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氏宗祠
文/彭宏(大冶市)
插图由作者提供
朋友,您到过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梁公铺的“梁氏宗祠”吗?没去过的,闲暇之余可携亲朋挚友到此体验:中国南方民间宗祠古典建筑文化艺术最理想之模特,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楚大地上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一梁氏宗祠的独特魅力。
我慕名到梁氏宗祠去体验过二次。一次没看够,二次更惊叹。游览“梁氏宗祠”百看不厌!越看越神奇!这里是梁氏先民的文化沉淀,也是梁氏先民的智慧结晶,更是梁氏先民用劳动创造的艺术瑰宝。
坐车到白沙镇一0六国道西侧的路边,“梁氏宗祠”的门楼格外引人注目。穿过门楼,沿水泥大道往前走(五分钟左右),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广场,苍翠的桂花树,尤其是别具一格,古色古香,巧夺天工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将您吸引,顷刻让您融入到“梁氏宗祠”的世界。

走入正门,高大的石门上嵌入“梁氏宗祠”四个遒劲的大字,赫然夺目,展示着厚重与高远。大门左右两侧古石墩旁的古石鼓,真是门对户(鼓)对,彰显梁氏大家族的风范。抬目望,敷粉涂丹,青红藻饰,八字墙上东有“麒麟献瑞”,西有“象送吉祥”的彩绘,鲜艳清晰,栩栩如生!屋有壁画,檐有彩绘,纷纭多姿,目不暇接!
往里走,梁氏宗祠以南向北中轴对称布局,分正殿,东西两侧辅屋。殿分三重,前重为门庭、阁楼、戏台和两侧走廊;中重轩敞庄严,陈设有祭祀歌诗亭,两厢鼓乐楼;后重为祖宗堂,木雕的先祖端坐神龛,神态自若,笑口常开,慈眉善目,洞察一切。先祖在绵绵缭绕的香火中坚守着古宅,护佑着后人。东西两侧辅屋上坐分有先贤祠、乡贤祠;下座宾兴馆、钱谷房。计有房屋一百间,天井三十口。其间通道走廊迂回曲折,浑然天成,冬暖夏凉。采光排水十分科学,建筑结构极其严谨。宅内合抱的大理石柱,木质圆柱,如钢铁巨人支撑古宅,挺立其中,护卫着古宅。殿中牌匾,墨书淋漓,“光前裕后”、“武功文治”、“作育振宗”、“进士第”等寓意之深远,底蕴之深厚,彰显其族的荣光;柱上楹联,颂古鉴今,立意精深,展示其族的底蕴;五凤来仪的戏台,不知演绎了多少教化人的故事,启迪昆后发奋图强,代代孕育了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豪杰。观斯祠,真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此时此刻,心旷神怡,陶醉之情溢于言表,真想把酒言欢,敞开嗓子,大声高歌:我爱您,梁氏宗祠!

徜徉在宗祠里面,穿行于每重厅室:星罗棋布,分合一统的结构技艺;布局精巧,功能各异的厅室楼阁;整个房间自成一体又相互串通,宽敞明亮,让人游兴倍增。古神龛、古香炉、古香案、门额题匾、木雕塑像、墙上人物图案、梁氏家训、楹联等等保存完好,琳琅满目,让人叹赏不已。每一件都是极品,每一件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件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无不让人为之惊奇。惊奇之余,更有崇敬。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长约60余米,宽逾40多米,建于清康熙1698年,存世323年的庞大的徽派风格的古建筑。经梁氏宗祠的族人介绍:梁氏宗祠虽经清末、民国、抗日、解放烽火连天之岁月和鼠咬、蛊蛀,自然风化之创伤,由于氏族宗亲相继之维护,尤其是国家作为粮食仓库,使之保存至今,保存完好。令人敬重的是梁氏宗亲为保护好这个氏族宗祠,捐款修缮,派人日夜驻守。梁氏族人像爱护自己身体的每个器官一样精心呵护“梁氏宗祠”。这种人人亲善、精诚团结、和睦敦厚的优秀家风,让游者欣慰和倍感敬佩。
走出大门向外望:远处的七峰、白阆两山瑞霭缭绕,气象万千!东赤马、西赤龙角环侍有情;近处有东青龙“石家山”,右白虎“天洪山”,瑞绕拱卫。背靠冲天小箕山,正穴雄踞大虎山。宽敞的门前嵌入“明堂”、“水口”,龙脉绵长,实乃“风水宝地”也。梁氏先祖选址严瑾讲究和渊博的文化底蕴,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梁氏宗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堪称民族瑰宝,也为我们留住了乡愁,叫人流连忘返。

《原创首发》
温馨提示,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彭宏,笔名思源。大冶市人大干部。爱好文学,喜欢写些诗歌散文,爱好古玩和收藏。文章曾发表在黄石文学、今日头条和各大网络平台。
【主播简介】网名:飘雨,原名:张显丽,大庆市梦之声朗诵与创作会员,平时喜欢读书,热爱朗诵,用文字充盈心灵,用声音传递情感,传播正能量,把时间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