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国臣1950年12月生,现任双辽市民俗协会副会长。本人爱好读书写作,笔耕不缀。从1971年开始在《红色社员报》《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台》《吉林医药》《工农兵通讯员》《四平日报》《四平广播电台》《双辽报》《双辽广播站》等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文章。为弘扬民间故事,在《辽河之水》微刊连续刊登系列民间故事作品!
半个世纪的春晖
文/房国臣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两本像新华字典那么大的书,在泛黄的书堆里格外显眼。其特点是朔料皮包装。蓝色的一本是(新闻写作),绿色的一本是(通讯员手册)。这是40多年前《吉林日报》社赠送每个通讯员的纪念品,也是我的学习结晶,到现在整整半个世纪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初中没毕业从双辽三中回乡当了农民。读书看报是我的一生所爱,当时生产队订了一份《红色社员报》,每次报纸一到,我都从头到尾看个遍,爱不释手,而且还担当了生产队义务读报员。看到报纸里的新闻和故事,自己总琢磨写点啥东西也登在报纸上。那时生产队工分不值钱,年头到年根家家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巴。为了平时攒点零花钱,各户就地取材,把烧火的秫秸编成席子,背到附近供销社去卖,换回一些“针头线脑”,填补家里日常生活眼眉之急。农民们在当时的政策允许下,不耽误农业生产,利用冬闲时间,家家户户都编席子,搞点家庭副业增加个人收入。我看到这些事,灵机一动,摸起笔来,写了一篇《抓政策,抓思想》,的报导,寄到红色社员报,不几天就见报了。当我捧起这报纸,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从71年见报开始,我的读书写作热情更加来了劲头,发现农村大事,小事,新鲜事,默默记在心里,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晚上宁可不睡觉也要把它整里出来。夏天蚊子多,我就把灯泡拉到外边屋檐下,关上窗户趴在窗台上写,冬天怕影响家人睡觉,我就用报纸把电灯遮住,手冻硬了,用嘴哈哈气继续写。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报社聘请我为(红色社员报),(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台)业余通讯员。报社有几位编辑到过我的家乡采访和我见了面。73年双辽县武装部办民兵报导员学习班,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把电话打公社通知我参加学习培训。第二年,县里宣传部和广播站也召开报导员学习班,又约我前来参加学习。从此以后,县里报导组人员紧缺时,抽调我下乡采访。76年我去向阳公社新甸卫生所,采访合作医疗的稿子,通过几天学习采访,完成了一篇(赤脚医生就是好),被(吉林日报)采用后,(吉林医药杂志)社也转载了这篇文章。81年柳条公社,两台公用自行车,公社党委书记带头徒步下乡,解决了公用自行车紧张情况。根据公社党的干部发扬优良传统作风,我写了一篇(让车)稿子,在(红色社员报)刊登了。后来报社在双辽召开一次评稿会,我的(让车)这篇文章评上二等奖。
半个世纪以来,我坚持读书看报,写作水平逐步提高,从写消息到写故事,通讯,……,我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省、地、县学习班上。一时成了县里,乡里的名人,公社,大队也经常找我写材料。做为一名农村长大孩子,多年受到党的关怀和教育,从写作一个门外汉,步入新闻行列。能够在多家报纸,电台广播和各种刊物杂志发表作品。看到我的收获和这陈旧的两本小册子,追今抚昔:吟诗作赋韶华年,五更灯火读窗前,报纸广播常见稿,采访足迹遍乡田……
献给世界26个读书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