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河坝子社区500亩“玉蟾茶”茶叶基地欢迎你!
散文
石父
文/天阔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部神话剧的开头吗?一束自天而降的霹雳神火击打在一块凝天地之精华的顽石之上,于是,石破天惊,一只神猴从石中蹦出,以自己的铁骨柔情,在茫茫人世间演绎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西游大剧。以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诠释了人们对忠心赤胆的歌颂。
今天也给各位讲述一个石头的故事。是一位居石而生,又用块块冰冷的石板凝滴滴血汗,养育了三位非亲生嗷嗷待哺的幼小,三位幼子长大成材后,回头反哺这位老迈多病,但为国为家奉献一生的老兵的故事。
这位老兵叫石成事,他出身贫苦,自幼居石而生而长,他有石头样结实的身板,石头样坚强的意志,石山一般宽厚的心胸,几年从军,一生报效,被哺养的孩子亲切的称为石父。
第一章 梅玲之多舛
漫漫长河,自西而东,千万年不息的流淌,将茫茫中原大地,一切两开。大河以北,称河北,大河以南,称河南。
这里是距河南省洛阳最近的一个县,叫济源。这里有远近闻名的王屋山,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事说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玉皇大帝令神背走了他门前的大山。这里是多山的地界,王屋大山依然耸立在这儿,使这儿山高林密,石头遍地,石头的前身是千万年前地心之火,因而懂石之人都说看似冰冷的石头,都有一颗炽热的心,都曾是一团炽热的火。
济源也许因处半山半坡,石多地少,故家贫之人居多富豪少,到了1993年,沿海许多小村已沧海变桑田,而这里依然为了生计,许多济源人从事了采石行业。石块是百里主业。这是济源乐城乡石老泉村,这里石姓居多,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村子居南高北低的山坡地势而建,一条自山上流下来的小溪窜村而过,将小村一分为二。
通往山溪不到5米的小溪两岸住着一村共识的两个名人。这里先说女主人,她叫罗梅玲,身材高挑,长相甜美。1979年从距这里17里的香石谷嫁入这个小村的石宝根为妻,两人恩爱甜蜜,梅玲是个贤妻,勤劳持家,宝根胆魄过人,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奉养一家老小。一家虽清苦却也其乐融融。因地处山野僻地,计生政策不那么紧,至1991年夫妻两人已育有两子一女,石宝根父亲过世得早,一个老母抚养三个孩子,逢人就夸梅玲是石家的功臣,处处以梅玲的主张来理家处事。
随着科学发达,天有不测风云已成过去,但人有旦夕祸福却依然践行;1991年3月28日,在郑州工地上,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石宝根的生命。肇事司机又是一个家贫如洗的打工者。郑州施工单位虽然按意外交通事故赔偿一点抚恤金,但对这个贫苦之家来说,杯水车薪;年迈多病的母亲,没能抗得住痛失爱子的人生巨痛,在宝根出事一个月之后撒手人寰。一个欣欣向荣之家,顿然成为一个令人窒息的冰窟。
时至5月,山间到处是柳暗花明,莺歌燕舞,而梅玲家却悲催冰冷,就连家中叶绿枝壮的石榴树,也叶落枝淹,榴花未开果先落,真真的应了那句境由心生。
山村虽穷,但人却特别厚道,诚恳,自宝根出事,一村男女老少纷至而来,对梅玲百般安慰,帮助。特别是对三个幼子,心善的村邻送来自家最好的食品给孩子。平日特别开朗的梅玲,在这接踵而至的祸事后,完全木讷,对每一位来安慰的人,泪眼相望,木呆的送来迎往,倒是刚刚8岁的大儿子玉堂,一声声替母亲谢着爷爷奶奶,伯母,姑姨们。
日子再难也得过,苦楚再苦也得咽。随着日出日落的岁月风尘,来家的人越来越少了,土中觅食,石中求生的山村人家都过得不易啊!苦命的梅玲领着仅仅8岁的大儿子,牵着四岁的二儿子,背着仅仅半岁的女儿,往来于自家承包的山田里耕作,善良的的梅玲,不时地从山石间采摘些野菊,益母草之类的中草药,晾晒干,去15里外的付庄集上卖掉换些零用钱,一家四口的生活又以苦楚艰难的基调展开进行下去。
第二章 成事之报效
