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河坝子社区500亩“玉蟾茶”茶叶基地欢迎你!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81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15]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16]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有感李贺写诗
唐代李贺名字也响亮,诸多佳作不乏有绝唱。
岂知他与常人有不同,写诗常常骑在毛驴上。
背着锦囊外出去采风,想到佳句写下投锦囊。
晚上回家整理成完篇,名句连连天下飞传扬。1
注:1.名句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读《“诗鬼”李贺的诗袋》有感
一
诗鬼之谓曰李贺,才华横溢好诗作。
妙手偶得纸片上,随掷袋中积累多。
神遨八极富想象,奇异诡谲别一格。
千百年来不绝口,鬼才诗名人常说。
二
吉光片羽古来少,凤毛麟角也罕见。
天生鬼才看长吉,名齐商隐与谪仙。1
白日骑马觅佳句,暮归整理成诗篇。
奇思妙想无伦比,令人称奇令人叹。
注:1.在唐代,李贺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三李”。
读《李贺的一首诗,就算是李白复生,也要为之惊叹!》有感
李白浪漫李贺也不逊色,一首诗仙在世也难超越。1
其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诡谲。
诗人致力于把抽象感觉,化成具体物象渲染描写。
一首千古绝唱问世流传,并驾齐驱谪仙难忘李贺。
注:1.这首诗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附《李贺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为何《唐诗三百首》中竟没有诗鬼李贺的作品
- -读《举国皆知的大诗人,《唐诗三百首》却没有他的名字》有感
只要说到大唐诗人,无人不知诗鬼李贺。
为何唐诗三百首中,竟无一首李贺之作?
要知原因并不很难,那是编者故不录也。1
究竟为何排除不录?只因无派险仄诡谲!
注:1.编者蘅塘退士本名孙洙,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江苏无锡,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先后出任三地的知县。
也说古代神童
- -读《古代神童!四位年仅七岁就会作诗的诗人,皆为诗坛大家,流传千古!》有感
九州大地神童颇多,七岁就会赋诗吟哦。1
诗作一出不胫而走,无不令人赞叹称绝。
天资聪颖与生俱来,特质材料无可仿做。
一路写来成就辉煌,耀眼诗坛名声显赫。
注:1.七岁会作诗的神童有骆宾王、黄庭坚、李贺、杜甫。
附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黄庭坚《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李贺《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杜甫 也曾七岁作诗,有史料佐证。杜甫的《壮游》曾有言: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咏凤凰》一诗,但年代久远,现已失传,不可考证,可惜了一首佳作。
读《被<唐诗三百首>抛弃的四大著名诗人》有感
唐诗三百首古今广流传,入选作者无不高手大腕。
但也美中不足有所遗漏,四位诗人之作未有入选。1
为何竟会如此这般情况?欲知情由也并非十分难。
因编者崇尚儒学行教化,不符标准要求不许入编。2
注:1.这四位诗人为:张若虚(作品为《春江花月夜》、)李贺(《李凭箜篌引》)、王绩(《野望》)、卢照邻(《长安古意》)。
2.《唐诗三百首》是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的“教材”,收录作品311首,收录的标准是: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依据传统的儒家诗教,偏好“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之作。
无题
古有李贺今有我,觅材搜罗一袋携。
出游遍访去各地,好山好水好景色。
触景生情捉笔快,好词佳句瞬间写。
等待归来一整理,佳作名篇赏人绝。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