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写满师生情
作者:高俊昌/编辑:艾宗升
老师是我们识字学文的启蒙者,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

莘莘学子心,难忘恩师情。今年是第36个教师节,在这秋风送爽、秋色金黄、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美好日子里,人们心怀感恩地向亲爱的老师们送上真诚的祝福:老师好!老师你们辛苦啦!教师节快乐!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老师是一粒粒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老师是一级级台阶,承受着学生一步步的向上攀登。老师是一层层的铺路石,承载着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在人生的路上起步、前行、奔向远方。
尊师重教,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一个无私奉献的辛苦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真实的写照。
尊师、敬师、爱戴老师,我始终如一,自始至今。八十年代中期,我一身戎装,披着战火的硝烟从边疆战场凯旋归来,回故乡探亲。在有限的几天假期里,先后去看望了初中和高中时传知授教于我的几位老师。
斗转星移,几十年来,我常与老师、同窗学友互邀相聚,忆往昔校园岁月,念同窗苦读诗书。
今年教师节前夕的最后一个周末,一个风和日丽,秋阳高照的星期六,应当教师的四舅邀请,我从蒙自出发,一路出北窑,经过碧色寨、蚕桑之地草坝,进入大庄坝子。道路两边的稻谷有的半黄半绿,再有十天半月就可以收割了。远处的几丘稻谷熟透了,阳光照耀下,稻谷、玉米金灿灿、沉甸甸的,谷穗低垂,闪烁秋色。
午时,到了四舅家,走进厨房里,看到我读初中时的老师王家学,余光辉正在忙着炒菜,不一会,一盘盘、一碗碗散发着色香味的美味菜蔬出灶上桌了。
这时中学和高中时期的几位老师、同窗、亲友欢聚,共庆教师节的午宴开席。
大家一边喝着酒、茶,一边吃着各种美食,相互敬酒端茶,表达情感,热情洋溢,交流回忆那段同窗求学的难忘过往。

同窗校友李福成尊敬地问:“蔡老师,您是哪年到开远二中任教师的?”
坐在左侧的蔡老师习惯性地抬起右手,捊了捊依然乌黑的头发,答道:“1976年,那时刚从红河州蒙自师范学校毕业。”
我插话:“您那时还没结婚吧?”
蔡老师:“没有,我是1982年结婚的。”
“蔡老师那个时候还是帅哥呢!挺精神的。”
坐在蔡老师左边的梁进武赞扬道。梁进武与我是同饮一口古老的四方井水长大的发小,中等个头,与李福成同在一个小学校任教,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继续发挥余热。
这时,一直没有言语的王家学老师端着酒杯与蔡老师共饮一口,说:“我与宝德是师范同学,四十多年的莫逆之交。”

岁月催生了华发,也催生了同窗谊和师生情。
“自祥,我们俩是中学同学,有五十年了。听说你退休后回村里任支部书记”。
身体壮实的冯自祥语气缓慢地说:“这真的应了那句话,岁月如梭,几十年眨眨眼就过去了。我退休回来看到村里现在开展文明村建设、乡村振兴,坐不住了,还想为养育自己的家乡做点事......”冯自祥退休前是乡政府人大主席,如今还在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发挥余热。
“彭青,你是高几班的?”
彭青站起来回答蔡老师道:“蔡校长,我在高36班。”

紧挨着我坐的表弟彭青是村委会书记兼主任,才过不惑之年,却是一个年轻有为、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的农村基层干部,当说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乡村振兴构想时则头头是道,很有见地。
看着大家亲切交谈、情意浓浓,四舅端着酒杯站起来,激情吟诵:秋风渐起阵阵凉,剪一断秋日时光,邀亲朋故友,在秋风吹拂下,闻着稻谷的清香,共品菜肴、同饮美酒,一起忆校园、念同窗、笑谈古今,美哉!乐哉!

斗转星移、时光不老。不论是同学情、师生情、同乡情、亲友情,虽然都已近半个世纪了。但初心不改、真情依然,随着时间的延续更加深厚、凝重,就像村子前面那条从东流到西的玉带河,源远流长,情深意重,如镶嵌在大庄坝子的三角海水一样深远。
夕阳西下,出田下地干活的乡亲们回家了,炊烟袅袅、奏响了锅碗瓢盆欢乐曲。黄昏的晚秋金黄金黄的,染得村庄、大地穿上了秋色。
一轮满月也悄悄地爬出了大黑山,挂在天空,满天的繁星都在眨着眼晴,似乎在向大地问候,向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贺:老师们辛苦啦!老师们节日快乐!同学情、师生情、亲友情,汇聚成中华民族情,凝聚成无穷的磅礴力量,在奋斗“两个一百年”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挽起袖子加油干!
往事如水穿尘,悄悄地流过。记忆,似木刻石雕,深深地烙印在心里,永远抹之不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携手同行,一路芬芳!
△作者介绍:

高俊昌(笔名高戈.李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投笔从戎,在原解放军第11军32师炮兵团服役。历任文书、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员,热爱文学,偶有文字见诸报刊。曾在《昌宁文艺》发表习作。
1984年参加老山防御作战,从事战报《炮声隆》采编辑工作。先后被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两次,荣获二、三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部队嘉奖多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百万大裁军而解甲归故乡。在开远市、红河州级机关工作,历任科长、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党委秘书、党校常务副校长,文联副主席。任《南国草》副主编,《红河》编辑。作品曾荣获云南省新闻协会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