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
五、 表相(从上到下)
中医认为,“有形于内必形于外”。此处的表相是身体的外部特征“形”的状况,从这些状况可以反应身体内的健康状况,即所谓“通过现象看本质”。
●头发:发为血之余,头发的正常颜色是黝黑发亮。
▲头发多少在肝,黑白在肾。眉毛、外阴之毛在任督二脉。
▲发黄干枯稀疏:多属精血不足;干涩无光泽:是肺气不足。
▲脱发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肾虚。过早脱发是肝血不足。突然大片脱落,多属血虚受风。年少发稀易脱落,多为肾虚或血热。
▲过早白发与五藏有关(一说是肾精不足,劳累、忧愁):额头部位,胃;后脑勺,肾;两鬓肝胆。年少有白发而无其他病象者可不做疾病论。
▲斑秃(鬼剃头):过度忧虑犯愁,情绪变好可自愈;侧柏、桑叶煮水洗头可生发,也可用鲜姜片擦拭患处。
▲谢顶:雄激素高者易得;(雄性激素低者易失眠、健忘、焦躁、易怒、乏力。也是因人而异)。
●眉毛:一说眉毛浓黑是肾精充足,长寿相;一说是新陈代谢功能的反应,年老眉毛浓而长是新陈代谢能力在减退。
●脑鸣:实鸣,持续呜呜响。如知了叫,肝火旺,应泄肝火。虚鸣,声音低沉,如火车驶过,应补肾。
●头痛、头晕、眩晕、晕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颈椎病引起较多(枕环束关节压迫动脉血管),占90%以上,如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头晕等,多是伴体位性改变引起,服药打针基本无效;其次是颅内病变引起,症状会持续存在,等等。
▲头痛:头顶疼,血压低,供血不足(具体分析),经常疼可能是中风前兆;
头两边(耳上侧)疼,血管痉挛,神经性头痛,与熬夜、情致有关;
前额疼,肝火旺,肝阳上亢;
后脑勺疼,颈椎病。
▲三叉神经痛:上支压迫太阳穴等处疼痛。馒头切片烤黄,喷醋,用布包好,热敷神经根部。
▲头晕:头部症状,四周转,眼花昏沉,天旋地转,像坐船。
颈椎病引起的头晕:有的是一过性的,有的走路像踩棉花;卧倒症状轻,体位改变有时伴呕吐。总之,大多数与体位改变有关。
低血压引起的头晕:飘晕,脚底没根。
高血压引起的头晕:走路没底,涨晕、沉晕,头痛不剧烈(高血压会引起头晕而不会引起眩晕,而眩晕会引起高血压)。
脑出血头晕:头晕伴剧烈头痛,伴喷射状呕吐。
“美尼尔”引起的头晕:天旋地转,不敢睁眼。
年轻人头痛头晕多是颈、胸椎引起。
(一般来说)头痛头晕颈椎找,胸闷气短胸椎找,腰疼腿疼腰椎找。
老年人头痛头晕多是颈椎、血管硬化引起。
感冒引起的头晕:风邪侵于上,晕晕乎乎,头脑不清。
▲眩晕:
内耳(前庭)迷走神经水肿(积水)可引起眩晕,称眩晕症(也称无名眩晕)。
中枢性眩晕,伴有眼花的眩晕,天旋地转,恐惧,有濒死感。有危险。
肝阳上亢可引起头晕目眩。推行间、太冲。
▲晕厥:丧失意识,危症。
●头上三个穴位(百会、凤池、太阳穴)凹陷,必有脑萎缩。
●眼睛:眼内有五藏。人的精、气、神全聚于眼睛。
眼白属肺,眼白发红肺有火,眼白发青肝气犯胃。
上眼皮属肾,上眼皮夜肿晨消,肾虚,肾功能可能出了问题。玉米须、冬瓜皮煮水喝。
上眼皮耷拉睁不开眼:考虑肌无力初期症状。脾虚伤肉,肝虚伤筋。
下眼皮属脾,下眼袋肿大是脾虚。
眼皮跳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如帕金森。
一过性眼黑朦,脑供血不足,可能是中风前兆。
瞳仁属肝。
瞳孔属肾。
大眼角属心。
眉毛浓示肾经足(一般说法)。
眼睛凹陷,没精神:多为津液亏耗、肝血不足。下眼睑浮肿多见老年人肾气亏虚。
眼眶发青:心脾气虚,晚上休息不好。
眼红:诸经热盛,多见于肝火。
