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杨柳度苍茫
浅谈丁原祥先生书法作品的美学意蕴
程小源
由书法“本事”学说开去,在审美视阈下对丁原祥先生书法作品的美学特征、意蕴做一浅说。
唯创新,书法艺术才能不断开辟新境界、创造新天地,也才能使这一古老的艺术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抒写出新时代更多更美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一代代书法人的生动实践,已经确证了这一点。否则,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只能作为一种“化石”陈列的存在。纵观当下的书法创作,可谓门户林立、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虽有书家或书评家常说“师古不拟古”作为赞赏书法作品的口头禅,但就当下书法存在的总体状态观察,仍有脱不掉拟古窠臼的倾向;继承大于创新,一直是书法艺术创作难以超越的难题。丁原祥的书法作品,以“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书写理念为引领,纵承古今书家之精义,横鉴西文美体之雅形,却又旁门逸出,自带格局,多有气象。他在书法艺术创新方面,以其深厚的美学素养,宽广的艺术视野,凿通了书法与文学、绘画、音乐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通道,借鉴、融合、扬弃,以其笔力、笔法、笔致的探索实践,将书法艺术的创新推向了“别是一家”的崭新高度,初成了婉约与豪放、质朴与华彩、沉郁与清新等蕴含着多重审美意境的书法艺术风格,为书法这一深蕴着理性精神的“有趣味的形式”(康德)的创新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仅从几个基本方面便可知微见著。
承大家气象,开辟了书法艺术“师承”的新路径。自文字诞生那天起,书法作为一个审美载体,便以一种非常自在的状态存在了。正是这种自在状态所给人“好看”、“养眼”带来的审美愉悦的朴素审美观念成了书法艺术创新的内生驱动力,这才有了书法艺术从自在到自觉的不断发展。从甲骨文、金文的或粗粝、或纤细的单一线条组合到秦篆汉碑的固守、魏晋南北朝多类文化融合产生的书体突变(其间二王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到唐楷行草的结构侧重、宋体的意趣生发,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书法流派的不懈师承及长期固化,丁原祥却以其独特的书法智性和个性,自觉地将篆、隶、楷、行、草的形、韵、神融汇贯通于笔端,淬炼出了“五像”和“五不像”的书体风格,书写了美的存在。之所以美,盖缘于丁原祥的书法既没有游离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最基本范式、规则,又在“意蕴于内,形神于外”方面,突破了“形于一家”的藩篱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天地。我们分析丁原祥具体的书法作品便可明显地看到和感受到这一个性特征,会从丁原祥多部书法作品中不同程度地体悟到其自古至今书法诸家的“形”的某种迹象隐匿在作品中,但又不是整体“书形”的某种模拟,能够感觉到的只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像”或“不像”、“是”或“不是”的气质、气韵,这种“像又不像”、“是又不是”的审美趣味,恰恰是审美的大境界,他的作品尤其在“唐言结构”与“宋尚意趣”(康有为)的凝融方面较为突出,既有骨骼、血肉,更有鲜活的韵致和气息。这样说来,艺术的“陌生化”原则作为艺术创作的理性追求,丁原祥的书法创作取得了不凡的突破。
因文意而书,创造出了“书文互美”的新境界。欣赏丁原祥的书法作品,会发现他不同于其他书家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同的文字书写,会呈现出不同的技法特点和别致的风韵,即书法的意蕴与所书文字表现出的内容、气脉、意境是完全融汇贯通在一起的。如纵幅作品陶渊明《饮酒》,在“撇”、“捺”的运笔上,止笔处会出现若隐若现虚化的“走笔”笔墨,在整体布局上,更是营造出一种潇洒、飘逸、空灵的氛围。这种书写,无疑与陶渊明归隐田园及闲适的诗歌的质感张力相辉映;所书北朝民歌《敕勒川》竖幅作品,用笔沉郁顿挫,笔画多粗粝,笔致的棱角分明、单字的结构松散,每个字在字幅空间的调度布局也显得狂放。这样的书写,与文字内容所表现的苍茫、辽远的意境相和谐;又如他书写的横幅作品南朝民歌《采莲》,用笔圆润、委曲,每个字的字型基本做到了“上肥下瘦”,刻意营造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情境。在营造文意与书艺共美方面,丁原祥行草体《洛神赋》最为典型。为书法接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欣赏其《洛神赋》时,是能够深切感受到洛神衣袂飘飘、身影若即若离的空灵感。这幅作品深刻挖掘出了深蕴在《洛神赋》文本间的感伤主义。这方面可以看作丁原祥对当下书法艺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需要强调的是,丁原祥的书法作品,并没有将传统绘画特别是市井画(流行于民间的画字融体)以模拟对象的方法搬照到书法创作中,毫无在字形上刻意模仿“像什么”或“是什么”的照相主义的迹象,而是重在表现一种和文字内容相谐和的气脉,并没有追求绘画中所谓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那种经典式的描摹,而是说丁原祥书法作品中表现着的那种“画”是一种情境和氛围,其意蕴确实达到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审美境界。
视听感交互,内蕴着动人的音乐美感。从审美接受的视域探讨丁原祥书法的艺术特色,音乐性亦是其书法审美创作的独特之处,自然也说项多多。从接受角度看,这主要体现在其书品的内在节奏感和形于外的灵动、气势、对称(非对称美亦有呈现)方面。艺术审美普遍存在着“通感”、“潜意识外化”特性的。视觉与听觉互通互转,视觉和听觉在某种艺术门类鉴赏时可能地存在着转化为触觉、嗅觉的可能。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丁原祥的每一幅作品都呈现出了极强的音乐性。这种在欣赏中给人的音乐感,因作品书写内容、笔墨差异等等书美的元素不同,会给人或激越高亢或婉转低回的曲调萦回的美感享受。如丁原祥新近作品《兰亭集序》《陋室铭》。前幅作品在“行”的整体风格中,嵌入“草”的书写,使得作品总体上在整饬、缜密的“不变”中赋予了“变”,如跳跃的音符,的确给人一种“曲水流觞”的音乐美感,像一曲评弹,似一只舞曲;后幅作品多用“粗笔”,且“细笔”潜于每个字的结构中,节奏感强烈,以特有的笔法将文本作者刘禹锡那种表面的居陋室自得、实际上内心“想出仕”的长啸之声抒发出来。
整体来看,具体来说,丁原祥的书法作品饱含了多重、多类美学意蕴的因子:空灵、清丽、委曲、蕴藉,饱满、厚重、奇崛、敦朴……。多种意趣呈现在不同书法作品的肌理中,这样的美学意蕴大大增强了其书法作品的“诗性”表达,这种书法艺术的“诗性”恰恰是书法艺术接受所最需要的视觉冲击力、审美感染力及宏阔、细密的无边想象力。
“举步生风胸远大……,蓦然回首是书家。”这是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位领导同志在丁原祥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时,为他做的“古风”体贺词。说到这里,不能不介绍一下丁原祥的书法身份和职场履历。丁原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小楷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其作品多次获得山东省暨法院系统书法大赛奖;两次入选全国书法大赛参展。丁原祥先生却不是职业的书法家,他一直工作在纪检、政法战线上,现在还在中央国家机关帮助工作。作为书法的业余人,他的书法作品美的让人共情、共鸣、共振,真是善莫大焉。
欣赏丁原祥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让人体验到了春风杨柳般的惬意舒怡,更让人看到了一种宏阔辽远的苍茫!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