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鸟声喚醒的节气
唐元龙/文
“布谷”,“布谷”!每当听到这婉转的叫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20多年前居住在美丽而悠静的南岸涂山脚下的情景。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抒情散文,题目叫《涂山,我的第二故乡》,曾被《南岸报》刊发。其中有一段就是写的布谷声:“……涂山春天的黎明更充满了诗意。清早,我总是被一阵阵‘布_谷,布_谷’的叫声惊醒。每当此时,我会凭窗静听这或远或近的美妙晨曲。这声音,犹如一阵阵温柔的春风,轻轻地抖落一絲絲寒意;这声音,恰似一首首春天的颂歌,在桃红李白的浪漫中,散发出初恋的情怀;这声音,又好象一粒粒金色的石子,在我平静的心中,荡起了迷人的涟漪,常常使我惊叹不矣:她,多么象一首首精短的微型诗啊!”
布谷鸟又叫子鹃、杜宇、子规、木鹃……每年仲春前后飞到重庆地区,所以在这个季节可以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过去常听一些老农民教训青年人,“还不去插秧,布谷鸟都在催了。”其实,这杜鹃鸟的叫声是“咕_咕,咕_咕!”是在呼唤异性,也就是发出求偶的信号,所以特别温柔。但听起来就象是“布_谷,布_谷”一样,这时又正逢插秧季节,故而被人唤作布谷鸟,而它的真名却被人忘却了。
正因为鸟声富有乐感,所以又被人唱成了歌。一个叫安子的写了一首歌词(并谱了曲):
布谷鸟,在声声叫
唱着动人的歌谣
歌声劝醒那悲伤的人
把一切忘掉
歌声鼓励那负重的人
要丢掉烦恼
我是勇敢的小乌
我有幸福的微笑
……

这春天里的最后一个节气就是在布谷鸟的呼唤声和纷纷细雨的欢迎声中到来的,故名谷雨。
谷雨是全年的第六个节气,是在每年公历4月19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开始。今年谷雨节气的交接时刻为4月20日04:33:14 。
由于10多天前才过了清明节,那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节,所以,紧接其后的谷雨节气就少为人知了。甚至有人会按这两个字的字面来解释:“谷雨,谷雨,不就是下谷子雨吗?”所以笔者特地不厌其烦地来说一说谷雨节气的气候特征及其由来。
先说说气候。谷雨节气的气候有两大特点。其一,降水量增多。这个降雨并不是单指交节的那天,而是指谷雨前后降雨的概率增大。有个学生曾问,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吗??怎么又是谷雨呢?其时,清明时节的雨,也是谷雨的预演,因为这个时期农村太需要雨了 。岂不闻“雨生百谷”。谚语“谷雨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就十分精辟地道破了春雨的重要性了。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农业的播种季节,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清明高梁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谷雨前后种地瓜(即红苕),最好不要过立夏”……这就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人忙,鸟也忙,杜鹃鸟也不断高唱:“布谷,布谷!”时时提醒人们不要误了农时;雨也一样,三晴两雨。即不是冬天的冷雨,让人缩手缩脚;也不是夏天的暴雨,让人望而生畏。这时的雨,总是那么温柔、圆润、及时,正应了古诗人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谷雨前后,人们会明显感到气温已经加快了提升,在李花、梨花、桃花等先期花卉开过之后,春季的压台花――牡丹也登台亮相了。说到这里,我也要多说几句了。三天前,龙职中组织退离休教职工到铁山坪春游,听说那里有牡丹花,我特地报了名。可看到的数量倒是有几百盆,但质量却大不如人意,因为那都是已经开败的残花。这让我半天不得其解――民谚中明明讲“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嘛,现在还不到谷雨,怎么就提前谢了呢?回家一查资料,才发觉是我太墨守陳规了。原来这24节气,是古人几千年前以黄河流域,又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气象制订的。而重庆地区比黄河流域要温暖许多,自然牡丹的花期也要略早一些。所以24节气也是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略作调整的。况且每一个节气,也是指的那一段时间,而不是指某天,这才是科学地遵守农时。不过,笔者也要提醒一句,如果据此不尊农时,误了莊稼,那也是无法弥补的,正如农谚所说:“三月种瓜结蛋蛋,四月种瓜扯蔓蔓。”其结果便是一无所获了。
随着天气的转暖,人们得出一个直观的印象:谷雨意味着寒潮天气的结束,也代表着一批水果的成熟。水晶如玉的缨桃、伸手可摘的桑葚和富含维C的草莓都让人垂涎欲滴。不过,我今天要说的是椿芽。俗话说“三月八,吃椿芽”,这农历的三月八号正好对应今年的公历四月十九日,是谷雨的前一天。其实,从清明我们就开始吃椿芽了(这就是我前面讲过的,重庆属南方气候,花果成熟均早于中原的缘故)。据资料介经椿芽又称香椿,含有丰富的钙质和蛋白质、脂肪、糖分和维生素c,尤其含钙量大。我想,这大概是众口相传的椿芽煎鹅蛋,吃了防老人跌倒的出处吧。

