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间房屯
文/北疆枫叶(黑龙江)
(纪实散文)
自然灾害的六一年七月份,母亲怀揣纪实散文供儿子读大学的梦想,领我和弟弟来到了北大荒,她与一个叫徐勤的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我们兄弟俩随母亲坐火车渡嫩江,千里迢迢来到了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三兴一队三间房屯。

当时我才十二岁,弟弟才四岁,对于北方的一切我是那么的好奇,屯里的马架子房大多泥片都被雨淋掉了,裸露出黑土的土坯,全屯仅有四五个完整象点样的草房,此时正值七月下旬,天气仍然不友好,秋雨绵绵。屯里没有一条象样的道,弯弯曲曲全是些大坑小包。通往金光分场的这条土道有十里多长,途中荒草凄凉看不到一户人家。车辙碾得很深,老板赶马车去场部接电影放映队,天黑了还没回来,原来车误在泥里出不来了。

屯里的乡邻五方杂音很不友好,一些人还喊着我是下荒的臭糜子。我感觉是那么的陌生和生气。灌稻地的排水河,昼夜发着劳累的呻吟声,芦苇随风摇摆一眼望不到边,小河上放着几根圆木头便是这里的独木桥了,排水河里的泥鳅鱼摇头晃脑的跑。在三间房屯北长满了大片蒿草,蚊子白天都成群结队翁翁地呼叫,咬你一身大包无商量。晚上,没有电灯,屯里静得可怕,黑的令人心寒,只能听到大河的流水声,有时还能听到夜猫子和狼叫。
我读书的学校在屯西二里处,那里孤独的两间草房,周围近二里远都没有住户。学校是土桌土凳子,窗户是封死的,教室很潮湿也很发暗,一个姓韩的老师教四个班,一共二十多名学生。学校的操场仅有几十米的面积,周围长满蒿草,操场上积存的赃水散发着臭味。每天上学放学老师都与我们走独木桥一同回屯子。据说这个老师家住场部,因成份不好才派到这里来。
我们从辽宁来时正赶雨天大河又涨水,只好先住在鲍家窝棚徐的姐姐家,徐先回家了,第二天赶马车接的我们。他为人很奸滑,事先把家的粮食都藏在亲属家了。
他有两个女儿也十分娇惯,母亲也更是疼爱我们,因为孩子,徐与母亲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他们父女三人在食堂吃,而我们母子三人还没落下户口,场里不给发粮食。此时西屯学校并在了北屯七间房了,火犁地两个屯的学生也到七间房读书,学生也比以前多了又增加了一名老师,当时我是二四两班的班长,徐竟想用没粮食的困难逼我们娘仨回辽宁。在这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的地方,加上不服水土,母亲病倒了,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我只好辍学到地里拾稻穗。从山东刚过来投亲的台树元,他大我三岁,我们成了最知心的朋友。每天一起去抠鼠洞捡稻穗。捡回的稻子用鞋底搓成米,大米粒又瘪又青,剁几棵冻白菜用它煮粥喝。
三间房的岁月生活虽还不到一年,又受尽了那多苦。但毕竟也是我住过的故乡,那里也认识了好多小伙伴,思念常在心中萦绕。

我曾经想去一趟三间房看看,但听说三间房早就整屯搬迁了,但昔日恋影应藏在层层稻浪之中。

作者北疆枫叶,黑龙江省甘南县农民,中共党员,出生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幼年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只读四年半书,十四岁参加生产队劳动。八O年后成为多家报刊,杂志,电台通讯员,在多家新闻单位发稿曾两千多篇。曾当选过县文联协会会员。
本人热爱写作,曾荣获过第五届国丰杯诗歌大赛三等奖。

刘丽(暖暖午后 )黑龙江伊春人。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希望用声音传递真情,温暖走过的岁月,温暖世间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相逢相识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