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严的故事之十九

“地 摊 王”
-----记原中共浙江省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近两年来,网络经济对实体店的影响很大,致使很多人开始重温“地摊生意”对个体经济的作用。“地摊”二字再次被人们反复提起。然而,提起“地摊经济”,又有谁知道中国“地摊经济”的创始人,原浙江义乌县委谢高华书记的故事呢?
提到谢高华的大名,少有人知,但他的功绩却永垂青史。今天我就给朋友们讲讲这位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改革创新,以超人的勇气和胆识为当地老百姓着想的“地摊王”书记谢高华同志当年在义乌大兴地摊经济的一些事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尚未正式启动,自由市场、摆地摊都是与当时的经济政策相悖的。地处浙中地区的义乌县,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贫穷落后。然而,谢高华书记的到来,落后贫困的义乌开始发生巨变。人们在这位书记的带领下,从摆地摊干起,一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谢高华的故事,要从1982年说起。当年51岁的他被调任义乌担任县委书记,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家人都不太愿意他去。说实在的,当时的义乌在浙江是出了名的穷地方,人多地少农田贫瘠不说,社会秩序也比较乱,争端不止,官司不断。但是谢高华义无反顾,坚定地说了一句“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去。”果然没多久,家人的担扰应验了。一天,谢高华正在办公室办公,一个大叫大嚷的妇女冲了进来,“我是在街上摆摊的,但是政策不允许,我没工作,没地种,不摆摊,我吃什么?”上来就是连珠炮般的质问。越说越激动的她把谢书记的桌子拍的啪啪的响。谢书记没有把这位妇女赶走,而是温和地请她坐下。情绪稳定之后,这位妇女有点不好意思,向书记诉苦,“哎呀,实在是太难了,做个小生意,天天被抓。一次罚一块钱,两三天白干了。”其实,当时全国任何地方做这样的小生意都是违禁的。低头沉思的谢书记考虑了一会,居然来了一句“你尽管去摆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会罚你了。”送走这位妇女,不久,谢高华便组织了专门会议。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要尊重老百姓的需求,开放义乌市场,让大家都来摆地摊吧。”这样大胆的决定,在当时全国还没有先例。会议室里每个人都是眉头紧皱,内心忐忑,充满担扰。最终还是谢书记直接拍板,“出了问题我负责,大不了我这个乌纱帽不要了。”几天之后,义乌就放出了规定,允许大家摆地摊。这个消息一经公布,犹如春雷一声平地起,附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农民,都赶来摆摊。就这样,一个以地摊为主的小商品市场慢慢形成了。前来视察的谢高华站在市场外面,看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过多久,义乌就出台了“四个允许”的政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经营。这“四个允许”在当时绝对是最为大胆而又先进的管理模式。紧接着,他又主持制定了“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带领全县干部勇于创新、积极作为、精心培育,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对此,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谢高华同志“改革先锋”的光荣称号,被誉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为义乌人带来巨大福祉的谢高华,只在当地呆了短短两年时间。如今,义乌作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名扬天下,而谢高华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但是,义乌人从没忘记这位“先驱者”。从1995年第一届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开始,每年义乌都会隆重地邀请谢老到场。2007年的“义博会”场面更是惊人,当谢老走进会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的眼眶湿润了,上百辆奔驰一字排开,车身上都印着 “饮水思源” 几个大字,旁边贴出的横幅写着一句话“谢天!谢地!谢高华!”无数义乌人都对谢老感恩戴德,无论与他是否相识,义乌人都发自内心地感激这位领路人。但让人无不感慨的是,谢老在义乌没有一处房产,没有一间商铺,更没有一份中国小商品城的原始股。2019年的10月23日,谢老因病在他的老家浙江衢州逝世,享年88岁。
据说,在他家的墙上,始终挂着“信仰”两个大字。面对来访他的人,他总是说“为老百姓服务”就是他最大的信仰。这就是一位践行共产党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好书记的初心与使命担当。
让我们永远缅怀这位“改革先驱者”“地摊王”书记----谢高华!
2021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学社编辑部
本期编辑:追梦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