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亏。
老年环:角膜上出现灰环(眼白和瞳孔结合部),预示血脂高或曾经高过。
动脉堵塞会引起眼睛迅速失明,静脉出血会引起视物模糊。
血管堵塞多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
●鼻子:肺之窍。正常形状是鼻梁挺直、鼻孔宽大。
▲鼻唇沟较深是长寿相;太浅,中枢神经、脑供血可能有点问题,应检查确诊。
▲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人。鼻柱崩塌,眉毛脱落,多见于麻风病人。
▲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或肺肾精气衰竭。
▲酒糟鼻子,可能是脾藏出了问题。脾有湿热,预防糖尿病、高血压。一说肺胃有热。
▲鼻尖发红,可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检查是否血糖出了问题。
▲鼻出血:摁压鼻中隔下侧鼻翼,用凉水冷敷止血。仰头止血是错的。
▲如果两眼之间的鼻梁上出现横纹折,要检查心脏是否出了问题。
▲鼻涕:
清白、鼻涕:肺寒凉。
黄粘、鼻涕:肺热有火。
擤鼻涕:先堵住一侧擤另一侧,然后两侧一块擤。如果掐住鼻子用力擤,可能会损伤鼻中隔。
▲打鼾:一夜呼噜暂停10次以上,一次10秒,可诊断为呼吸暂停症,是潜在的杀手,长期的呼噜会引起心脏供血不足,甚至心梗,需看医生。
●耳朵:肾之窍。
▲正常形态是大而厚,肾气足。
▲薄而小呈弓形是肾气亏。
▲耳背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耳轮干枯焦黑多为肾水亏虚。
▲耳垂竖折沟:反映心脏健康状况,深的可能心脏有毛病。
▲脑鸣:脑袋嗡嗡响,多是供血不足,持续鸣叫。
▲耳鸣:与颈椎,与肝血不足、心阳虚、肾阳虚、胆火旺、皆有关系。
蝉鸣,肾阳虚;
单侧耳鸣,原因在颈椎。
双侧耳鸣原因在脑供血不足。突发,肾火上扰。
低沉如火车响声,肾虚致肝火旺。
打雷般耳鸣:肝火太盛。
耳鸣音尖细且常响,肾虚。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症状之一。
耳鸣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可不急于进行药物干预。
▲突发性耳聋:耳神经受损。1-2个月内是最佳治疗期,时间拖的越长,治愈的难度越大。
▲慢性耳聋:脑供血不足引起,比较难治。
▲中耳炎:肝胆湿热。
方一(原因不明):石菖蒲20克,蝉蜕3克,煎服,10天一疗程。
方二(湿型):服路路通。
方三(肾阴虚火旺):百合90克,研粉。冲服,每天2次,一次9克。
流脓淌水:用双氧水清洗干净,将黄连素片研粉,送到患处。重者需到医院治疗。
●口唇,脾之窍。
▲正常颜色应是红润。
▲上唇示胃,下唇示骨盆。
▲烂嘴角,脾胃蕴热上蒸。
▲口歪斜,中风状。
▲撮口而抽搐不停,肝风内动。
▲唇线清晰,如化妆状,脾虚。
▲唇内收,脾气绝。
▲唇色:浅白是贫血或血氧不足。鲜红,心火盛。青紫,湿气大,寒凝血淤。
▲口渴,饮水不解渴:服生脉饮、人参五味子酒。糖尿病患者也有口渴的症状。
▲干裂。津液亏虚,皮肤亦干。
▲口干,阴虚有淤热,嗓子红肿,需化瘀清热。(一说脾肾阳虚,气不化湿)
白天口干在肾精不足;补肾阴。
夜里口干在心肌缺血,补肝血。睡前可嚼服枸杞子一小把。铁皮石斛2-5克代茶饮。
▲口粘:脾阴虚。
▲发炎破皮,脾胃积热,便亦干结 。
▲口腔假膜现象:粘膜裂口,属免疫性疾病。
▲口腔溃疡:舌部,心火;其他部位,胃火。分清虚实,对症治疗。
