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旅书法家李桂强先生
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
——李桂强先生书法赏析
文/胡细平
不抱云山骨,那成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这是清代大儒高凤翰的一首诗。原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书法功底的,引申开来就是励志了,可以理解为“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千锤百炼方能卓越不凡。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除了比别人多一分勤奋外,天赋当是摆在第一位的。
天赋即悟性,这是别人无法临摹的。同样天天在挥亳摹古,临摹到最后,区别就大了去了,有人临成了工匠,一辈子跳出不来,即使参加了什么展,得了什么奖,作品看上去也是俗不可视,呆板僵化,没有灵气,缺乏灵性的作品,也就少了精气神,没有生命力可言。也有人临成了艺术家,即使没参加什么展,没得什么奖,但作品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字里面有血有肉,绽放着生命的光彩。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

李桂强先生书法新作
有了天赋,再加上勤奋,才有机会探索到艺术的真谛,才可能走进艺术的殿堂。读李桂强先生的书法,似笔墨传情,与人对话,通俗易懂,能接地气,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活艺术,他的书法作品里有生命的气息,有奔流的血液,有明心见性。见字如见人,他的作品有着军人的阳刚之气,也有佛家的菩萨心境,可谓刚柔相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能拿大奖、参展,得到军内和国家级认可殊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想当年他一个人默默地爱上书法这门艺术,一把支笔陪着他挥写春秋,几本字帖伴着他几十年,日日临书,暑去冬来从未间断。练的是功夫,积累的是知识,创造的是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李桂强(右)为老战友题字
我和李桂强先生是一个部队的战友,曾是他的慧眼识珠,把我引入书法的大门,几十年来亦师亦友,相互鼓励。记得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他还很年轻时,书作已时常频发于军内的《南疆影视》、《战士报》和《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啦。当时我已拜师李桂强先生学习书法,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一起临帖,时不时还经常参加一些书画活动,到部队驻地寻师访友;有时为了一件作品件,常常被批评指正。现在回想真是受益良多。后来我单位调动,和李桂强老师一别就是十多年。如今,他已成为书法界翘楚,很多书法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对于学习,他十分舍得投入,见报入刊不计其数,据他讲约有五百余次之多,还先后自费出版了《李桂强书法作品集》、《李桂强书法》等多部著作,这些每本都是厚厚的“大部头″,费用不低啊!很早之前,他的学书事迹就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东方之子″,近年,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还为他拍摄了“翰墨扬军威,挥毫书人生"专集播放。有关他的学书故事,真是不胜枚举。经他指导和培养进入书法园地的学生也不少,其中有很多都加入了中书协。用一句当下的时尚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开拓进取″来形容李桂强老师在艺术道路上艰辛探索,孜孜以求,终于取得可喜成绩,是最贴切不过了。

李桂强先生书法新作
李桂强先生离开部队不觉已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李桂强老师平时深居简出,潜心艺事,甘坐冷板凳,用毛笔书写自已的艺术人生。他做人做事一向严谨低调,认真对待,从不做表面工夫。艺如人品,字如其人,李桂强先生的书法正逐渐被社会认可,为艺术界瞩目。他的启蒙老师,岭南名家江轩、朱瑞英、杨秀枝、陈政对其执着和勤奋的书学精神,多有赞誉和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期李桂强有幸得到京城名师李铎、赵朴初二老指授,书艺日进,更丰富了他的艺术视野,逐渐形成了以“赵体″(赵朴初书体)为主,参以已意的潇洒沉稳,如入佛道的书风,让同道中人击掌称赞。

李桂强先生在湖北参加慈善活动挥毫
沏一杯香茗,闻着缭绕的香气,耳边飘扬着委婉动听的古筝名曲,捧读李桂强先生的书法,如沐春风,似穿越唐宋与古人对话,让人陶醉和遐想……
古来学问无穷矣,艺术的道路是艰辛的,也是学无止境的。桂强老师如今已年过不惑近花甲,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个年龄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正值盛年,是厚积薄发的艺术创作高峰期,相信在盛世的感召下,他在艺术的康庄大道上一定会再创辉煌,最终攀上艺术之巅,艺留青史。
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为朴老书艺传承人李桂强先生的书法点赞!

警营书法家 胡细平(右)
本文作者: 胡细平,曾从军,江西进贤人,警营书法家。现供职于广东省司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