这里说村中第二个名人怪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山里汉子,古铜的胸膛,1.78的个头,肩宽粗腰,平整的板寸头,每根发梢都透露着倔强,他叫石成事,说他有名,是因为他光荣入伍,成为山村走出的第一个解放军战士,说他怪,是当家人,村邻都想着他从军后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他又突然退伍还乡,回来什么领导也不找,什么要求也不提,重又干起了最没本事,普通村人都干的打石头,这种最苦最累最危险的营生。平时成事很少说话,干了石匠活更少了,村里人送外号三句半,(三句半是一种文艺节目,四人来演,最后一人半句)。
干石头活吧,都又处处像个军人一样,每天扎条武装带,身板笔挺,每天早上起床后,仍像在部队一样,把被褥叠的板板正正。村里的孩子,编出顺口溜;石成事二大怪,开石扎上武装带,一二三四五六七,被子叠成豆腐块。石成事家住在梅玲家正北方,中间隔条山溪,两家隔水相望,父亲是个老戏迷,古戏文听一遍就过耳不忘,36岁生下成事,一看小子虎头虎脑,粗眉大眼,心生欢喜,琢磨一晚上,给孩子起名叫成事,盼孩子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来光宗耀祖,带富这个家,能像付成乡上那些盖楼买车的人家一样,吃香喝辣。
一个没文化,又没才艺的农家人,要实现富家成事的理想,只能是欢喜的想一想罢了,成事成长到18岁也没有给家带来实现理想的希望,倒是饭量越来越是见长了,一顿四个馒头,还得加两大碗菜汤才能饱腹,自小跟父亲打石头,没上过几天学,学过的“张王李赵刘”也随菜汤消化掉了。1974年冬县里征兵,带兵的到村里来了一趟,喜欢上这虎背熊腰的山里汉子,石成事早就想走出这山村巴掌之地了,跟屁虫一样的黏住了接兵的赵排长,虽话语不多,但句句够分量;“我一顿能吃八个馍,三碗汤,一次能背200斤石板,手还能提50斤石灰,要了我吧,首长!”这是他刚刚从村支书那学会的名词,见了穿绿军装,有四个衣兜的就叫首长。
1974年,到济源来征兵的是西部军区56078部队,号称解放军系列中的“丛林之虎”,有山地作战经验,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创下多场以少胜多的山地作战的奇迹,恰巧来带兵的赵排长又是山城重庆人士,自幼习惯了山地生活见了能干能吃的山里娃,打从心里欢喜,于是经多方努力,石成事当兵的心愿终于成为了现实,一心盼成事能成大事的刘父,又一次趾高气昂起来;“我说这孩子能成事,看看,成了吧,人家当兵的首长都相中俺成事了,这娃这身板到了部队,还成不了事,我就不信了!”
1974年,全国学解放军,解放军热还没退下去,家中有人能当兵是喜中之喜的大事。于是石家门上第一次被挂上了红花。
石老泉,石与土交界的不毛之地,1974年出了个解放军石成事。一家老小,一村老少敲锣打鼓送成事当解放军,这是小山村十多年来的一次盛事,从文革到现在,山村虽然每天经历着日出日落,但真正让村人兴奋的事都少之又少,村处在平原与山川的交界处,无矿产无花果,神仙罕至之处啊!
石老泉胸脯挺得山一样高,石家老少人人喜气洋洋。
在村,公社,县三级欢送下,不带窗户的军列将石成事经两天一夜拉到了四川南充,也将一家人对成事的希望拉到了那高于王屋山陡山九霄云上。石老泉逢人就说,俺家成事绝对能成大事,你等着看。。。
希望是希望,期盼归期盼,对超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寄予梦想,只能永远是梦想,特别是没文化的凭空靠走大运产生的梦想,结局多是悲催的。
到部队后,正逢儒法斗争的专项学习运动,仅小学没上几天成事对这一切如坠进王屋山云中雾中,不知就里,无所适从,发言无从说起,不知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写笔记手拙笔生,一般常用字靠副班长耳提面命,立正稍息整理内务又手脚并重。
从小不服输的成事这下可惨了,大会点名,小会检讨,怎么也上不去,四川的副班长,天天见了成事一句话,“你老火的很,啥都不懂,让我们咋个带吗。”说归说,班长和副班长还是千方百计帮他叠被子,正姿势,一字一句帮写笔记。从小老实厚道的成事,一见班长,眼圈就红。。。
好不容易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了,新兵下连队,这是每个从军之人一次再造的机遇。74年来的上海兵,山东兵,四川兵,安徽兵,个个摩拳擦掌,希望分到好连队,多数兵向往着军炮团,坦克团。石成事深有自知之明,不言不声,每天早起打扫卫生,每天训练后,到炊事班自愿帮厨。
