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文/方 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38年前,云南来信寻找柳树湾,云南来信引出柳树湾谜团......
1983年秋,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收到云南弥勒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的来信,请帮助查找该地区“汉族先祖从南京迁滇的情况及遗迹,以满足当地汉族同胞追念远祖家乡的真切之情”。当时要查起来难度很大,因为信中只简单地提到当地汉民祖先是“明初从南京高石坎柳树湾迁去的”,此外没有更多的信息。不要说找到“遗迹”,就连信中询问的“柳树湾”、“高石坎”地名,现在的地图上已不可见,只是在城东郊、过去明故宫的东南面有一处叫“石门坎”,与“高石坎”之名比较接近。
石门坎是否就是高石坎?高石坎与柳树湾两地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后来他们又寄来一份通讯及家谱资料。据云南《玉溪方志通讯》上一文中说:“通海县《王氏家谱》‘始祖名孜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明洪武初年,随沐英军来滇。’”这份家谱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就是说高石坎与柳树湾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关的两地,而是大地段中的小地段,两地应是成一片的,如果说石门坎就是高石坎的话,那么柳树湾应是石门坎的一个地段,反过来,我们找到了柳树湾,也就可以了解到高石坎的大致位置。
柳树湾在今蓝旗街,曾杨柳依依笔者一方面翻阅史料,一方面到实地踏看访问。据史料记载:“柳树湾在大中桥外。”这为我们提供了大的方位,但具体在“桥外”何处一时尚难确定。经多次努力,我们在石门坎一带走访时,至明故宫遗址前发现一块明万历四十年的大石碑,一段碑文帮我们解决了难题:碑文上记载了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相关地名。这一段碑文还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柳树湾的地名明代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这一弧形区域内;二是靠近某条沟的沟沿上,沟疏浚后“免淹湿之患”,此沟的下游为“百川桥”、“大中桥”。
于是,我们结合碑文查阅水道资料,终于在《明宫城图第十》上,发现故宫的南部有条沟,此沟与由北向南而来的沟汇合后折向西,通过下游的柏(百)川桥、大中桥入河。故宫南部的沟,在另一幅图上有“金水河”三字。“太医院”标在金水河的南岸东段。那么柳树湾在沟的哪一段呢?又据《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第十一》载,大中桥东南方向标有“柳树湾”三字,再根据碑文和《明宫城图》标出的六部除刑部在太平门外,有五部和东城兵马司,以及太医院都集中在明故宫的东南角,而柳树湾的位置是在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就是说也在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蓝旗街南端及标营一带。
当年这附近一带北有燕雀湖,有南北走向的青溪,其南端又有秦淮河,是几条水渠的交汇处,渠旁广植柳树,河流湾环,故有“柳树湾”之称。其地景色绝佳,白鹭翻飞,杨柳依依,饶有野趣。元朝著名词人萨都刺即曾赋诗曰:“青溪鸥鹭白荡荡,白下杨柳青依依。”
沐英带柳树湾居民迁徙云南
关于明初柳树湾居民迁徙以及移民云南之事,起因与沐英出征有关。经查阅正史、野史及地方志得知,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人到云南受降,后元使臣胁迫当地政权害死了使臣。朱元璋一怒之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步骑三十万往征”。其中就有原驻柳树湾的羽林左卫,以及原驻正阳门外大教场的金吾前卫的部队。
第二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太祖念沐英功垂第一,遂命沐氏世守云南。为了促进这一地区的开发,巩固边疆,洪武十五年前后,沐英在南京征召了一大批工匠去云南,开垦荒田,兴修水利。
由于柳树湾正是要兴建皇城的地域,住此的居民迁移是必然的,当时正要招募居民去云南,柳树湾竹子巷的居民迁去也在情理之中。他们虽远去云南(后有一部分散布贵州),但他们永世记住柳树湾是他们的“根”。
清朝八旗军曾在柳树湾驻防
清顺治二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率清军攻占南京。此时的明皇城因战争及自然灾害已大部分被毁,但此地偏东一隅,便于防守,清军仍选定以南京明皇城为八旗兵屯驻之所。顺治六年,更加以改筑,将汉民与旗民分隔,使驻防城成为自成一体的城中之城。其地森严壁垒,一直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攻进驻防城,杀得旗军人仰马翻,昔日营防衙署顿时灰飞烟灭。后来,清军复入南京,重建驻防城,但其规模已大为缩小。无奈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爆发,驻防城再次遭毁。由于原来为八旗军驻地,尤以正蓝旗与镶蓝旗军为主,所以至今留有“蓝旗街”的地名。
六百多年的岁月沧桑。昔日皇宫的辉煌、驻防城的威严虽已不在,但蓝旗街的地名给这段历史留下一缕可贵的脉络。
中国人一向是守礼义、重亲情的,因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乡的山水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
我家世居云南省弥勒县,很小的时候,就听我的爷爷说,我们家是从南京来的,祖籍就在南京柳树湾高石坎。
“那为什么要从南京来,怎么不回南京去?”我这样不停地问着爷爷。
