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本就有很多无奈,感情也不是是非对错。
别再去刻意讨好他人,因为讨来的,不一定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感情,不需要讨好。
只有学会先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只有取悦自己,才能将生活过的惬意舒心。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大家好,今天是4月20日,星期二

说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变化,自然想起吃肉的话题。猪肉这怪东西,没钱买,买不到时,馋;有钱了,吃腻了,烦。关于猪肉好不好吃,在饭桌上,酒席上,甚至茶余饭后时常被提起。
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有好多话要说。
小时候,记得大队副业股有个屠宰点。我们管区五个大队只有两个大村有,小村队没有。长大了到公社驻地上学,才知道有个县食品公司下属的食品站。食品站一天杀几头猪不知道,屠宰点每天也就杀一头,杀两头的时候很少。那时,农户喂猪用草糠和刷锅水,一年才长到百十斤,想多杀没有。
卖肉的时候,一个小窗户打开门儿,早就排好的长长的队伍轰呀乱了,人挤人,人摞人,弄脏衣裳,抓破脸的事儿时有发生。在食品站我亲眼看到一个泼辣大嫂爬到人群头顶上,手却伸不到窗口里,急得大呼小叫,骂骂咧咧,肉没买到,人却被摔下来,踩踏在脚下,衣裳破了,脸上流血,惨不忍睹。
人们管食品站杀猪的,叫大扒猪的。屠宰点杀猪的,叫小扒猪的。不管大扒猪的,还是小扒猪的,都是香饽饽,人人笑颜相迎,拼命巴结。年轻的格外好说媳妇,壮年汉子走打哪里都是座上宾。凭着这点特权,大姑娘小媳妇献媚眼,汉子、老头递烟卷,没少得了便宜。有一个小扒猪的割下一块肉要到丈人家喝酒,别人看不惯,趁他去茅厕的空儿,把肉割一道缝塞进一根猪鞭。他和老岳父坐在椅子上喝茶,岳母切肉炒菜,突然滚了刀切不动,就问:“他姐夫,这是个嘛?”他脸一红,掩饰着说:“一根筋,一根筋。”岳母要扔给花猫,老岳父赶紧阻止道:“别扔,煮烂了,好吃!”
那时,日子艰难,缺花的,少吃的,别说没钱,就是有钱还得用肉票。为什么都争抢,猪肉不好买呗。其实,不光是解馋,也是为了买点肥肉炼油吃。你听窗口那个喊吧:“给点肥的,给点肥的,不要瘦的,不要瘦的!”死争乱抢,好不容易买回一点,炼大油(俗称)节省着熬菜。过节时,油渣子拌在韭菜馅里包顿水饺吃,那个香啊,打个嗝都美滋滋的。瘦肉留着待客,自己不敢炒菜,怕炒不好糟践了,多是请厨师掌勺。我有个歪脖子舅(不是亲舅)芹菜炒臊子(瘦肉)最拿手,肉丝儿切得细,芹菜切的整齐,火候拿捏得好,闻着喷喷香,吃着脆脆的美。凭着这手艺,后来被聘到公社一个工厂伙房当了大师傅。
常年吃不到肉,人自然就馋。年里节里炒个肉菜,孩子争抢,大人不怪。出门走亲戚老早嘱咐孩子要懂礼貌,不能乱翻盘子。嘱咐个一遍又一遍,菜一上桌,孩子就把那些礼节忘了,满盘子翻捡,不停筷地吃。大人脚踢胳膊肘子捣,孩子仍是不管不顾地挑肉吃,弄得大人脸红脖子粗。
孩子馋,大人也馋。一旦有个红白公事,酒席桌上总少不了一个大件碗——肥肉膘子,黄黄的肉皮,白白的肥肉,蘸着醋特别好吃。别说鸡鱼丸子剩不下,就是这肥嘟嘟的肉也风卷残云,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个人脸皮厚,不喝酒,吃喝不顾人。别人喝酒,他先夹菜,把鸡肉,大鱼夹到碟子里放着,再跟喝酒的人一块夹菜。一盘子鸡肉不到两轮就光了,这时他才吃碟子里的“占有品”。肥肉膘子端上来了,他又抢着夹,别人提醒说,这道菜得等主家敬完酒才能动筷子。一会儿,他就忘了,伸出筷子又要夹。一个人脾气火爆,一生气端起碗倒进了他衣兜里。他脸一红,怕糟蹋了肉汤颠颠地跑回家了。