分配结果终于出炉了,全连160名新兵,分到军炮团23名,“第23名,石成事!”成事成事,关键时分终于“成事”了,这是同来的河南济源老乡给的评语。
分到军炮团的这些新兵均视为“好兵”,何等的荣耀自豪,一张带领章帽徽的从军像,从四川寄往河南济源,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年过半百的石老泉,像打了鸡血般的兴奋,喜气洋洋,拿着照片到村中各家显摆;“这就是俺成事,我给小子气的名成事。”
到了石宝根家,宝根去山里采石,刚过门的新媳妇梅玲接过照片端详良久,“这是那个整天不哼不语的石家成事,真不像,当兵的就是威风,俺咋不找个当兵的。”念头闪现心头,但仅仅是闪现,在石父自豪的夸说中马上熄灭了。
这也是后来,梅玲成事能最终走到一起的原因吧,
不管石老汉如何自豪,如何盼成事能成就一番大事,但事实远不能赶上美好的想象,石成事分配到了连队,当上一炮手,他刻苦训练,勤奋学习,但因没文化,炮手计算方程,坐标的固定,不如人意。刚好部队大搞军工生产,饲养班长相中了这个实在兵,连队将成事调到了饲养班。
兴奋,欣喜,自豪,悲催,等等各词这时用到成事身上全都可以,又全都不适合。他不悲不喜,不卑不亢,自小在山里长大,没有多少惊喜让他欢呼雀跃,也没有多少愁苦让他不吃不喝,多年的贫困山里生活养成了他少言寡语的性格,没文化,又拿掉了他许多人前的话语权。
分工调整后,他一言未发,拾起背包奔向饲养班。
自小居石而讨生活的山里人,实诚,这是接兵赵排长给成事下的定语,也是3个月新兵训练新兵给成事的评语。
自成事出生至当兵这18年里,石老汉训导儿子的话何止千言万语,然石成事只牢牢记住一句,“咱家是打石头的,要实诚”实诚,让石成事刻到了骨子里。
自1974年,成事到部队,各级首长耳提面命,又往成事心里补充上一句话;从军一天也要为国家终身报效。成事被分配至后勤干饲养,一干就是三年,班长换了两任,他依然是饲养班的饲养员,几个老乡劝他;“你都干了三年了,咋不找了指导员?”“该换换人了,这活有苦又累。”他笑了,“这比打石头轻多了”。一个时时知足的人,每天看到的都是猪圈上空的彩霞。
他每天一早推车上山打猪草,一去一来17公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嘉奖表扬,每一次都少不了成事,但文化是限制一个人发展的命门,这一理念也牢牢植根于成事心中。
从军三年他养了二年猪,二年他养肥了128头生猪,二年700多天,他天天往返跑了800多公里山路打猪草,从没叫过一声苦。
1977年,展开大练兵,全团搞了一次20公里马拉松长跑比赛,谁也没想到是从未在连队上露过脸的饲养兵一举夺得了全团长跑第一名,被嘉奖表彰。
当表彰喜报寄家之后,石老汉又一番欢喜的折腾,但他再也没有跑入各家各户了,在一次山石采摘中,不幸砸伤了腿。
家中的变故使成事分外揪心,向部队首长汇报了家中情况,1978成事下了军装,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政策,重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石老泉。
山依然那样之陡,高远,石仍是那么厚,那样硬,他立即担起抚养老父的重责,扛起父亲用了一辈子的钢钎铁锤。
指望儿子在军队能成事,能成大事的石老泉,再也没提过,想着儿子成大事的言语,不断念叨着;命啊,命啊,这就是命啊。
第三章 花开之有缘
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但缺资少源的石老泉,这样的小山村,靠勤劳致富实在太难了,老父托村里的媒婆到家几趟,但一无文化,二无技艺的退伍兵,在改革开放金钱崇拜的大潮中,完全成了姑娘们嫌弃的人,“穿上绿军装,眼前明晃晃的时代过去了”,媒婆教成事,你也学着吹吹牛皮,哄哄姑娘啊。可自小认准了实诚为人之理的成事不屑一顾。
自己近邻梅玲家的变故,深深震撼了这位与石为生的汉子。那些日子,他每天久久的坐在梅玲家前,望着以泪洗面的这个苦命女人,那时家中吃的水,全靠家中男去村南头没污染的山溪中去挑,他每天打石归来,不管再晚,也过去把梅玲家水缸灌满,他又从不让人知道他做这些事,但等人全走后他才去干这些。有时梅玲关门了,他将灌满水桶放在门前。梅玲地里的农活,多半是成事早起干的,人们都起来赶往地里的时候,他又悄然离去。 这一切瞒得了外人,但都瞒不过梅玲,他的心底深深的谢着这个汉子,看他这个年龄了,孤身一人和家中病父相依,就托自己娘家人给他说亲,可一连三回都没和女方见面,他都逃避了。
