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泥塑传承人王红飞工作照
传统工艺+原始窑口+柴烧…不惜一切代价,还原高古陶
六零后的王红飞出生在老榆林城一个名叫沙沟巷的深巷内,这条巷子自古属于“老榆林,小北京”的范畴。当时的老榆林城,三百六十行,样样俱全,包罗万象。1980年,14岁的王红飞决定不再念书,开始拜师学艺。回首再看当初的年少轻狂,王红飞总结说:“当时学手艺,都学了个半拉子,但技不压身。尤其是学木匠,对我现在塑佛造像帮助很大。”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多,1996年,他开始对高古陶收藏产生兴趣。然而收藏高古陶,对高古陶的知识要求特别高,他不得不翻阅大量的文史资料,对照手中及市场的高古陶,研究高古陶的土质、泥质、塑造技法、烧造技法等。当大量的资料翻阅完毕后,王红飞已经无师自通。充分掌握了高古陶传统烧造技法的王红飞,开始对高古陶的雕塑、烧造充满了期待,感觉不练练手就好像手痒痒。

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终于王红飞用河泥、采取堆塑、泥条盘筑的传统工艺,使用原始窑口、木柴火,成功仿照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器型,烧造了一批红陶,有鹰樽、三足鬲、罐、鼎、牛樽等。后来,他不断总结经验,又渐渐开始涉猎古法佛造像雕塑领域。

各时期的泥塑作品
遍访全球名寺古刹 只为钻研古法佛造像
为了创作出更多造型、更精美的佛造像,王红飞翻遍历朝历代佛造像的图录,遍访各地名寺古刹,瞻仰了大量藏传、汉传、尼泊尔佛教的佛造像。借鉴众多寺庙、石窟的佛造像特点,凭着瞻仰后的记忆,回家后,他开始了日以夜继的创作。说起自己的创作经历,王红飞感叹:“我是一边看、一边记、一边塑、一边烧,全部纯古法手工。”

每次艺术创作,王红飞都要翻阅研究大量历史文物资料。
如今,王红飞的纯手工古法泥塑作品,烧造技术已臻娴熟,其在佛造像雕塑领域内的技艺也独树一帜。二十多年来,他成功创作出各种泥塑制品一千多件。其中100多尊佛造像,神态各异,造型典雅庄重、面部慈祥,堪称当代佛造像艺术之精品。
非遗泥塑传承人王红飞作品展示《自在佛》
古法手作、独特工艺,王红飞的作品越来越引得各地钟情佛造像的人士慕名前来拜访,希望能得以收藏。对此,他都一一谢绝,只是允许参观欣赏,一件都舍不得出让。
重新定义榆林泥塑的陕北风格
榆林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其发展形成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多以粘性强、细腻好的泥土为原料,经过多次捶打、摔、揉等十几道工序,最终捏制成形,素彩并存。
非遗泥塑传承人王红飞作品展示《泥塑狮子》
作为一位老榆林人,王红飞对故乡陕北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近些年,他开始塑造一批象征平安的泥塑狮子,灵感来源便是陕北传统石狮子的艺术造型。石狮子是陕北的灵魂所在,民间多用于镇宅降魔,保佑全家幸福。在保留传统内涵的基础上,王红飞用高超的工艺创造了一批活灵活现的现代软萌狮子形象,这些新作品与传统石狮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新鲜元素的融入使得作品一跃而成为榆林石狮的绝唱。

这些年,王红飞把越来越多的精力用于展现陕北民俗上。他的代表作之一《陕北老汉》,人物面带微笑,淳朴善良,充分展现了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王红飞看来,陕北人的习俗是陕北文化系统结构中最重要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陕北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而通过重塑榆林泥塑来解读陕北习俗的特点,是认识陕北文化特征的一把钥匙。通过古法手作,王红飞尝试着触摸滋养自己的这片黄土地的雄浑生命力和原始脉搏。

非遗泥塑传承人王红飞作品展示《精神之源》


部分作品:




























愿今后越来越多像王红飞以及上期我们推荐的手作匠人一样,入驻到“国家工艺美术数字博物馆”中来,为工艺美术助力;如果您是一名忠实“看客”,您也可以移步这里,欣赏更多匠人作品,感受工艺美术之美。
来源:国家工美平台
作者:一灯居士(丁宏东综合整理)
2021年4月20日
作者简介:丁宏东,笔名,叮咚,号,一灯居士,策划、导演、资深传媒人。多年来从事新闻与文化传媒工作,助力旅游、宗教、公益事业。曾多次组织策划、导演大型公益爱心活动、大型演唱会、少儿春晚、比赛及各类企事业年会、庆典等活动。2004年—2014年期间先后供职于陕西《阳光报》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部分文章曾获陕西新闻二等奖,发表文章上百万字,后从事文化传媒工作,曾任陕西名人协会榆林委员会秘书长。现为榆林自驾游协会秘书长、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理事、《生态榆林》杂志编委、榆林市叮咚文化传媒中心总经理。近年来多次策划并组织了近百场大型文艺晚会及大型比赛活动,目前仍在为繁荣发展榆林文化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