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初心始发地再创都市新奇迹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
4月22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系统介绍上海传承红色基因、奋斗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是中外媒体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新窗口。人们注意到,这是中宣部今年将举办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的新闻发布会的首场。
在这个特别的系列发布会之中,为何上海会作为开篇华章?不仅仅因为其是初心之地、光荣之城,更值得一提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创造的历史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在上海得到了充分体现、生动演绎、精彩阐释。

在党的领导下,昔日租界林立、列强横行、民生凋敝的旧上海,脱胎换骨,生机勃发,正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大踏步迈向未来。也正是因此,这场意义非凡的发布会的主题被确定为——初心始发地,再创新奇迹。

——初心。党的领导让旧上海脱胎换骨屹立世界东方。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
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坚强领导所带给上海的光辉巨变——昔日租界林立、列强横行、民生凋敝的旧上海,脱胎换骨,生机勃发,正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大踏步迈向未来。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7万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三,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85家、外资研发中心48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85家,设立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建成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一批世界级大科学设施;全市现有高校63所,在校大学生76万人,“两院”院士179人,在沪就业外国人超过28万人,上海连续8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万元。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就业、社保、住房、养老、托育、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67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市民交通出行更加便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72公里,跃居全球城市首位;全社会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8年保持在3%左右,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饮水思源,上海这些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党的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掌舵领航,靠的是党中央英明决策,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凝聚着上海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抚今追昔,上海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坚定了全市人民永远跟党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传承。挖掘保护红色文化,吸引年轻人关注党史。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在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构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浸润滋养着生活在这座超大城市每一个人。

弘扬、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让党的奋斗历史与光荣传统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接力下去,也是上海多年来全力推进的工作。前不久,上海对红色资源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红色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共612处,“依托这些资源,上海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建党百年宣传教育,全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

如何保护传承红色文化?上海深入实施了“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系统推进发掘保护、理论研究、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社会宣传、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高地、研究高地和宣传活动高地这“三个高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对“一馆五址”的重点建设保护。一馆”,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该馆预计在4月底竣工,将打造成为展示建党光辉历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地标,在这里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五址”则包括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即《新青年》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这“五址”目前都已经完成了修缮。此外,《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建成开放,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陈提升顺利完成。

党的奋斗历史与光荣传统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接力下去,让年轻人对党史感兴趣是关键。上海在开展党史教育方面,重点抓住两个关键人群,一个是党员领导干部,一个是年轻人。开展党史教育,特别是在上海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对年轻人有着天然吸引力。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28岁,这是属于年轻人的事业。党的事业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吸引、接纳、成就着年轻人,始终保持着百年大党正青春的创业激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上海的年轻人热情参与、自发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上海各级党组织也积极搭建平台为年轻人亲近党史、学习党史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上海结合移动传播的特点,推动党史资源在云端共建共享。不久前一堂名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网上主题团课,吸引了全国4800万名青年参与,发布当天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6.9亿。上海的高校集中了一批青年理论工作者,目前正在策划推出更多这方面的精品课程,类似‘给90后讲讲马克思’这样的爆款产品课程,引导年轻人全面了解党史、客观认识党史。
上海还设计了一系列红色线路,引导年轻人开展“行走党课”,边走边看边听边了解边思考,有很多这样的主题活动,比如“十万少年看浦东”,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让年轻人通过旅游了解党史、认识党史、学习党史、受到教育。应该说,融入社会实践掀起了年轻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创新。数字化转型优势明显基础扎实,将努力填补数字鸿沟。上海市在坚守红色初心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创造,提到创新,上海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展与成果备受关注。去年底,上海专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城市数字化转型之于上海的意义:一次整体性转变、一种全方位赋能、一次革命性重塑。
上海具有全国最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已经率先成为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第一城,去年我们还获得我国首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同时坐拥海量的价值数据,上海作为一座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实有人口超过3000万,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超大型城市,数字流量不仅丰沛,而且高质。

上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交通、旅游景区、楼宇场馆等,比如上海地铁,目前轨道交通已经达770多公里,世界第一。“我们今年还要完工61公里,明年达到800多公里,每天有1000多万人在地下乘坐地铁。”上海也是全球城市当中高楼大厦最多的,有各种应用场景;上海也是电梯最多的,有26万多部电梯,所有这些应用场景对数字化转型都十分重要,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上海也拥有一大批大科学设施,在全国也是数量最多的,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脑智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数字化转型,人才是关键。5G研发人才现在占全国的半壁江山,50%以上的5G研发人才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芯片产业占全国的四成,人工智能领域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创新药人才占全国20%以上。
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并存的挑战。上海还有一些自身的短板比较明显,现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重项目建设,轻系统业务协同,各条线的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数据还存在着相对独立,成为“数据烟囱”,共建共享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跨条线、跨层级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另外,在数据安全、数字鸿沟方面,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克服方面存在很多难点。此外,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现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都在紧锣密鼓布局数字化转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所以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必须努力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值此中宣部首次召开建党百年新闻发布会,聚焦红色初心始发地上海。特赋《浪淘沙令》为评。
黄浦水弯弯。
潮起春澜。
高楼地铁路桥宽。
空港商场天下客,
舒畅颜欢。
世贸顶凭栏。
百里奇观。
花园城镇露珠冠。
红色初心源发地,
换了人间。
——2021年4月23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