这是1993年5月的一个傍晚,打了一天石头的成事,用地排车抬着一个自己精心打的大理石桌,五个石墩,敲开了梅玲的家,把石桌石墩架在了院中的石榴树下;“玲姐,我想帮你带这三个孩子,俺有力气,石头伙计越来越好做了,俺养的了恁娘几个,再说,我愿意搬过来,在你家过。”
平日不说三句话的成事,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怔怔了的望着梅玲,等着这位十分能干女人的回话,几年来,梅岭的坚强和善良,深深打动了这个石头一般的汉子。在他眼中,这个带了三个娃的女人,强过了那些花里胡哨的女人百倍,几天前他又托村里媒人向梅玲提亲,但梅玲迟迟未有明确的回答。
多年的石头营生,使成事有了石头般的心态,认准的事,干不成誓不罢休,铁了心要娶梅玲,给3个娃当后爹,眼下成了成事又一个马拉松项目。
这个村里有名的铁石汉子“三句半”,这一番洒脱的表白,一下将梅玲镇住了,说实话,作为隔溪对望的邻居,在她的印象中:实诚,说话不超过三句,但办的事件件实打实,这种男人可托。在成事这番表白下,她下意识的点了点头,可又突然摇了摇头:“不,不,这会拖累你,让我一辈子心不安,再说这孩子……”
“这我都想好了。”成事不等梅玲说下去,一把抓住女人的双手,将女人揽在怀里。
头上是半圆的明月,身旁是盛开的榴花,地下是一桌五墩的石桌,孩子们已进入梦乡,多寂静带有香味的山村之夜啊。
第二天,成事拿出自己退伍时发的复员费和打石攒下的钱,托村中最好的兄弟,在梅玲家办了五桌酒席,从十几里外,请来梅玲的亲人,又用架子车拉来自己完全不能行走的老父亲,用喜悦的鞭炮和酒碗的碰撞,宣告了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酒宴第二天,成事又一次穿上自退伍后不再穿上的绿军装,用借来的金鹿自行车,带上梅玲到二十里外的公社办了结婚证。
物随人愿,梅玲家庭院中的石榴树今年格外旺盛,一个个带把的花蕾从枝叶中探出头来,观望着来到这院里的新主人。
(天阔老师近照)
第四章 真情之无价
天高地厚,世间万物靠一个阴阳平衡来促进发育发展,天地万物如此,社会如此,一个社会细胞的小家庭亦如此。
成事和梅玲的合二为一,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家里,处处充满生机,大儿子玉堂学业渐长,二儿子显峰乖巧伶俐,小女儿已会踮起脚尖自己从米把高的地锅里捞鸡蛋。当成事用地排车送完石村给用户,回到家中,乖巧的小女儿,跌跌撞撞的拿出一个沾水的毛巾递给这位继父,成事那个幸福感,真是寒冬腊月碰上小火炉,三伏天有人端上一盘鲜西瓜。
为了这三个孩子的养育,成事自己提出十年内不再要孩子,激动地梅玲咚的一巴掌打在成事胸脯上,继而一头投入成事的怀中……多体贴的男人呵,打着灯笼也难得!
随着时光的星移斗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村里但凡有点手艺的人纷纷南下深圳广东,北上郑州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梅玲听说十里八乡的济源人,在西部的兰州生意做的很好,一些河南的农副产品特别受欢迎,正好自己娘家的几个自幼要好的姐妹全在那一搭开商店、饭店。梅玲心动了,成事也心动了,因随着采石的进一步机械化,人工打石越来越难干,汗没少出,利却日益下滑,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开销越来越大,小山村里的生活越来越难讨。
2000年,罗梅玲自嫁到这个村之后第一次离村出外,又一下去了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兰州。
三个非亲幼子,一个临山小院,除了每天门前的山溪为成事依旧唱着哗哗的赞歌之外,村里村外十个人有九个说成事傻,“媳妇出外,一个老爷们在家给人家的娃当爹做妈,脑子让驴踢了……”
然而成事从不为这些流言所动,因为他实在找不出时间去跟人辩白,他太忙了,一天两车石材,早四点半起,给孩子们做好饭留锅里,自己先吃完上工地,让大儿子玉堂照顾好弟弟妹妹,中午趁送石材的空回家给孩子们张罗午饭而后又奔上工地。晚上顶着星星回家给孩子们洗衣打点……
常言道穷家难当,这样的穷家究竟有多少人就当的下来了,村里村外,了解内情的越来越竖起了大拇指:“石成事,真能担事,真爷们!”