▲哈欠:年轻人打哈欠,休息不好;老年人常打哈欠,考虑心肌缺血,防心脏病发生。
▲口苦:肝气不舒,肝胆火旺。胆火,大便头干,吃饭生气易得。胆囊炎也可引起口苦。
疏肝利胆方:柴胡12克,龙胆草9克,煎服。
▲口气重(口臭):胃热肠寒,饭后吃一根香蕉或一个苹果。
●口角流涎(夜里):脾湿,血脂高。有的是中风前兆,需引起注意。
●舌:心之窍。
▲舌与五藏的对应关系:舌尖,心肺;舌根,肾;舌侧,肝;舌中部,脾。
▲舌苔颜色:正常是淡红色,覆盖薄薄的白色的苔,湿润。
舌尖红:上焦有火;
舌体红:阴虚内热;
舌苔薄白:虚症(阳虚、气虚、血虚);
舌苔黄腻厚:体内湿热;
白苔:表证或寒症;
绛舌,主热症;
紫舌,绛紫少津:属热盛伤津;
淡紫湿润:多为寒凝血瘀。
▲舌形:
胖大:淡白胖嫩而腻,多见于脾肾阳虚或痰湿较盛。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湿热内蕴;
瘦薄:瘦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薄瘦色红绛,多是阴虚火旺;
齿痕: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多是脾虚和湿盛;
裂纹:红绛舌且有裂纹,多热盛伤阴,阴液枯竭;淡白而有裂纹多是血虚不润;
芒刺:热邪亢盛。舌尖芒刺,心火亢盛。舌边芒刺,肝胆火旺。舌中芒刺,胃肠热盛;
光莹(镜面舌):气亏。
▲舌态:
舌强硬活动不灵:热入心包,痰蒙心窍,中风先兆;
舌萎软:气血亏虚;
颤动不能自主:多见于中风或气血亏虚;
歪斜:中风先兆或中风倾向;
短缩:寒凝筋脉,痰浊内阻,热盛伤津,气血亏虚。
▲嘴麻舌麻:是肝血不足,脑供血不足,对症治疗。
▲舌瘦后缩:肝血不足。
●牙齿:齿为骨之余。
▲齿黄而干燥,是热盛伤津;若光燥如石,是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牙齿干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是肾的虚火上炎;睡中咬牙或或啮齿,多为胃热、积滞或虫积。
▲齿龈为胃之络。齿龈色淡白,多为气血不足;牙龈红肿多为胃火上炎;牙龈出血痛而红肿,为胃热伤络,可能得了浅表性胃炎;不痛不红或微痛者多为气虚或胃火伤络。
▲牙周炎对糖尿病有很大影响,为促进糖尿病发展提供了条件,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牙龈上边的结石容易去掉,牙龈下结石仅靠刷牙、洗牙解决不了问题,需求助医生。
▲长牙结石与体质有关,与口腔内的酸碱度有关。碱性易长结石,酸性易长龋齿。
▲定期洗牙对保护牙齿健康很有必要。
▲保护好牙齿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牙齿缺损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拖之无益。
▲护牙物理疗法:
①坚持正确刷牙。
②常吃胡萝卜、苹果、猕猴桃、洋葱、鱼等,对保护牙齿、牙龈、口腔粘膜好处多多。
③叩齿提肛操:养肾强骨壮齿,不牙疼,牙龈不肿胀,无虫牙,防口臭。
做法:双手摁关元,脚跟并拢脚尖翘起,舌尖顶上颚,将口水分3次咽下,反复做数次。
④大小便时咬紧牙关:壮齿健肾。
●腮腺炎:带状疱系病毒感染,传染性强。春季多发,儿童多发,红肿热痛,发热易侵害性腺。需及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治愈可终身免疫。仙人掌去刺砸碎敷患处效果也不错。
●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神经,骤疼骤止,疼起来剧烈难忍,疼点不一。上支,额头、眼眶、眼角;中支,鼻、鼻翼;
