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和树
——给上海
木子(香港)
诗人写了一首诗
关于,我
出生的城市
他说那个城市
满城的香,还说
城北的树
是美人的腰
诗人走了一些路
看到,禅
在美人树下坐
他说绝对的孤单
是生命中的热闹
雨水秋风
是成长的路
我在诗人的诗中体验生命
犹如,故土
满街梧桐上的蝉
夏去秋又来
蝉飞禅坐

插图 马国强
【今音评论】
木子这首《诗人与树》就题目的配比与选意象来看,是从一个可比的角度来权衡并设题的。比如设计六段,而且第六段只有一行“蝉飞禅坐。”由此把诗歌人物的游动性特征凸显出来,而比照物是题目中的“树”。由静显动,树为静,而人物为动,动在犹如“蝉”。诗歌设计这样的思路和创作轨迹。
从铺排来看,是以突出“蝉”这样的一个物体。其中的理由,就是通过“蝉”来折射人物的思想深度。比如,深在“禅”与“蝉”之间(详见第三段第二行和第六段)。
这时候,诗歌所凸显出来的是四位一体,既诗人、树、禅、蝉。如果再细分的话,还有一个“他”和“我”。能否说这六个物体占据了诗歌的六段?他(它)们之间是一个混合体模式。这样的假设是为了“给上海”这样一个交代。交代“走了一些路”的所见所闻,其中就包括“禅”与“蝉”。这也是诗歌人物的定向观察和拥有。
比如观察“出生的城市”(详见第一段第三行);观察“城北的树”(详见第二段第三行);观察体验的效果(详见第四段和第五段),比如有放弃与得到的经验提示,这在第六段表现得最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