在“女外男内”,夫妻二人双双努力下,家中的经济状况得到大的改观:运石的地排车改成了小三轮,一次拉3地排车的石材,人反而轻松了许多,给去乡里上学的大儿子买上了自行车,家里堂屋客厅中间摆上了18寸的电视机,一家老小多了欢声笑语。
第五章 旦夕之祸福
然而世事有时偏偏爱捉弄实诚人,投机发财,金钱之上,那时不仅在北上广深,浸湿我们几千年社会正德,还挑战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宗教信条,一些良善之人立家仅凭埋头苦干,往往达不到善终之果,倒是那些投机弄巧、坑蒙拐骗的勾当,反而一时奏效,一时走运发家。这大概就是西方哲学家总结的,在人均年收益约1万美元左右时,社会道德秩序最为混乱,人伦有失纲常。
在兰州打拼了一年有余的梅玲已年收益在2万元以上,正想着让成事和孩子们过来再开一间商铺,但2001年7月起梅玲的身体每况愈下,跑了几次医院,打针吃药,治不住且愈加严重,低烧,咳嗽,不得已一个电话打给成事。荣四放下刚刚装上车的石材,立即赶到郑州连夜乘上西去的列车。
看到面如菜紫色咳嗽不止的梅玲,心痛如锥刺,泪如雨下。
成事一分钟没停,拉着梅玲再次赶到兰州医院,一番彻底的检查又问清所有情况之后,一位年长医生对成事说:“你爱人很可能是水土不服患上了高原性肺炎,你们最好马上回河南医治,效果会比这里好。”
从接到梅玲电话,到带着梅玲再次就医,两天两夜的时间,成事仅仅在火车上吃了两包方便面,喝了3瓶水,梅玲是三个孩子的亲妈,更是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是这个家的天呵!
从医院出来,成事又拿出男人干脆利索的作风,一刻未停,帮梅玲退了租来的住房,低价甩卖了未出手的商品,踏上了当晚的火车,一路上他像守护婴儿一般的守护梅玲,从兰州到郑州的两天一夜,他顿顿给梅玲买来车上最好的饭,自己用随身带的大茶缸泡大包的方便面。石头一样的汉子,心怀一颗慈母般的心肠。梅玲是千千万万离家创业者中的不幸者,创业未成身先病,但梅玲又是女人中的幸运者,人生半途遇上这抒情石汉。
风尘仆仆回到济源,第二天一早成事就骑车带梅玲到了县医院,“病毒肺炎!重症的病毒肺炎!建议你们马上转到济源市医院!”
“一个肺炎,咱回家慢慢治!”梅玲坚决不去市里,她知道家中用一滴滴血汗换回来的钱多么珍贵,她知道三个孩子和成事病残的老父亲一年得用多少钱,她知道成事得拉多少车石材才够得上去济源市里住院……一个凭力气才刚刚解决了吃饱穿暖大事的农家,真真是望医转院胆寒,多少个刚刚迈到幸福之家边沿的家庭,因亲人住院而支离破碎,而一贫如洗,而妻离子散。人们说:现在有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医院就是当年闹革命时的返乡团。
刚刚到手的改革开放成果,一场大病,一两次住院就让你丧失殆尽,就让你丢去为人所有的尊严。
所以,所以人们编排说,城市、农村,高楼、板房,哪儿都能住,千万别住院!这是社会上的闲言碎语,它充满了负能量,不能反应全部,但它从侧面也反映出当下尖锐的社会矛盾,社会需求和医保缺位,福利分配不公的现实,给社会底层人民造成的伤害。在金钱万能观念的盛行下,复员军人成了无能的代名词,特别农村的复退军人,境遇令人同情,让人唏嘘和心寒,这是不得不正视的社会现实。
在梅玲的死命坚持下,从医院拿了大包的药,成事将梅玲拉回了家。
每天让梅玲足不出户,一日三餐端到梅玲病床前,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乖巧,将成事给他们盛到碗中的鸡蛋留下来,端到妈妈的面前…… 梅玲端着孩子从口中节省下的鸡蛋,泪如泉涌,
她又悄悄放到成事的饭碗中……。自己拖累这个男人太多,就是死也不能再在他沉重的石板背上加砖了。回家的三四天后,梅玲强硬的坚持下来,并非常固执的抢过来做一天三餐,成事在家时,她强忍住不咳,少咳,连声说自己病轻了。
这个女人的固执,成事早已领教够了,他不敢违拗她,但他坚持自己另屋住。他说自己抽烟,身上的烟味会刺激着她,她同意了。但也不知的是自分屋后,成事半夜就起,以前一天两趟采石、运石,现在每天成事要多打一趟,多运一车。他将多运多打石材的钱悄悄积攒一来,他要拉上自己的女人去市里住院。看着自己的女人,还年纪轻轻的就躺到了病床上,他心不甘,他没职没权没钱,但他有力气,有心志,有情谊,对自己女人如海的深情……