喝谷雨茶,也是自古以来的习俗。据茶客们介绍,谷雨当天和谷雨前采摘的茶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明前茶、谷雨茶是中国人招待贵客的名饮,其珍贵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谷雨节气,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节气的命名。我查阅了许多书籍和史料,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说道,谷雨的来历与中国文字有关。归纳起来,大致意思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为了记事方便,发明了文字,使社会大大地向前进步了。此事不但受到了黄帝的肯定,也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奖励大金人一个,仓颉不受。于是玉帝问仓颉要什么,仓颉回答:“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这话让玉帝感动不已,亲自下令,下了一场粟雨,解除了当年老百姓的饥荒。因下粟雨的 当天,正是谷雨节,故将这个节气叫作粟雨,后来随着水稻的出现,才叫成了谷雨,一直流传至今。

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故事,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话。仓颉此人,肯定存在,连《吕氏春秋》都有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直至如今,在其出生地和造字地,均有其神庙祭祀。但令我不解的是,汉字精妙绝伦,数量庞大,不可能是他一个人造出来的。让我们翻开中国文字的进化史。考古专家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陶器上发现了先人刻划的符号。后来又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再后来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了15万片甲骨文,总数达3500字左右。可见在3600多年前的商朝文字,已比较完备。以此推测,在商朝以前,一定有个发展过程。综合文字专家的考证,我认为,我国的文字,即汉字,是一种独立起源的文字,它是多元的、长期磨合的产物。先民们最先是采用“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但这些办法既不准确也不能长久保留。于是有人从飞鸟的爪痕和野兽的蹄印上得到啟发,出现了最早的象形符号。有幸的是,历史造就了仓颉这样一个既聪明又有心的人。因他是黄帝手下主管牲畜的官员(有人说他是史官,其实那个时代不会也没有必要设立史官),为了管理的需要,便将各个部落的象形符号加以收集、比较、筛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象形符号,并在此基础上,又采用形声、会意、假借等方法,造出了另一些符号。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象形字。我认为,这样认识汉字的历史,比武断地说中国字是仓颉造的要客观得多,也真实得多。同时,这也絲毫没有眨低仓颉的功劳,反而使“仓颉造字”的基础更牢固了。
由此看来,“仓颉造字”与谷雨节气确实没有联系,那为什么古人要用“谷雨”来命名这个节气呢?经反复思考,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在宣布造字成功的那天,黄帝和万民都认为文字的运用堪比莊稼丰收,当天又适逢下雨,因此将此节气以“粟雨”命名;其二,那便是24节气的专家们深信“天降粟雨”的神话,这在远古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是有可能的。
不过,最科学的说法,我觉得还得还原到天气和莊稼上。这个时候正值插秧和大量农作物栽种之季,正是“春雨贵如油”的黄金时段,用“谷雨”取名,既是气候和农业的真实记录,又是人们渴望丰收的心理反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哩。
2021年4月16至18日
于重庆南岸聚丰花园


【作者简介】:唐元龙,笔名荒田,男,汉族,1941年生,中共党员,原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中常务副校长,现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重庆市诗词学会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