下支,牙(一排)疼(别于火牙,冷热刺激疼)。服止痛药有效,药效渐渐降低。原因是阳气不足或气血不足、体质下降经络受伤等。
手术剥离血管压迫,治愈率95-98%。
预防:低盐、低糖饮食,清淡饮食。
●咽喉:
▲红肿疼痛者多为肺胃有热;红肿化脓溃烂者,为肺胃热毒壅盛;颜色鲜红娇嫩,不甚疼痛者,多为阴虚火旺;咽喉部出现白腐,形似白膜,刮之可去,为肺胃有热;刮之不去,重刮出血,随之复生多为白喉,属肺热阴伤。
▲咽喉神经痛:耳朵、眼睛、舌根,后壁疼痛,喷麻药止痛。与三叉神经痛鉴别。
▲嗓子发紧:可能是甲状腺出了问题,及时检查。清喉利咽代茶饮:
方一(滋阴解毒):银花5克,玄参6克,胖大海2枚,桔梗10克,麦冬10克,野菊花5克。代茶饮。
方二(消炎败火):甘草6克,麦冬10克,苦桔梗6克,针对嗓子干痒不舒服。代茶饮。
▲咽炎,金银花5克,麦冬5克,胖大海5克、青果5克、菊花5克代茶饮,急性咽炎喝3天,慢性喝7天可愈。取其三两味代茶饮用也有效。
▲梅核气:肝气郁结,湿热淤阻。疏肝健脾,理气散结。
▲咳:
寒咳:白痰,清涕,伤风感冒。
热咳:黄痰,咳之不爽,肺热。无花果和冰糖煮水,饮之。
干咳:肺大伤。
▲声带息肉、小结、炎症:轻者,焦山楂30克,煎服;重者焦山楂30克、陈皮10克煎服。
●面瘫:口歪眼斜。中医认为风寒所致,治疗多扶正固本、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或配合针灸疗法。西医认为是病毒感染,多用激素疗法、抗病毒、营养神经等。
中枢型:中风症状。伤于上颌,眉头皱纹没变化,可按中风治疗。
周围型:风寒伤于颌下,一侧发病,皱纹不对称,牙齿麻木等。
●淋巴结与淋巴瘤:
淋巴结:注意观察浅表淋巴结变化,如颌下、腋下、锁骨上、腹股沟等,病毒、病菌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会引起肿大。
腋下淋巴结肿大:查乳腺,肺,甲状腺。
淋巴瘤:淋巴结不明原因发热,体重莫名下降,好出汗,皮疹,肚子疼,夜间不能平卧,鼻涕带血,异味等,都应引起注意。
▲颚下淋巴肿大,原因在胸腔,心肺火大,淋巴不畅。
扁桃体是肺的第一道屏障,不要轻易实施摘除手术。
●颈围:男小于38cm,女小于34cm。超过此值可视为肥胖或超肥胖。
●甲状腺结节:女性发病高于男性;高龄高于低齢;癌变者男性高于女性;20岁以下的结节癌变几率高。
治疗:调达肝气,软坚散结。
●颈椎病:
▲颈椎结构:颈骨7节,从上而下分布8对神经,分别支配不同区域。如果哪个区域出了问题,可从相对应的神经查找原因:
8对神经,支配区域:
第一对,头顶。
第二对,后脑勺、头两侧。
第三对,颈、项。
第四对,双肩,如颈肩综合征。
第五对,肱骨。
第六对,拇指、食指。
第七对,中指。
第八对,无名指和小指。
▲颈椎病原因和症状:以增生、椎管狭窄居多,是因劳累、受寒等原因得病。可引起多种慢性病,如视力降低,视野变窄,耳聋、耳鸣,焦虑,抑郁,脑供血不足,失眠,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血压不稳等70余种疾病(一说近200种)。发病多与体位性改变有关。
▲颈椎病分型:
①椎动脉型:
骨质增生卡压动脉血管(体位改变更明显),多是颈椎卡压了动脉血管,造成脑供血不足(有的形成血栓),有的头痛、头晕,耳鸣、脑鸣、呕吐、天旋地转。有的一过性低血压晕厥(黑朦),连连打哈欠、经常犯困等。有的则血压不稳,高压高,低压低,且高压不稳,高压是低压的两倍,或致脑中风(在所有脑中风患者中占40-50%)。
搓脖子、搓颈侧血管(适度),鸣天鼓200下,点按百会、太阳、眉毛里端攒竹穴等,可缓解症状。
②交感神经型:该神经受压,会引起五藏六腑神经紊乱。