一天两天,和梅玲分开半个月后,成事捧着自己多挣的15000多元钱,蹲到了梅玲的床前,“咱有钱了,是政府救济咱的钱,我是退伍兵”,他哄骗着梅玲,哄骗中带着强硬,“这次你得听我的,咱明天就去济源”。望着成事强硬、倔强的脸色,梅玲不再坚持,将孩子托给病残老父和邻居,成事梅玲赶往了济源。带着被子和一大包衣服,大有病治不好就不回之状。
然而,世间就是有这么多的然而,济源医院收治了这个病人,但会诊的结果是病毒肺炎已发展到不可逆转地步,心脏、脾脏、肾脏多脏器衰竭,所有努力全是徒劳……
第六章 患难之真情
这是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六号,一个阴雨交加的日子,三个孩子齐刷刷的跪在济源医院内科主任脚下“救救我妈妈,救救我妈妈……”,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哭喊着,哀求着,医生护士和同病房的病友哭成一片,然而这一切都救不下梅玲,梅玲双手紧紧抓住成事的胳膊,双眼直勾勾的盯着跪在地上的三个孩子,她已经说不出话来,她舍不下三个孩子,她放不下成事,她舍不了这个家,她是这个家的天,孩子医生护士的泪水打湿了病床的床单,可成事一滴泪没落 ,但他脸面上,手背上青筋鼓起,布满血丝的双眼突鼓要脱落一般,他的心在滴血……
梅玲走了,她的托付已通过至死不松的双手,交给了成事……,成事深深感知了,至爱的夫妻时时心感神应,何况这生死之托。成事脸对脸附在梅玲面上,用微微发抖的双手合上了梅玲圆睁的双眼,又给她脱下了病号服,换上她在兰州最爱穿的红格子褂和一条毛呢西裤,这是梅玲最好的盖头了。成事坚决拒绝了,将梅玲送医院太平间。他用身上仅有的钱结清了住院费。尔后象抱幼子一样的双臂抱起爱妻的遗体,带着三个孩子,一步一步走出济源医院。内科主任、梅玲的主治医师、内科的护理人员,停下手头的工作,帮这不幸的一家,拿上他们那破烂一样的衣物,脸盆和饭盒,好心的同床病友,又拿上自己亲戚送来的火腿肠,把不幸的一家送到停车场的三轮车上。成事将随身带的被子扑到车厢中,把梅玲平整的放好,又盖上被子,但扯去了医生替他盖在梅玲脸上的被单,成事说让梅玲看着回家的路,踏实。孩子像平时在妈妈怀里一样紧贴着妈妈的遗体坐下,盼望着妈妈在回家的路上醒来……小女儿不断摸着妈妈的脸,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送别的护士有人哭出声来,医生和同房的病友悄悄掏出自己怀里的百元钞票硬塞到大儿子的衣兜里…….
在全村人的帮助下,成事永远送别了自己的爱妻,三个孩子个个哭成了泪人。在梅玲下葬那天,年近七旬的老母亲晕倒她坟前,母女连心。来帮忙的村里人没有一人吃成事家一口饭喝他家一口水,他们吃不下,一村人都泪眼相望醒来的老母亲,双手抓拍着黄土:“老天爷……老天爷呀……”
妻子下葬,岳母哭喊,在所有人面前,而成事没有哭喊一声。可在梅玲下葬的当天晚上,在梅玲的墓地,一声声低沉似牛鸣的呜咽,传到村里每个人的耳中。成事整整在梅玲的坟前蹲守了一夜,呜咽声也延续了一夜……这生生被压抑的哭声,如撼山海啸般强烈,凡是听到这悲咽之声的村人,无不感到凄切寒冽。生活的无情,摧毁人们期盼幸福的意志,在撕裂着人们祈求平安的神经。
人类已进入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宗教的殿堂,祈求神灵的庇护。一座座文革中被摧毁的庙堂,又更为富丽的立于青山秀水之间,不可知的生命变数,社会保障功能与人们实际需要的差距,一次次的损伤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现实中得不到的祈求神灵的恩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和需要。
梅玲带着种种的不舍走了,生活还得继续过,孩子们的学费还得交,一家数口的支应还得撑。成事的压力更大了,经济上、精神上、生活上。父亲那边、岳母那边,等等的……成事那让人称道的虎背熊腰一点点的松垮下来,手背上、胳膊上、小腿上的青筋一条条鼓出来,高出粗糙的皮肤。
对三个孩儿牵心挂肚的岳母和孩子的姨母隔三岔五的赶来,送来衣食,送来孩子上学的学费,帮助打理这个难舍的穷家。老人拍打着成事胳膊上的青筋:“成儿,你这是累的呵,成儿。”岳母像呼唤亲生儿子一样的心疼成事。
