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不忘初心,是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奉献的一代,回忆知青岁月,诠释那段岁月的美丽,当年的磨练,也是今天的财富。
多少年来,不曾敢忘。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段燃烧着青春,回首往事,总让经历的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知青却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为历史留下可供评说、他们凭着岁月磨练和昔日往事的写照,记载着丰富传奇的独有经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一代人却渐渐的淡出了时代的舞台,只有滚滚向前的车轮留下道道辙痕,牵着的思念,连着的思绪,刻进心田。
【作者序言】最近,哈尔滨市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我所住小区H座4月20日发现一名确诊病例。在严峻形势下,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只好居家避疫,静待生活重新恢正常。宅家日久,心情烦躁,突发灵感,何不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把下乡插队的陈年旧梦,回忆记录下来,与当年的知青伙伴们共同分享,以纪念远去的芳华,重温青春岁月,凝聚战友情谊,抚慰渐渐变老的心灵。我于1974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五七指示,下乡插队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农村,到1976年2月参军入伍结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春耕、夏锄、秋收、冬贮等农业生产全程劳动,一年四季,不论寒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艰苦的生活中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在与农民(当时称谓是贫下中农)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纯朴善良,坚忍不拔的性格,也亲眼见证了昔日东北农村的贫穷落后。下乡插队生涯是我们这批中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放飞青春梦想的出发点,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段特殊的生活阅历,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
本文拟按时间顺序,以曾经的平凡琐事为主线,讲述青春过往。同时,借此机会向与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青年点战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对你们的支持鼓励认同表示衷心感谢!
2020年4月25日于哈尔滨
第二集 《人拉马车》
文/李荣久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鸡鸣三遍时起床了,窗外还黑呼呼的,听到外间屋传来烧火做饭的声音,从门缝窜进来的柴草烟味有些呛人。早饭是苞米大碴子粥,白菜炖土豆块。队里派到青年点做饭的师傅名叫李志民,二十七八岁,是生产队的团支部书记。工厂派来的带队干部一男一女,男的叫马彪不到四十岁,女的叫贾淑晓年近三十,刚结婚不久。上午在男生宿舍召开全体会议,带队干部指定王树臣和徐淑霞任点长,提出了几个要求和注意事项。青年点八位男生五位女生共十三人,平均年龄十八点五岁,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只有十六岁。没过两天大家就混熟了,家长都是一个单位的,可以说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友情,共同命运把我们结成了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我们所在的村庄是老黄家屯,七十多户人家,分为新春三队和四队,一条大道相隔。青年点门前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沟,是巴彦和呼兰县的边界。距西边石人城火车站十八华里,距东边榆树公社所在地施政屯十二华里,往北四十华里是兴隆镇。
几天后,我们正式开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个季节的农村冰天雪地,往年正是社员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家猫冬的时候。但这个冬天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正如大队马书记动员会上所说,要变冬闲为冬忙,亩施万斤肥,力争实现亩产千斤粮的目标。其实当地农作物以种玉米为主,好年成也就亩产五百多斤,要多打粮食首先要在肥料上作文章。
化肥是国家统购统销农资,很难买到,所以号召社员广积农家肥。生产队派人把各家各户的厕所掏个遍,因为经常有人在房山头大小便,那里的土都被铲走了。这还远远不够,队里组织青壮劳力到屯子前面河沟刨淤泥当肥料。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要和社员一起出工,身体强壮的用大铁镐刨沟底泥,其他人用粗麻绳和扁担往岸上抬冻土块,青年点女生和女社员用土篮运送小一点的。冬天昼短夜长,除中午回青年点吃饭一个小时,每天都要干到太阳落山才能收工。