北京宣武医院疼痛科专家、副主任杨立强曾在北京卫视(2019.12.19)做过一期专题节目讲到:在锁骨上三指处(双侧对称)有一个星状交感神经“开关”,影响着全身一百多个器官的功能发挥而发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头晕、头痛、面部疾病等。这类疾病如果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这个“开关”是否出了问题,应请专业医生给这个开关做专业治疗,注射“多利卡因”,让开关放松,受影响的这些疾病会很快缓解或消失。
拍打肩胛骨三角区,一次10分钟。可缓解交感神经压迫引起的毛病。
③臂丛神经型:手指挑着麻。一手拉病人的手,一手将头向反方向推,颈椎疼的厉害。
④颈型颈椎病:骨质增生型,颈部不适,酸、疼、麻、木。走路发漂。搓脖子,每次36下,每天至少2次。
⑤骨髓型:髓受损伤,走路如同踩棉花,预后不良。
▲预防和治疗:
自查,锁骨两侧骨头一高一低,高端侧病重。
经常托起头来转动可预防颈椎病。
经常用双手搓脖子和拍打脖子是预防治疗各类颈椎病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颈椎热敷药疗包:吴茱萸60克,莱菔子60克,苏子60克,白芥子60克,装包、浸泡,蒸30分钟,热敷患处。
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如确需手术需十分谨慎。
●肩周炎:俗称“漏肩风”、“五十肩”(五十岁后易得)。多是受风寒引起。肩膀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手举不过颈项是典型症状。有的轻者可一周自愈,重者经常规治疗一般二、三个月可愈。
颈肩综合征: 肩周炎治疗经久不愈,是臂丛型颈椎病引起,需治疗颈椎和肩周同时进行。
●网球肘炎也可能与颈椎有关系。
●手:
▲握力的大小基本反映心脏功能状况。
▲颜色:
正常颜色是淡红或粉红色。
手掌心红色,胃火。
手掌薄,可能是气血不足。
手掌中间颜色发黄,脾胃功能不好。
掌心出血局部发青、凸起、斑块、结节,可能是肿瘤前兆,需引起注意。
▲手麻:糖尿病、颈椎病、肘关节病、脑血管病等都可引起手麻,对症治疗。
▲手脚麻木,正在形成腔隙性脑梗。
▲手凉脚热:查颈椎。
▲手背淤癜:肝胆有问题。
▲五指并拢,小指弯曲:腰腿疼、便频等。
▲大拇指根部横纹有青筋,心血管可能有问题。
▲杵状指(指头如鼓锤),肺气不足。
▲大鱼肌:略高,色红润,正常。红色,上火。过胖(厚)过瘦(薄)都不正常。凹陷:心肺气血不足。颜色发青,阳气不足致血脉瘀滞,寒、淤相。内侧凹陷,宗气不足。有片状红、大红点,心血管可能出了问题。
▲小鱼际:发红,心火;隆起,血脂高,脂肪肝,血糖高。
▲指甲:肝之华。应光亮而平滑。横纹、断裂、分层、白泡,皆为肝血不足。营养圈(月芽)与身体素质有关,正常应有8个,且占指甲的1/5(只供参考)。
灰指甲:是肝血不足不能养甲,养足肝血,可自愈。西医认为是真菌感染,需做杀菌治疗。
棱线:过多劳累。
黑线、竖线:肝脏机能较弱。
▲五指与五藏经络的对应:
大拇指,脾;
食指,肝;
中指,心;
无名指,肺;
小指,肾。
经常顺时针按摩手指肚100下,可补益该经络气血。
●胸区疼痛不一定是心脏病,可能是:
▲胃疼:烧心,丝丝拉拉疼。
▲胸肌拉伤劳损。
▲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服vc加谷维素。
▲肋神经炎,跳着疼。
▲带状疱疹发作,剧疼。
▲心包炎,虽无大碍,但需注意和治疗。
▲胰腺病,剧烈疼,危险性大,要及时看医生。
▲惊恐发作。
▲闷疼,左肩疼,钝疼,针刺疼,应考虑心脏问题。
▲肚子疼,查不出肚子本身的原因,可能与腰椎疾病有关。