“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我也是听我的爷爷说的。”爷爷这样的回答并不能令我满意。
后来,我又听到许许多多的父辈们和亲戚们不停地提起“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这个地名,这让我确信,我的祖辈一定是从南京那个叫“柳树湾.高石坎”的地方来的。
据金陵旅游网(http://www.nanjing.gov.cn)讯:1983年秋天,云南省弥勒县给南京有关部门写来一封信,说他们那里有许多汉族同胞称先祖是从南京柳树湾迁去的,恳切要求帮助查找“柳树湾”。南京的有关专家反复查阅了解放前后各种图籍史料,并无“高石坎”的地名,只是现在城东南有一处叫“石门坎”。石门坎是否即高石坎呢?如果是的话,柳树湾应在其附近地段内。专家们一方面继续查阅史料,一方面到石门坎至明故宫一带实地访问踏勘。后在明故宫的遗址上看到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这块碑的一段碑文帮专家解决了难题。碑文曰:
“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口(以)东,从口口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
从这段碑文说明:柳树湾的地名在明代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明宫城附近。于是,专家们又查对了《明宫城图第十》,上面标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将碑文与宫城图一对照,说明柳树湾的位置原在东城兵马司与太医院之间,正与现在的石门坎相去不远(筑城后由城墙隔开)。至此明白,“高石坎”应为今“石门坎",柳树湾即在今天的城东南角。
金陵旅游网还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南京史学界的人说: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对照,柳树湾应该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的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云南祖辈们流传下来的“高石坎”实际上是一种口传之误,现在该处称作“石门坎”。
在关于云南现今居住着的汉族从何移居而来,有很多文章都这样提到: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命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大将从南京率大军30万出征云南。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很赏识沐英,又念其功劳无比,便派沐英留在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疆域,促进云南的发展,洪武十五年前后,沐英亲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广招工匠,随着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在沐英所带的明朝军队及带来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带着家属随往,有些官兵则与云南的当地人通婚,从此开荒垦地,生儿育女,世居云南。
其次,又因柳树湾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就这样,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
其实,何止是弥勒人,走遍云南3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根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对于云南的汉族人是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传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祖籍关系讲,现今居住在云南省内的汉族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古代吴越地区,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因为从云南汉族人与南京人风俗习惯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弥勒县的汉族灶台灼力样和装饰花纹,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区农民的锅灶相似。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
如今,柳树湾高石坎(即今石门坎)已经是处于南京城繁华的闹市区了,听说,每一年都有不少云南人去南京寻根呢。而很多云南人从小就对“南京”这两个字很耳熟,见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种亲切感。
我想,作为今天的云南人,虽然可以寻根,但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依念南京。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是谁把我们的先祖带到这里,我们都应该看到: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云南正在与发达的南京及中国东部地区一样,随着中国的改革前进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对于先祖居住过的柳树湾高石坎(石门坎),我们可以为它今天的发展摇喊助威,并亲切地说一声——南京,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