呈现出以下三种意境:
我们的课堂是诗词歌画的课堂。让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艺术的氛围。如武师附小吴莎老师的课就引入了陆游的《示儿》诗和岳飞的《满江红》,田镇小学余丽娟老师的课跟学生一起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一节课中,既有古典诗词的浸润,又有音乐的渲染,这怎么不是一种享受呢?
我们的课堂是历史的、道德的、法律的、哲学的高度融合。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陶冶了情操,矫正了行为,树立了理想。如实验二小彭慧敏老师的课从鸦片战争讲到《南京条约》再到林则徐的禁烟,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敢于奋起抗争。
我们的课堂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大提升的课堂。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材料,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思政课能锻炼学生这么多的素质,实在是功不可没。
衡量一节思政课好坏的因素有很多,结合当前思政课的发展需要,也有一些不足的问题必须指出来。
要解决好 “一张皮”的问题。这个“皮”是指我们有部分教师缺乏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站得不高、视野不广,教学中停留在“书面”上(水面上),达不到“形神兼备”,游刃有余的境界,还没有扮演好一个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语言、教态游离于思政课之外,难以融入到教材之中,甚至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这些,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培训和学习加以解决。
挖掘不深,有空洞的说教之嫌。只有既结合了教材,又跳出了教材,既源于课本又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挖掘教学资源,避免高中、中学那种要点式的教学,笔记式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的体验为重,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灵魂。
构建知识体系,尽快进入角色。每一个学科都有这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语文教师兼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好,必须要研究教材,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尽快进入角色。既要看到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联系,更要区别它们的学科属性。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习得方法,建构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在进行语文要素的学习时,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而思政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悟理”“悟情”,是一种思想、道德、法治、情操的修行。
各位老师们,黄冈市三年级、五年级新教材培训即将启动,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和教研,去年,《教育部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下发;前段时间,省教育厅、黄冈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所有情况表明:中小学思政课可有可无的状态即将结束。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必将提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中来了。思政课教师兼职和空缺的问题必将得到有效地解决。
上好思政课,当好思政教师,我们责无旁贷;上好思政课,当好思政教师,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