●胸椎病:会引起呼吸障碍和肋间炎。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性疾病。免疫力低下时风寒湿等外邪入侵脊柱骨关节所致。
▲多发于16岁---28岁男性青年。致残率高。
初期症状不明显或轻微、乏力、低热,夜间轻,早晨僵硬,伴虹膜炎,食欲差。发生时从骶胯部向上发展,后致颈椎。活动受限,重者不能弯曲转动。夜间休息后轻,醒后加重;阴天加重,潮湿加重。
该病后期会伤及五藏,对身体造成伤害。
▲检查风湿四项或HLA-B27可确诊。
▲治疗:早期采用保守疗法治疗效果好。西医多用激素疗法,有副作用。
①芥末面(或姜面)用白酒调和涂抹患处,有烧灼感。
②改善脾胃功能,补足气血,提高免疫力是根本。
③中医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补元气,配合局部手法治疗,效果不错。
④专家提醒:治疗不补阳,其他治疗意义不大。
●腰疼腰酸:辨清寒、热、湿等不同原因引起的腰病进行对症治疗,且中医治有疗较好的疗效。
▲与熬夜和饮酒有关,二者耗散精气致肾虚,所以腰疼。
▲脊背弯:胃下垂,肾气大亏。
▲腰僵直:肾要出大毛病。
▲大部分不是骨头的问题而是筋的问题。
▲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疼。多老累、受寒、受伤引起。拍打见轻。如果有刺痛感还要检查肾脏是否出了问题。
▲肝引起的腰疼,部位广泛,涨疼、蹿疼,阵发,黎明疼,起来即止,兼有肋胀满、抑郁等。
▲肾功能不好引起的腰疼。年老体弱者居多,酸痛,定点疼,兼有头晕、耳鸣、健忘早衰。
▲肾虚引起的腰酸只占25%。
▲寒凉引起的腰疼,天气寒凉加重。热敷、艾灸命门,可缓解。可用药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能起到治本的效果。
▲腰椎引起的疼痛分布:1、2节,腰部;3、4节膝盖以上;5,尾骨以上
▲腰椎关节病:肾主骨。腰椎出了毛病,如增生、突出、膨出、脱出、椎管狭窄压迫神经等,多是肾功能出了问题。
往往腿疼重于腰疼。筋强骨壮,不易得腰椎病;
椎间盘毛病:膨出→突出→脱出;
椎间盘突出,向后错位,走路带着腿疼;弯腰不疼挺腰疼;
滑脱是向前错位,躺着疼,弓腰疼,站立不疼,活动受限,支撑乏力;需复位、补气血;
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致腿疼,无力,脚疼,走路跛行,夜间睡觉往往因针刺般酸麻痛而醒。治疗需先复位解除压迫,而后补足气血以治本。
▲腰椎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者易发,需补肾养肝,强筋壮骨。
▲腰肌劳损:寒凉劳累后腰疼,劳累加重,拍打缓解,休息缓解,而腰骨或腰椎病则拍打疼痛会加重。
▲腰的养护:
○摆腿复位操可帮助腰椎毛病恢复正常。做法:趴到床上,小腿翘起90度,磕打脚后跟,然后双腿向左右摆动,反复进行。
○搓腰,可在睡前和起床后搓热双手手掌,从上往下搓腰椎100下,腰部有热感,每天多做几次更好。也可经常捶打腰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抗大树(适度),对疏通督脉,温补肾阳有益处。
○坐马扎、沙发对腰椎不好,坐椅子较好。
○艾灸、贴膏药能起到缓解作用。
○不要劳累受寒受伤。
○“护腰(带)”可起辅助作用,不要一直使用,最好不超过3个月,以防产生依赖,可疼时或活动时戴。
●尾骶骨病:骶卡关节错位造成椎管狭窄或卡压神经:典型症状是走路不过百米,骑车子可行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