“娘,没事。这是俺当兵训练啊时落下的。”成事故作轻松地安慰着老人。
第七章 辛苦之养育
每天天不亮,成事的三轮车就驶出村子,去了采石场。天黑一大阵,才能听到嘣嘣嘣嘣的返程声。
大儿子玉堂已能张罗弟妹的一日三餐了,成事可全身心的投入在打石场上,成事在掰着指头计算,每天多打一车,一月三十天,出去下雨天能干个二十七八天,二十多车除去油钱可多挣六千多元,采石场越来越往山里深入,运石头的路也在一天天的加长,成事更难了。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饭量也在一天天增长,姥姥姨母不断接济着他们,村里人也在以各种方式帮着这个不幸的家庭。同乡的战友不忍心看成事如此的艰难,说十多个战友给他凑了三千多块钱送到家里,成事拿出二百块钱让大儿子去村上小卖部,拿回两瓶酒和一箱火腿肠,招待来看望的战友们,而后将钱硬塞回战友的手里:“俺有力气,能挣够一家人的吃用。”
本来战友们想劝劝成事,将三个孩子分别送到他们姥姥家和家境较好的战友家,分开收养,让成事再成个家,可看他这样倔强劲,看他对孩子们那个疼爱呵护,同来的几个战友全打消了念头:这是撞南墙的一根筋,如真说出劝他送孩子的话,没准换回一顿抢白。
石成事,这就是石成事,战友们既心疼又崇敬。从此后,不断到他这儿送些米面油和孩子们常穿的衣衫。常常是送到大儿子上学的学校,交给大儿子玉堂,他们在千方百计维护着成事的尊严。战友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有相差不多的年龄,有相同的志向和经历,没有基本利益冲突和尔虞我诈的冷枪暗箭,战友情谊是人间最纯最真最美的友情。
孩子们经此家变一下就长大几岁。大儿子已完全像个小大人一样顶起家中半边天,洗刷、点火做饭、挑水,只要是星期天就跟着成事上工地抬石头,做的像他爸爸一样熟练;二儿子也有了超出年龄的成熟,每天刷锅洗碗,洗衣做饭,喂鸡喂羊,缝补家人的衣物,并尽力时时护着小妹妹。三个孩子在尽力替这个后爸做着自己能做的一切。每逢成事从工地回来,孩子们都已给他备好洗脸水,石榴树下他亲手打的小桌上,放着冷好的白开水。
谁说成事苦?看到这些懂事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的姥姥和姨母回去时脸上满带笑意,她们放心了,这个汉子已和三个孩子融为一体,这个家早已拴牢了这个山一样的汉子,她们不再担心孩子的一切了。
倒是成事越来越心急了,大儿子放弃了高考,陪伴自己打石开山,二儿子除去上学,全部时间用在了家务琐事和照看妹妹上,小女儿小小年纪学会了洗衣做饭……
三个孩子不用他动手就撑起了这个家,这不正是他和所有亲朋所期盼的吗,可是成事心中一遍又一遍的念叨着:“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这不是梅玲的心愿。”也不是成事的心愿,自己一辈子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难道让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打石开山一辈子?或者让孩子只会洗衣做饭?
梅玲去世的第二个春节,成事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宣布了自孩子妈妈去世的第一个郑重决定:“新年起,玉堂去县里技校办的商务班学习,学费已经交过了,毕不了业不准回来。石垒不准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家里,一心学习,为后年高考积聚能量,考不上大学就不能回家,家里的一日三餐像以前一样我来做,闺女帮忙。”成事宣布了这些主张,黑着脸:“这是命令!只要你们认我这个爹,就得这么办,不准讨价还价!”“这是不能改的命令!”成事再次拿出一个军人的威严。
孩子们四目相顾,无人出言。平日三句半话说一天的继父,话虽不多,但句句像石、像砖,落地留坑,自他到这个家,没有谁违逆过他。妈妈去世了,他就是家中的天。年龄虽小,但经历了贫穷和苦难的孩子们对继父的决定心知肚明:这是为了我们的前程!这是亲生父亲对亲生儿女一般无私的奉献!
