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老师作品



文/张兴泰(鸿硕)
1
汉语诗歌语言特有句式
省略
虽然省略句子成分,但通过想象,神与物游,形成鲜明意象。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省略谓语。
又如:
五月——
麦浪 。
八月——
海浪 。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贺敬之《放声歌唱》节选)省略句子成份。
倒装
因平仄语调关系变换语序,平仄既调,语调也顺。“律随情移”,起到感情强调与意义集中作用。
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正常语序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跳跃
增加作品容量,扩大句子张力,驰骋读者想象,语言往往采取跳跃手法。
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句子时空两两跳跃。
此外,还有语言的意象组合、对偶、夸张等。
2
关于写诗是否用标点问题
我国古代诗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中国文学革命是在西方文学照耀下发生和发展的,使用标点得力于外国诗的影响。
使用标点可以帮助感情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能够把作者的主观思想直接传达给读者。和世界文化接轨有其现实意义,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但也有其弊病:
①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韵律是一种复沓,起到了感情的强调和意义集中的作用,是否还要用标点再去“强调”和“集中”,未免有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②诗情是在诗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诗不能写尽,要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鉴赏中充填。诗有百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时,作品的思想大于作者的思想,用标点的目的之一是试图把作者的主观思想告诉读者,未免有诠释之嫌。这样,人为地缩小了诗的容量,减弱了诗的张力。
③标点符号有时很难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用了标点,有时会把含蓄、蕴藉的思想浅薄、单一化了。
譬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谁怕”,到底用问号,还是用惊叹号?有的干脆都用上。还不够,还可以用其它的标点符号。
④至于在一行诗里,有分句或词组的情况下,不用标点是否会发生歧意,这好处理,在打印时可以把分句或词组与主句间留有空白。
我把上述意见表述出来,并不是说我完全赞同废弃标点,只是想把两方面的意见摆出来,请诗友们共同权衡利弊,统一认识。鉴于用标点,不用标点各执一说,各有利弊的情况,不要急于去统一认识,你写你的带标点的诗,我写我的不带标点的诗,在实践中逐渐统一。
3
关于避重字问题
“诗必有法,诗无定法”,在诗行建设,诗的遣词名篇上也是这样。
近体诗格律要求很严,语言要求高度精练,一般情况下往往要求避重字。特别是律诗中间要求对仗两联(颔联、颈联)除叠字外不得重字。需要强调的是古体和近体重韵都要避免。
此外,有以下情况可不避重字:
①叠字。例:
“离离原上草……”(白居易《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②一句之中可不避重字。例: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
③首联或尾联出句与对句可用重字,以示钩连。例:
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
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杜甫《秋笛 》)
通常用顶字格,也有不用顶字格的重字。
④为了声音的回环,造成感情强调和意义集中的作用,可不避例重字。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如果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可以当做二个字看待。例:
“紫微留北阙,绿野寄东皋。
忽忆前时会,多惭下客叨。
……
公虽慕张范,帝未舍伊皋。”
(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这首诗中的“东皋”的“皋”是水边地的意思,“伊皋”的“皋”是人名,指皋陶。
4
换韵问题
一首诗中,每个诗节是一个小驿站,它是情感和意义上的停顿和集中,一节之内不能换韵。只有节与节之间感情和意义发生大的跳跃才需要换韵。为此,选择合适的韵部,借以充分表达新的诗情和意旨。如果节与节之间没有发生感情和意义上大的跳跃也不应该换韵。这是在建立新诗体中应当遵循的一点。
5
关于“诗必有法,诗无定法”实例
我在“选粹一”中提出:“诗必有法,诗无定法。有法是诗的皈依,无法是诗的极至。看似无法,实则有之,游刃而已。”请看以下实例:
①诗贵含蓄,忌直白,在通常情况下是对的,在特殊环境下就未必。
由此,使我想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陈子昂受到压抑,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热血在狂烧,登上幽州台,抚今追昔,触动爆发点,诗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他只能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喊出来,不加修饰,这是最好的方式,否则,就失去了天然、率真,就会减弱感染力。这首诗像洪钟巨响,几千年来打动千百万人的心,引起强烈共鸣,这不能说不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考察一首诗,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绝对化。
也许有人说,那我也去孤愤一把。——好啊!不过我想:作为艺术不能重复,只能有“这一个”,你要孤愤,那你就采取别的方式去孤愤吧,孤愤出千古名篇也未可知。很难。
蔡文姬从匈奴被接回的路上,满怀别子的悲痛,断肠泣血,哭天喊地,这种心境,在这种环境中怎么用含蓄的手法去表现?只能大喊大叫:“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胡笳十八拍》)。
闻一多抱着满腔报国热情从国外回来,看到的是疮痍满目的祖国,他不加修饰,脱口喊出:“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成为震耳发聩的一首好诗。
……
形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为内容服务,写诗时既要考虑一般性,又要考虑特殊性,一般情况下诗法要遵循,但又不要被框住,“诗必有法,诗无定法”的奥妙就在这里。
②诗有正格,但也有变格;词谱有正体,也有变体。(具体情况以后再谈)。
③关于避重字(见上)。
④用典问题
用典要有实据。忌生僻,否则,就会艰涩难懂,窒息诗的灵气,令人生厌。
典故入诗,须化典为自然,不露痕迹为好。自然天成,方为上品。
但用典不必丁是丁,卯是卯。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考据家不可与论诗。或訾余《马嵬》诗曰:`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当日贵妃不死于长生殿。余笑曰:白香山《长恨歌》`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过峨眉也?其人语塞”。
我顺手在汉诗园中拾几片叶子,从中可以看出:学诗不要太死,要进得去,出得来。诗法要坚持,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好。


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诗词律要讲座》《鸿硕诗话选》《鸿硕诗歌别裁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文 学 诗 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