记得有一天,领着干活的生产队副队长李忠友指着最大的冻土块问我,你敢不敢和我抬这块大的,我一看这个冻土块足有四五百斤,那时我十八岁,体重只有一百一十斤,比较瘦小,虽然没把握抬得动,但也要争口气,不能让社员看我们知青笑话,想到这我就大声说,抬呗有啥不敢的,谁怕谁呀?社员和知青们呼啦一下围过来看热闹。我们俩用一根扁担一头一个,使劲抬着土块往岸上走,扁担压在肩膀上钻心的疼,脚步也趔趔趄趄的,我强忍着疼痛在人们哄笑声中往前走,突然拳头粗的麻绳喀嚓一声压断了。
从那以后,李副队长对我一直很客气,社员们也都说这些青年真能吃苦。生产队饲养了十几匹马,有四五挂胶轮大车,每三四匹马拉一辆大车,一匹大辕马架辕,其它马拉帮套,车老板子都很神气,也受农村人尊敬羡慕。为了往地里抢运肥料,生产队决定,歇人歇马不歇车,夜间马车往地里送粪肥,白天马休息,人代替马拉车。我们青年点被安排单独拉一辆车,每天早早的去生产队大院接车,裝上满满的河沟泥送往一千多米远的田地里,王树臣,李国良,刘伯亭等大哥们轮流驾辕,我和贾占东,关建华,赵守林等人拉小套,几个女生在后边推车,一天下来要往返十几趟。通往农田的土路坑洼不平,有一段很长的坡路,拉车上坡非常费劲。无论刮风下雪,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冬天野外很冷,但身上的汗几乎没干过,晚上收工回来累的浑身酸痛,但大家情绪都很乐观,有人开玩笑说得拽着猫尾巴上炕了。毛衣脱下来晾在火炕上立刻升起一股蒸气,烘干了第二天再穿上。
在起早贪黑的辛苦劳动中,感觉时间过的飞快,近两个月的拉马车任务终于完成了,每天只干点零活,七五年春节也快到了,屯子里开始洋溢着节前喜庆气氛,社员各家各户忙着杀年猪办年货。伙伴们都长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总算坚持下来了。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十六岁的男知青王哲民突然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带队干部马彪和贾占东立即护送他乘火车回省城治疗,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
第三集《文艺汇演》
文/李荣久
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榆树公社准备组织一台文艺节目,春节期间到县里去演出,各大队都有任务指标,报送节目去公社评选。我们生产队出了三个节目,我独唱的电影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参加了评审,也不知道选上没有。生产队长张德玉对我们说,参加演出的知青就在这过年吧,队里给你们杀一头猪,由于太想家了,我们几个知青没有同意。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是农历新年的前奏,生产队巳基本上不安排农活了。带队干部马师傅经与生产队长张德玉协商,同意全体知青放假回家过年,正月十五以后再回来。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别提多高兴了!离家这么长时间,都很想念亲人,男生还好一些,有的女生因为想家哭好几次了。大家換上干净的衣服,坐上队里的马车,一路欢笑,在十八华里远的石人城镇,转乘火车返回了哈市。
到家没几天,带队干部贾淑晓大姐通知我,去哈尔滨农具公司排练节目。原来是哈尔滨市二轻局计划组织本系统下乡青年,举办一场文艺汇报演出,目的是庆祝全国第四届人大会议召开,展示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成果。哈尔滨制锹厂的主管部门是市农具公司,而农具公司隶属二轻系统。到公司宣传科报到的共有三十多名下乡知青,女生比男生稍多几人,都是从各青年点选拔出来的,我来之前他们已经排练两三天了。负责组织排练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老师,问了我单位姓名以后,让我唱一首歌,这时其他知青都围了过来,没有一个认识的,不由的心里有点紧张和不好意思。
我唱了一首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听我唱完后,老师对我说,咱们公司出的节目是大合唱,你和一个女生担任领唱,我说我唱的不好能行吗?老师说你基础条件不错唱的挺好,就这么定了,接着就领着我们在会议室进行排练。老师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不但指挥教唱的好,还会作词谱曲,准备参加汇演的合唱歌曲,就是他自己创作的,歌名现在想不起来了 ,但歌词曲调还记得,歌词是:“茫茫大海涛涛大江,五湖四海纵情歌唱。四届人大胜利召开,各族人民喜呀喜洋洋,歌唱党的伟大路线,歌唱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歌曲的演唱形式有领唱,男声齐唱,女声齐唱,男女合唱等。因为我担任男声领唱,不能滥竽充数随大流,怕唱不好影响整体效果,便回家找我哥哥请教。当时我哥在哈尔滨电机厂业余文艺宣传队,他不仅能演奏多种乐器,也会唱歌跳舞,还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伴演过角色,我喜欢唱歌也是受他的影响。在我哥的耐心指导下,照着歌词歌谱反复练习,很快就把歌曲唱准唱熟了。
经过几次集中排练,终于等到了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前后的一天,我们穿着统一颜色的服装,几位老师给大家脸上画了妆,乘车前往位于松花江畔的青年宫。参加汇演的节目很多,快轮到我们表演时,提前在后台等待。这是我第一次登台表演节目,既兴奋又紧张,其他知青估计也和我一样。我们一上舞台就迅速排好队形,等幕布拉开后,舞台灯光照在我们脸上很刺眼,虽然知道台下观众坐无虚席,但看不太清楚,此时顾不了其它,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默念歌词上了。随着乐队前奏一过,我和女领唱配合比较默契,同时唱出了第一句歌词,感觉自己情绪一下子就稳定住了。大家唱的十分卖力,歌声整齐又响亮,一首歌不一会就唱完了,演出效果非常好。(待续:共计二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