“父亲,你太累了,你人太好了,您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这是当晚,二儿子石磊写在自己日记里的话,也是三个孩子共有的心声。
家中重新恢复了以前的秩序:每天成事四五点钟起床,给孩子们备下早饭,自己开车上山,采拉两车石板,回来给孩子们做午饭。下午有时再进山拉一车,有时张罗着家中的事务。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一天天进步,玉堂已经修完县技校商务班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一个商店点名要去当上业务员;二儿子石磊学习成绩一月好过一月,一年好过一年;小女儿也考上了初中。
从那次家庭会议之后,到2004年,成事共运了两千八百多车石板,三万八千多块石材,培育出了大儿子——合格的商业业务员;二儿子顺利的考上了郑州的经济商业学院,小女儿高中毕业在一家经营玉石翡翠的商店做店员。
三个孩子,三个成功的励志事例,三个让全村人竖大拇指的有为青年!石老泉,一个贫瘠的土地,石成事以一个铁血军人“一日参军,终身报国”的赤胆,谱写了一曲夫妻情深的绝唱,创造了一个继父相亲相爱的美谈。
第八章 反哺之报恩
2004年,大儿子为成事迎娶来了亭亭玉立的儿媳,一年后抱上了白白胖胖的孙子。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大儿子玉堂娶回的大儿媳赵文丽是一位相貌俊秀,知书达理又十分贤惠善良的姑娘,她是在经营玉石生意 中和玉堂相识的,她看中了玉堂的诚实和果敢,她感到于玉堂一家遭遇和良善。自她嫁入石家以后,几乎包揽了全家的事物,没黑没夜,操劳苦干,像亲姐姐一样帮助二弟石磊苦学,考上了河南经济商业学院,又将自己和玉堂千辛万苦经营玉石的所得,毫无保留的拿出,供应弟弟妹妹的学习费用,像亲姐姐一样,带领妹妹石莹走上了玉石经营之路,成事说“文丽嫁到石家,帮石家撑起了大半边天!”
玉堂,文丽继承了成事心诚,实干,尽责的军人气节,又学成了现代社会经商创新的精明,果敢。
成事,梅玲的期盼成了现实,石磊大学毕业后,三个孩子联手撑起了石家一片蓝天,充满勃勃生机的灿烂蓝天。
三个孩子各有不同的本领,各有理想的打算,但都具有一点共同的“实诚”,石头一样的志向,认准的事不成器不罢休,认准的人,跟定,石打石的交心交肺。
十里八乡谈起石家的三个儿女,个个钦佩赞誉有加,每每听到这些,是成事最最高兴的时候,是他一生的成就,是他心血的凝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事的运石车在托运了十万八千六百多块石板后,光荣退休了,成了院里的一堆烂铁,当年那石板一样胸背的复员军人,胸脯再也挺不起来了,背向一扇被雨雪浸透又风干下弯的门板,根根竖起的板寸头发变成了银白的毛草。倒是一身绿军装,时不时的重又在成事身上再现,那是接待战友的礼服啊!
石成事眼下大半时间在儿女打拼下天地的兰州,住在高雅清洁的小区里,每天帮助接送上下学的孙子,早晚去兰州休闲公园散步遛弯,完全一个城里人风范。一小半时间回济源小住,理一理山村的老院,看一看已入山中腹地的石材厂,随手递给村中老少的是带滤嘴的中华烟。
儿子的儿子,儿女的儿女又过了三代,但孩子们一个共同的称谓,叫他“石爷爷”,是父母讲给孩子的,这位石头一样坚强的爷爷,用石头养育大了你们的父母,从而才有了你们。石爷爷是我们,也是你们的老根。
刚刚年满2岁的小孙子小刚,每逢拿到了父母给他的好东西,他就跌跌撞撞的跑向成事,“石爷爷要,石爷爷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千年的古律在成事的一家老少身上再现。
石破天惊,横空出世的石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行走十万八千里,用忠心赤胆帮唐僧取回了真经,谱出千古传诵的美谈。傍石而生,铁血实心的石成事以坚如磐石的心志,水滴石穿的耐力,用十万八千块石材,历经九年,三千二百八十五天,养育成才三个非亲生儿女。现在为3个儿女像孝敬亲生父亲一样的孝养。
当笔者要给这篇散文画上句号的时候,收到了成事大儿子玉堂的电话,他说很少落泪的父亲在听完十九大报告要全社会把军人,复员军人当成尊崇的人来对待,来尊敬时,石成事当天中午激动的醉了,喝醉后又激动的哭了,像孩子一样。
这就是河南省济源县石老泉村民,原56078部队炮团一连退伍军人石成事的故事,它虽平平淡淡,但却诠释了一个军人的责任、心志、无怨无悔为国为家鞠躬尽瘁的赤心忠胆。
作者简介;天阔,原名王泽坤,曹县作家协会主席,原曹县广播电视台局长
13953030868
2018年3月
王泽坤,笔名、微信名天阔,曾任56005部队战士,文创员,广播电台,电祝台长,广播电祝局局长。現任三苏文学社荣誉社长。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关工委副秘书长,中华新闻通讯社特邀主任记者。先后在全国新闻媒体、文化文学刊物发表多篇诗文和电祝记录片。所著散文《书记的耳光》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中央《求是网》《中纪委国监委网》及凤凰资讯、共青团中央网等全国300多家媒体全文转发。获过亿阅读量。报告文学《石父》中篇小说《生死班和他们的战友》《党员干部运粮队》均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