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无题
文/夕阳(鲁国元)

〖其一〗
芍药荣登本草书,调肝营血亦非虚。
常将黛玉皮炎去,更把湘云眼疾除。
五月风烟开僻径,三光气象落幽居。
骚人故有诗相赠,欲报花仙意不如。

〖其二〗
花中宰相有良方,入药烹茶日夜忙。
石涧幽声流满月,松坡艳色映初阳。
鸟来尽染烟霞气,云去常携药草香。
八大山人挥彩笔,灵姿曼妙现华堂。
(公元二0二一年四月十五日【农历辛丑年三月初四日】于江苏苏州)

七律•无题
文/夕阳(鲁国元)
〖其一〗
诗人结伴顺街行,一片真情漫帝城。
枝放烟霞香正好,叶藏粉雪彩偏明。
廊桥梦续波涛静,驿馆风徐月色清。
万国来朝堪盛世,何方使节乱题名。

〖其二〗
此去钟楼十里程,春情缭乱甚分明。
花开莫管形和意,客过休提姓与名。
雁塔深微藏佛骨,碑林旷度闭莺声。
唐朝人事何劳问,户有空庭尽植樱。

【注:樱花,起源于中国。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唐时期,已普遍栽种在私家花园中,至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烘托出一个盛世华夏的伟岸身影。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以及樱花的种植和鉴赏,樱花随着建筑、服饰、 茶道、 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 东瀛。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唐朝时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院。白居易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以及“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诗中清楚的说明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明代 于若瀛的诗中提到樱花:“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 唐· 孟诜所著本草纲目,对樱的定义为:“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对山樱的释名为:“此樱桃俗名李桃,前樱桃名樱非桃也”。宋代 成都郡丞何耕对垂枝早樱的主要特征描述得非常真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证据。他的《苦樱赋》中:“余承乏成都郡丞,官居舫斋之东,有樱树焉:本大实小,其熟猥多鲜红可爱。其苦不可食,虽鸟雀亦弃之”。

这里他描述本实大小,而果苦不可食者决不是樱桃而必定是观赏樱花无疑。南宋时期,王僧达有诗曰:“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由诗可知,此樱是一株先花后叶的红色早花品种,幼叶浅黄色而花艳丽。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说:“本小实大,甘甜,味美可食”乃樱桃也。又根据他所说“达条扶疏而下”之句,则可断定这分明是一株垂枝早樱。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开红花,瓣长而圆,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绿心一缕,与 海棠、 樱桃诸花皆不相类。春结红实长圆,大小如指,恒酸不可食。”这冬海棠即冬樱花,现在云南南部石屏、建水、元江等地还有很多,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冬海棠”。从多种文献材料中可知,中国古时已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冬海棠、山樱等多种樱花引种栽培。而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比中国要晚一千余年。

由于日本樱花过于出名,他们曾培育出冠绝世界的品种,所以樱花一定程度上指日本樱花,或具有日本特色的樱花品种。喜马拉雅的樱花传往日本后,在精心培育下不断增加品种,成为一个丰富的樱家族。然而,至今几种原生于喜马拉雅的樱花还在日本生长,如乔木樱、绯寒樱等。云南樱花与日本樱花同由原生腾冲、龙陵一带的苦樱桃演变而来,是一个变种,花由单瓣变重瓣,色由淡粉红色变深粉红色,这颜色与同为观赏度很高的日本樱花相区别,日本樱花的花多为淡粉红色。】
(公元二0二一年四月十六日【农历辛丑年三月初五日】于江苏苏州)

上期回顾:
https://m.booea.com/news/s_19601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