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物回眸
戴永久
雪域高原西藏,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大气粗犷,人文底蕴丰厚,堪称国内乃至世界自然、历史遗存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动物天堂、植物宝库,也是人类农耕、游牧文化,最为丰实完整的圣地之一。
现将我援藏期间,在加查期间的所见所闻的相关器物分为植物篇、动物篇、食物篇、用物篇,等门类,分别实录,单独成章,与诸君共赏。由于在藏时间短促,当年仅凭记忆整理,不足不准之处,敬请包涵。

植物篇之一 核桃树
西藏加查核桃树的栽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沿江几个公社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7——8人合抱之千年大树,随处可见,景观别致。
主要品种有酥油核桃、麻雀核桃、铁核桃等10余种,所产核桃皮薄肉嫩,香甜脆酥,自古用作贡品,更是当地换取外汇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
加查区陇南公社,有一棵树龄在1300年以上的古核桃树,树干粗壮,需7——8名青年男子手挽手才能环抱,仔细觑视,树干上有形态各异、天然而成的各种纹式,栩栩如生,倍感神奇;繁茂的树冠,形如一把撑开的巨伞,可容30多人同时乘凉避雨,休闲歇息。这棵大树,一年可产上等薄皮核桃500多斤,每年8——9月份,你在树下随手可摘成熟的核桃品尝,悠闲自得,其乐无穷。
见此盛景,我请教他们,这些核桃树,长久结果,千年不衰,有何奧秘?他们淡然一笑,悠闲自得的说,哪有任何奥秘,“人非草木,此能无情”,核桃树默默无闻、无私无怨,每年给我们奉献滋养性灵的果实,得人恩惠,我们总不能寞然对待,无动于衷吧。所以,每年收获结束后,我们都会适时修整枝条,培土壅根,追施肥料。这既是对树木的感谢和补偿,也是对来年收成的一份期盼。
几句朴实无华的表白,道出藏民族坦荡善良爱憎分明诚厚待人的传统美德。

植物篇之二苹果树
1964年,苹果树在西藏山南的加查县引进并栽种成功,经过多年经营,本县除有两大苹果园(园艺一场和园艺二场)占地1000余亩,年产苹果1368吨外,机关单位、群众庭院和家前屋后的零星隙地上,也有苹果树种植。品种有祝光、国光、小国光、吉冠、红玉、红黄香蕉等10多个。
在特殊气候条件和特定的水土环境的滋润下,藏区所产苹果个大匀称,皮薄色鲜,香脆甘甜,果核极小,加之无虫无病,天然环保,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苹果,作为西藏特产,除源源不断供应山南、拉萨等藏区及国内广大市场外,还作为西藏“名片”,源源不断,飘洋过海,出口境外。
值得一提的是,加查区原机关大院内,有两棵挺拔苍劲的苹果树,据说为早年从尼泊尔引种。该苹果树开花后,结出的果实从小就红彤彤、圆滚滚、钮子大小,吃起来就脆嫩香甜,十分惹人喜爱。虽然果实成熟时也不过鸡蛋大小,但却皮薄肉嫩、香甜清脆、几无果核,品种特有,弥足珍贵。

植物篇之三松树
松树,高大挺拔,岁寒不凋,冬夏长青,木质细密,适应性強,是西藏原始林区的主要树种之一。藏区松树有红松、白松、油松等多个品种。其中,红松、白松木质优良,为藏民用材首选。特别是红松,更是藏民打制高档家具、加工酥油桶等,无可取代的必用之品。
内调时,我从组织上批的0-3立方红、白松板材中,挑选部分木板,钉制了3个标准包装箱,回内地后,用其加工成的橱子和桌子等,使用至今,仍然不腐不蛀,完好如初。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