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义—京派小青绿山水文人画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脉络,是先有设色画后有水墨画。青绿山水最早出现在隋朝,代表作是展子虔的《游春图》,后又有仇英,蓝英为代表的作品,北宋王希梦的《千里江山图》等都是大青绿山水画。大青绿山水画一般多勾轮廓,少皴法,重彩。现在画家如张大千的泼色山水画,工笔重彩等都属于大青绿山水范畴。而小青绿山水画是在水墨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色。近现代的画家陈少梅,吴湖帆等都属这一类。画面非常的清新典雅。
文人画儿:文人画顾名思义就是文人画画儿。因为是文人所以更注重的是画的灵魂,画的思想,画者想要表达的想法,观念,认知和看法。由于不是职业画家,所以往往不注意勾线的线条质量,皴法的应用等。而是注重思想的表达。这样的画一般不刻板。不匠气。不受谋种画法,谋种技法,谋种流派的制约。可以说是文人们在随心所欲的玩弄笔墨。比较典型的是元初的赵梦頫。我们知道在赵梦頫之前画儿上一般都不在画上写字。而赵梦頫的书法非常好,因此他在画上大量的题字。形成了有字有画的形式。人们发现在画上写上好的书法不但可以补充画的内容?也是一种美。当字的内容不光是款识,而是诗词歌赋,散文,经典的寄语等加上好的书法就演变成了文人画。
京派—代表帝都京腔京韵的既高贵典雅,清爽怡人又荡气回肠,大气冲天的一种风韵。
青绿山水原本就是历代帝王的专用画种。展子虔的《游春图》表现的就是帝王游春时的场景。而北宋画家王希梦本身就是宫廷画家,他的老师就是宋徽宗皇帝,他的大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也是代表帝都的气韵。石青,石绿来自于佛家7宝的绿松石。自从佛教引入中国后受到各代帝王的尊崇。所以石青,石绿也成为佛教及帝王尊崇的颜色。我们看到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大多用绿松石或石青,石绿的的色彩。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等。
在清中期徽班进京后,京戏舞台上的山水背景,特别是皇宫里给帝王,皇后,嫔妃演戏的舞台背景基本上都是青绿山水。它有这高贵典雅,色彩清淡,代表京城帝都的气韵。就是在今天不光是京剧舞台上其他剧种的舞台上的背景图案依旧是青绿山水。但大多数都是大青绿山水画。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给《京派小青绿山水文人画》做一个定义了
《京派小青绿山水文人画》是带有帝王气韵京腔京味的,以淡墨勾,擦,点染,皴为基础敷照淡石青,石绿为主要颜色的带有中国的国学,人文,哲学包括书法,诗词歌赋,经典论据的画种。是一种既有传统笔墨,又有京城帝都气韵还有中国国学,哲学,禅意带有画者思想的山水画。
能画《京派小青绿山水文画》的画家具备什么样的才能和品质?
我们来梳理一下王鹤义老师的生活,学习,工作,创作阅历从而来更好的解读王鹤义的《京派小青绿山水文人画》
1,王鹤义有这非常厚的国学,文学,文字功底。他从中学时就读过《大学》《论语》《周易》《诗经》等书。通读过中医专业的全部课本。中学时就写过很多小说,散文。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分配到一家工厂上班。又从工厂上的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后又读第二学历英语专业。大学语文(学历是自学高考和北师大的章)
有过10几项专利都产业化了。1988年参加北京电台《愿您的生活更美好》征文比赛获三等奖。
我们来看一下王鹤义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1,梅,兰,竹,菊互为倒读的回文诗
安然自得颂瑞祥,寒风雪飘柔梅芳。
兰草妒我笑春俏,杆梅自傲苦来香。
咏梅回文倒读
香来苦傲自梅杆,俏春笑我妒草兰。
芳梅柔飘雪风寒,祥瑞颂得自然安。
2咏兰
雅室兰香自高洁,飘香长青常绿街。
崖兰孤傲志高远,夏冬秋春有气节。
咏兰(回文倒读)
节气有春秋冬夏,远高志傲孤兰崖。
街绿常青长香飘,洁高自香兰室雅。
3咏竹
幽峦叠嶂碧竹林,狂风暴雨不动心。
修竹有节志高远,由中直正始之音。
咏竹(回文倒读)
音之始正直中由,远高志节有竹修。
心动不雨暴风狂,林竹碧嶂叠峦幽。
4咏菊
秋寒风清树叶黄,落花凋零独芬芳。
幽兰残藕丰收忙,流夜月明菊盏香。
回文倒读
香盏菊明月夜流,忙收丰藕残兰幽。
芳芬独零凋花落,黄叶树清风寒秋。
行书原创散文诗《银杏树的诉说》
在红螺寺大雄宝殿两旁,一对千年的银杏树
静观天下事,笑迎客八方。
西边的雄树,高大刚强:
东边的雌树,秀美端庄。
雌树春天无花,秋天却把丰硕的果实奉上,
这对伉俪,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冰霜,
见证了人间冷暖,见证了世态炎凉;
见证了宇宙更迭,见证了历史沧桑。
每当一个朝代兴起,旧时代灭亡
那雌树会从根部长出一棵新的枝芽,
去迎接那新时代的曙光。
它站立永恒,没有悲伤,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欢畅;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沉默但不凄凉,高傲却不张扬。
他们夫妻恩爱,不用靠山,枝繁叶茂,
同心走过千年的时光。
不管狂风暴雨,不管宇宙沧桑;
不管乾坤变换,不管地老天荒。
他们吸收沃土的滋养,奉献爱的果实,爱的力量。
他们从不索取,享受大自然的雨露阳光。
历经风雨,生命顽强;
笑傲苍穹,不卑不亢。
如果有来生就做一棵树吧:
静观其变,淡看世事沧桑。
顺其自然,细品幸福时光。
散文《秋雨冥思》
《秋雨冥思》文/王鹤义
丙申之秋,九月既望。窗外的雨细密如织,若隐若现。象在诉说一个看不到结局的故事。观雨听声,一种秋雨冥思的冲动骤然而生。我披上衣服趴在窗边,灯光照映下的雨丝很美。秋风掠过,凉意顿起,真心感触到:秋风秋雨夜,最是相思时。听秋雨呢喃,如同对我细语未来:执手相伴,观天边云卷云舒;篱边品茗,享田园静悠随意。观秋雨飘柔,又如同对我深情的嘱托:淡看流年烟火,细品静好人生。是呀!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秋风吹着夏月走,秋雨迎来了冬雪,瑞雪纷纷又一年。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年轮的往复。这不正是:细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吗。
秋天的雨,就像秋天的脾气一样,柔韧,温和,沉着,冷静。让万物在不知不觉中黯然失色,褪尽铅华。不得不叫人感到:世人都叹知音难觅,其实难觅的不是知音,而是一颗平静淡然且自得于世事的心。心若安然,方寸间便是天高云闲。
从上述的王鹤义的诗歌,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王鹤义的深厚的文学文字功底。王鹤义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多部专业诗歌专辑《中国当代诗歌典籍》《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文创40年诗歌选粹》《暮雪诗刊》等的编委,也有多首诗词入编。是歌曲《观音赞》《观音莲》《禅心看风雨》《云锦之歌》《元上都之歌》《大爱无疆傲苍穹》等歌曲的词作者。
通过上述产述,王鹤义具备文学,文字,书法的一定功底,在这样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具备了文人素质,具备了画文人画的基本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