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殷之情传天下 杏坛一颗不老心
杏坛漫话(五十三)
殷朝芹
0259
故乡啊,故乡
——王西洲老人书稿《回望故乡》读后

有一个地方,越是到你年老时越会让你梦绕魂牵,那就是曾经生你养你的故乡;有一些事情,越是到你年老时越会变得清晰,那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你成长的经历;有一些感情,越是到你年老时越会变得深沉,因为那里储存着你灵魂的印记;有一些文字,越是到你年老时越想用笔写下来,因为那是值得让别人也去了解的历史。
当年已75岁的兰山区人大退休领导、区作协顾问王西洲同志向大家捧出一本厚达487页的书稿征求意见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当我沉下心来一页页认真阅读的时候,我的整个身心一直处于感动之中。
《回望故乡》,这首先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书名,又是一个十分贴切恰当的书名。王西洲老人解放前出生于农村,又在农村老家上学、成长、走上革命工作的道路,也在农村娶妻生子,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扎根在农村的热土上,即使后来成为区人大的领导,也还乐意到乡镇去蹲点和联系群众,退休后又常常去关注落后村的脱贫与变化。当我们读罢书稿的时候,我们发现王西洲老人书中的“故乡”并不单单是指他从小生活的故土,也指他用心服务过和奉献过的“他乡”,还指的是那些深深留在生命记忆中的往事,更指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镌刻在他心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这“故乡”里藏着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老人家的回望如此深情、如此深沉,他所捧出的书稿是砖头和泥土一样的厚重。

请你来看书中的第一篇《故乡》,在“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英勇的家乡保卫战中,让我们看到了故乡人民的爱国和顽强;在“从糠箩到米箩”的变化中,让我们看到了故乡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新愚公精神和勤劳不懈的品质;在“英模人物层出不穷”的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了故乡人民追求美好的文明素养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吮吸着故乡母亲的乳汁、在这个故乡成长起来的作者忠厚、朴实、真诚,他的笔下无论是长文还是短章,便全是真诚和真切,全是朴实和感人,全是可圈可点和令人回味。
请你来看故乡里的《母亲》。“母亲的小脚走路比较困难,但他十分坚强,特别能吃苦耐劳,为了挣点钱改善家里的生活,她和男爷们一样去东海口背盐,男爷们背50斤,母亲也背50斤······每年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断粮时,母亲就外出要饭,平时要饭带着大姐和二姐去东南临沭和莒南一带,要的稀饭或渣豆腐三人分着吃了,煎饼、饼子、瓜干、胡萝卜、地瓜等带回家给我和三姐吃······”当你读着这些文字时,你惊诧吗?你熟悉这样的母亲吗?你体会过真正的贫穷吗?你会感恩我们今天物质丰富的幸福生活吗?王西洲老人的文字里是体现着充分的感恩之情的,感恩他的父母,感恩他的乡亲,感恩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感恩祖国的繁荣和发展。
这种感恩之情化作王西洲老人昔日工作中的脚踏实地和勤勤恳恳,化作为老百姓服务的实际行动,请你看《在驻村包点的日子里》,他坚持为人民做实事,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他想尽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为驻村包点的马厂湖镇无梁殿村整顿村委班子,选出公而无私、正派能干的带头人;搞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农田生产用水,提高农业收益;搞自来水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搞电网改造,改善用电条件,为村民创办企业提供用电保障;铺路修桥,改善交通出行条件,让村民走上致富路;搞旱稻试种,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出山区丘岭种植稻子的可贵经验;吸引外商来村办企业,带动个体企业大发展······一桩桩,一件件,都办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以至于无梁殿村成了他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村民成了他的亲戚,至今有许多村民记得来看望这位恩人。

歌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是王西洲老人文集中的重要思想。你看《李献利侍奉战友父母44年》、《让人感佩的老党员》、《没有丰碑的烈士——张步连》、《季大勇甘当“不走”的第一书记》、《东张屯有个大金梁》、《环卫工人王建军捡到老年卡千方百计寻失主》等等,以及《八间屋村——难忘那段三十五载军民鱼水情》和那些《人民代表的风采》,让读者在看到先进人物的事迹时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从而产生“见贤思齐”的积极效应,激励人们更加向善,积极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这也许正是作者虽到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的真正目的所在。
在王西洲老人深情的回望中,我们还读到了《上学》、《自行车的故事》、《古井》、《我的爱情故事——姐弟情》、《偷摘豌豆角被队长踹了一脚》、《中学时的困难生活》、《日记摘录》等作品,文字细腻,情感真切,叙述生动,直击人心。我们常说文章是心灵里流出来的河水,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河水的源头,真实和真切既是河水中的清澈见底,又是河面上的动人涟漪。王西洲老人的这些文字,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是他的成长中的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回望,是在回望自己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是在传递来自心灵深处的那份真实的声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西洲老人从过去的不平凡的时代中走来,对新时代的阳光他感到特别的温暖和灿烂,对故乡的前程充满更加美好的期待和展望。退休之后,他把爱好了一辈子的那支文笔紧紧攥在手中,勇敢加入到市区作协的队伍当中,积极参加采风活动,热情讴歌新时代的人和事,不断创作出热情洋溢的采访文章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诗歌,譬如文集当中的《我和老伴看隧道》、《走进前石拉渊村》、《中国的十九大,世界的指路灯》、《沂蒙精神永放光芒》等作品,关注和赞美新时代的变化,对伟大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充分体现出一个老人不忘初心、展望未来的革命情怀,这应当是让他的同龄人感到敬佩的,更值得年轻的人们学习和效仿。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回望来时的路。王西洲老人用他的《回望故乡》带领我们回望故乡历史的天空和大地,回望生活河流中的波浪起伏和迂回曲折,回望滚滚向前的社会进程对人的影响和塑造,回望一个人的也是我们大家的心灵成长史,回望那些曾经的理想和奋斗,回望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回望那些不应该丢弃的教训和警示······在深情和厚重的回望中,让我们重新认识故乡,让我们加深认识人生,让我们更加珍重生活,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
故乡啊,故乡,你在一位老作家的书页里真诚叮咛,你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中深情呼唤,让更多的人在你宽厚热情的泥土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2021.4.17

〖殷朝芹老师书法艺术欣赏〗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教育学者,书法爱好者,宣讲工作者,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宣讲、培训、教学重点专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树长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殷老师为你讲孔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殷老师为你讲孟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殷老师为你讲家训》、《责任与担当》、《为政之道和个人修养》、《传承孝道,敬老爱亲》、《做内心强大的巨人》、《才华多自勤学来》、《追求高质量的老年生活》、《夕阳无限好》、《老当益壮古来有》、《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为师之道从传统中走来》、《陶行知的办学精神》、《陈鹤琴与他的教育思想》、《伟大的幼教先驱蒙特梭利》、《我们怎样做教师》、《我们怎样做教育》、《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师人生》、《像孔子那样当教师》、《青年教师要养成的习惯》、《教师要养成动笔的习惯》、《我们怎样做班主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校风》、《教育从家庭出发》、《建设好家风,培养好儿女》、《孟母与孟子》、《父爱如山,教子有方》、《谈爱国》、《谈读书》、《殷老师快乐语文大课堂》、《儿歌的欣赏与创作》、《传承老三篇精神,建设美丽新乡村》、《党的百年教育路》、《革命精神代代传系列讲座》等。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传递正能量,一直在行动。
(文中图片由作者原创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