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早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8团,后调3师机关。安徽省作协会员,现居住安徽铜陵。
在水那边
夏彩玲(安徽)
没想到你会来小城看我,拿什么向你问候,用什么述说感受?二十世纪已化成符号,和年龄相称,和阅历相符,我们已阔别年轻。你的深沉令我吃惊,这只属于你的道路。很喜欢今天天空的灰色调,这更能衬托出小城湖光水色独特的韵味,而这种韵致又正好和彼时彼地你我的心绪契合,以致逐渐融合。公园那一片树林,就像走过当年农场旁边的小树林。八年的同窗相守,我们像幼嫩的小树,在少年和青年的堤岸边节节成长。曾支起过欢乐、曾燃起过幻想、也曾叩吻过艰难......今天我终于站在你的目光下,重温那一段久远的回忆。真想借你心的一隅,捎去南国的一片树叶,寄托我对北国春城的眷恋!
那公园红红的砖墙,多像我们的母校啊!母校是不是还会认识我?没有告别,没有留影......如今和你站在一起,我不敢走近,也不愿离开。甜甜的听你说着老师,讲着同学,默默的回味我向往的大学。你突然停止了话题,一种刺痛袭上心头:那是束手无策,听凭命运摆布的刺痛。从那时起我们各奔东西,飘泊的岁月你等了多久?苍凉地走过那一段围墙,就像走过那不胜留恋也无限缺憾的年华。半影侧面,你没有注意我颤栗中的苦笑,算是跟母校告别,多想把迟迟的问候传递给那执着的白云!
迈步姹紫嫣红的花径,那向前跨越的一步何等轻松,而从头讲起却如此沉重。第一次用舌尖和思绪品尝彼此分别后的酸苦。被繁花簇拥、被色彩包围中的我凝神倾听你如泣如诉的叙述,你的嘴角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痉挛。——不敢回视你忘而却步的艰难;也不敢窥探你滴血的心胸;更不敢询问你长长的细节。多想采一束鲜花,表达我柔柔的慰籍。然而你是否领受我当时天崩地裂的打击,是否料想我北大荒跌跌撞撞的叹息?在一盆根雕前,我泪光闪烁,你默默无语,我们移步到花坛前止步,谁也不愿打破这百感交集的沉默。一群年轻人已穿亭台水榭,踱九曲回廊,正朝气蓬勃地朝我们走来,漂亮的眼睛里没有苍桑。
那三千尺长堤优美的曲线,残留过我昔日深深的泥泞,接纳过我当年蹒跚的脚步,如今你踏着我的身影,脚下是否有路的欢乐?望着这山映湖、柳垂堤、水拍岸的美景,我们此刻的心里是怎样的感觉?树影下的长椅落满了孤寂,为我们感叹,为我们抱不平。我们这代人在爱情的季节里没有长椅、没有风花雪月、更没有零乱的诗句和蒙胧的意境。你和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他和她,真正是一群爱情王国里的“亡命之徒”。岁月风化后的生活,邂逅相见的同学啊,你是否感觉到春风在温柔我们的脸颊,抚摸我们的头发?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带走我们无可奈何的藏匿和缺憾,多想把眷眷的柔情奉献给那黑夜的星辰!
踏上湖心中洲岛,通天阁的剪影美得不可描绘,也无暇描绘。阁内底层有一口古井,此井天生湖中,那井水高出湖面有两米左右,真是奇迹。那井水通地下水,湖水通地表水,各取各的水源,真可谓“井水”不犯“河水”!那飞翘的檐角,金色的琉璃瓦,石拱中精美的雕刻,倒映在清澈的井水中,那水波中还有一个很深沉的我和一个很成熟的你。我问你还有什么?你笑而不答......
还有你患难与共贤惠如初的北方妻子,还有我真诚支持同舟共济的南方丈夫,这真是我们的幸运!
告别苦难的岁月,今天在你的身边,我终于明白痛苦只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从此我不再要求世界尽如我意!尽管我们如不返的流水也许再难相见,我们仍以金属般的语言互相告慰:生命只是过程,荣辱并不重要,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寻找。人生只是一个开始的结束和一个结束的开始。在天井湖畔,在古井那边,在水那边,生命正经历着古老的结束和新生的开始!
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今音评论】
具有共性的突然出现的影响力至深
《在水那边》其实阐述了一个因历史原因而阻隔的对爱认识的故事。首先是以散文笔调徐徐拉出缓缓而至的旋律,然而,更多的是颠覆了故事的写法,因为故事写不出像这篇散文的情感。这在创作上也可以称作是归位。从这篇评论题目中的“突然出现”要求来看,它具有普遍性是指历史在突变之后的命运奔波,大多数都不尽人意。比如,当年可以避免的上山下乡运动却硬生生的出现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受到了波及。但是,在一定层面上,还是有不少知青得到了历史和社会的惠顾,比如推荐上大学等,历史也改变了一部分知青的命运,这些知青要比真正在基层务农的知青,不知道要好出多少倍。然而,这篇散文却没有波及这样的话题,而是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突然出现的那一个人。首先看到那一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是怀着当年的一股真情,而不是假情。见了面,无论是怀旧也好,倾诉衷肠也罢,文章在尽量写出其中的美感部分,是指能够愉悦双方身心的那种情调,也就像散文中写道的那样,“荣辱并不重要,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
那么,这个人来了,来寻找当年被历史戏弄的友情。尤其当人生在颠簸之后,怀旧与念好意识,会在老年时代显得更加珍惜和思念。在所谓正确处理情感的这些说辞面前,显出了说辞的苍白与无力。
这时候散文在处理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女主人公的那份感动,还有佩服。毕竟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昔日友好,随着历史烟云,都已经一拍两散。而这篇散文,没有写散,而是在写合。合就是突然出现。
女主人公在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收敛心神。都是因为存在,也都是因为双方的气血处于一个翻滚如潮的状态。否则散文没有最后一段的婉约结构风格。其中以告慰为重,而不是陷入。陷入会使得文字迷醉,但眼下散文的文字,还保持着清晰的意识,所以就有了最后一段的结构设计和处理。
像人物这样的突然出现,其实和不期而遇也有相似之处。这时候文章在处理上充分显示出文化底蕴,共同在双方发挥和配合上,显得游刃有余。这样看来,文章所提及的男性的突然出现,能够支撑其内心强大的是对女方的信任。对这样的信任,从确认到确信,其中也有一个思考和衡量的过程。对女方来说是突然出现,而对男方来讲,是有备而来。说白了,来干什么?来叙旧、来缅怀和达共识。特别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颠簸,还能不能在见面后达到共识。甚至在见面初始,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从这篇散文中可以体现出,像这样的见面,要从它的有益性角度,需要多加考虑,这时候的散文,也就随着阅读的深入,又多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就是换位思考。
这时候,才发现,这样的见面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有质量的。这个质量的内容,也就是两人的文化层次相互匹配,否则会话不投机半句多,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而是洋洋洒洒写下了这么多的文字,而且还以《在水那边》命题,这也是利用和参考了在水一方之后的又一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