我在县电影管理站学习放电影时,到县委招待所吃饭。宽敞的餐厅里有一道长长的屏风隔着,西边是参加会议的干部的酒席,东边就是零餐的桌子。县委大院的领导和我们放电影的学员买大锅菜吃。说是大锅菜,其实就是酒席桌上吃剩下的汤汤水水在锅里热了热。一毛钱一碗,特便宜。偶尔有片肥肉或骨头,高兴地不得了。即使没有一点肉丝也不埋怨,那菜汤太好了,粘粘的,油乎乎的,就着下饭真香。就这么便宜,一个老大哥也舍不得花过多的钱,总是跟掌勺师傅说:“给我来半份,多了吃不了。”我学习两个月长了三十斤,是变胖变水灵了。就这样,还闹了个笑话。电影管理站对门是县武装部,晚上在礼堂放电影,一个兵哥哥问我有媳妇了吗?我故意逗他说,孩子都两岁啦,没想到他居然真的信了。我暗暗想,假如两个月前,他还不得问我孙子多大了。
公社食堂也炖大锅菜,每到卖菜的时候,炊事员就难为得慌。一盆白菜或土豆里,就那么几块炝锅用的肥肉片子,给谁谁高兴,谁得不到,就挖苦说勺子有眼,巴结带乌纱帽的,小看光头的,弄得哭笑不得。
年终,县里开三级干部会,住在武装部大院里。我们在会上服务,晚上放电影。早晨咸豆腐就馒头,中午、晚上一人一碗肥肉膘子,肥肉一片不剩,汤子喝得干干净净。那些成年累月吃苦受累的干部都夸好,说有茶里子(油水)了,可以沏壶茶喝了。
肉不好买,就得托人转面子。谁家与扒猪的粘连点亲戚,能说上话儿,就成了大忙人,今儿给这家买一点,明儿给那家买一点,那些人人喜爱的肥肉差不多都叫他们买走了。我父亲会盘算,过日子节俭,买不到肥肉,就买煮下水肉的汤油。我放电影后,父亲就让我买肥肉。我工作忙,没空去排队,就托供销社饭店经理李群大姐帮忙。饭店、食堂用肉多,不用挤挤歪歪排队挨号。她买回肉来分给我一点,几乎全是父亲想要的肥肉,喜欢的不得了。
前段疫情肆虐,猪肉格外贵,手机里出了一个搞笑的段子:一个小女孩说:“妈,买点肉吃啊。”妈妈说:“肉,贵啊!”小女孩说:“那就买点排骨呗。”妈妈说:“排骨更贵啊!”小女孩撒娇了:“买点嘛,不吃肉不长个啊!”看过视频的人笑成一团。笑过之后说,肉,有什么好吃的,吃多了发胖,不知道大家都在减肥吗?有人接着话茬说,是啊,三十多块钱一斤,这么贵,谁吃得起啊!
听了这些话,我倒是算了一笔账。当年,干部、工人一个月三十多块钱,四十以上算是高的,二十多年没涨过一次工资。社员下大力干一天,整劳力混十分工,工值高的大队五六毛,低的一两毛。小庄子有个离休干部王介三,干过县教育局长,一月九十块钱。许家庄因公大面积烧伤、浑身疤痕的张乃秋,连妻子的护理费在内,每月也不过百元,令人羡慕眼馋。一斤肉七毛三,一般干部、工人一天的工资,买不到一斤半肉。现在呐,上班的月平均工资六千元左右,农民干买卖的,种瓜种菜栽果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就是按最高峰的价格每斤三十元,一天的收入可以买到七十斤猪肉。如果按平时每斤十二三元的正常价格,能买一百五十多斤呢。即使比较困难的群体,十天半月也能吃上一顿肉啦。而且,想吃瘦肉就买瘦肉,想吃精肉就吃精肉,原先人们争抢不到的肥肉反倒人人嫌弃了。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审美观念变了。过去吃不饱,盼着吃肉,个个瘦骨嶙峋,想胖也胖不起来。现在减肥、瘦身,成了热词儿。追求杨柳细腰、身轻如燕,成了新时尚。
不回顾过去不知道,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这些年有专门的猪饲料了,猪的育肥期缩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猪肉嫩,冷冻的猪肉不如刚杀的猪肉新鲜。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否认,现在猪肉吃得多了,吃腻歪了,麻痹了我们的味蕾!
人要知足,知恩图报,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
看问题要从大处着眼,一切向前看,
我们的生活会锦上添花,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