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海仙的传说
戴永久
赵海是古时候兴化地界医术高明、德高望重、家喻户晓的名医。家乡民间至今仍有他曲折动人、鲜活神奇的传说。
据说赵海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十岁那年,为求生计,经人说合,到一个郎中家当学徒。
头三年,名为学徒,实际是以服侍老师父的一个童工。老先生年事已高,手脚不便,早上要清洗痰盂、尿壶,帮师父起床、洗漱,扶他去吃饭、活动。中午服侍他午休、晚上除天天帮助洗脚、洗澡以外,夏天要帮助掸蚊帐、扇凉风;冬天则要暖被窝、焐脚。如有伤风头疼,还得煎药喂汤,拉尿拉屎。三年后老师父归天,赵海又成了老板娘从内到外的重要帮手。挑水劈柴样样干,烧火煮饭团团转,洗锅淘米忙不休,哪有闲暇务正业。赵海从小聪明诚稳,悟性强,记性好,加之勤奋肯干,任劳任怨,所以人缘很好。
接下来师父让他到身边帮忙。师父规定学习的功课,他都超额完成,有闲空就扫扫擦擦,接接拿拿地忙个不停。平时,师父的言行举止他点点滴滴铭记于心,师兄及其他人等的一技之长,他见贤思齐,不学到手决不罢休。医药知识的学习更是如饥似渴,一部“汤头歌”背得滚瓜烂熟。后来,有时师父不在家,他也能顶上去问症抓药,应付门面。
“师父引进门,学艺在自身”。旧时学徒,师父平时很少结合病例传授医疗知识,轻易也不让徒弟单独坐堂治病。所以,学徒结束,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大多只能给师父当个帮手。可赵海却有所不同,由于他长期跟随师父左右,勤奋好学,动手动脑,耳濡目染,十年下来,师父的本领他已得之八九。赵海本想继续跟师父深造,师父看到后生可畏,说既已满师,就应自创基业。
在师父的指点和亲朋好友的鼎力相助下,赵海开张营业。他使尽全身解数,用尽一切办法想打出自己的天下。怎奈由于知名度不高,一时生意清淡。为了生计,赵海当起了游医,每天身背药包,手敲铜锣,走街串巷,上门为人治病解痛。
一天,赵海遇见几人抬着一口薄皮棺材匆匆忙忙从身边而过,棺木内的新鲜血液滴了一路。赵海急忙奔上前去高呼:“请快停下, 此人有救!”
众人听得真切,极不耐烦地停下来齐声嚷道:“人死还能复生?这人命关天的玩笑你可千万开不得! 快快请开,耽搁了下葬的时辰你可担当不起。”
赵海也豁出去了,他不顾一切地拦到棺前,急切地恳求道:“请众位快快打开棺木, 救人要紧。”
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长者见他讲得真切,随即让众人掀开棺木,只见棺内二十来岁的产妇,双目紧闭,面色苍白,气息全无,已死无疑。 赵海仔细观察后,即刻让家人解开死者的上衣,只见他从药箱中取出一根长长的银针沿死者的胸口边插将下去。说来真神,,转眼间死者苍白的脸上起了红晕, 随后嘴角微微一动, 轻轻叹了一口气,竟神奇般地活了过来。
众人见状,围过来问赵海用了什么仙术让人起死回生。赵海笑着说:“哪有什么仙术,主要是产妇耽搁时间过长,体力消耗过大,做‘阵子’时被肚内小孩一脚踢到心上,暂时停止呼吸。刚才我用针把小孩的脚扎得缩回去了,产妇心脏恢复跳动就活过来了。”众人听罢,赞叹不已。从此, 赵海医术高明,起死回生的消息,不胫而走, 广为流传。
打那以后,上门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每日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红极一时。 乡间有几个泼皮无赖,闲得无聊,他们看到赵海财源滚滚,心生嫉妒,暗暗商量起一个捉弄赵海的恶招。
一天上午,四个壮汉用一扇门板抬着一个身大力不亏的人前来求医。 这时等待看病的人不分病情轻重,一律按先来后到排成一条长龙,等候就诊。“ 人到矮檐下, 不得不低头”,他们几个只得乖乖地按部就班排队等候。 哪晓得躺在门板上装病的那位老兄,早上喝了一肚子的粥, 刚停下后就想去小解。既是有“ 病” 在身,众目睽睽下爬起来去小便, 露了“馅”岂不惹人笑话,所以一直强忍硬憋着。
饭后,好容易轮到他看病,几个同伙原打算装模作样的掺扶他去问症看病,不料那人已真的瘫在门板上动弹不得。 赵海分开众人上前一看,连说:“ 不好! 不好! 此人没救了!”
同来的几个人也顾不了什么颜面,齐声道:“他好好的一个人,本想装病来试试你医术的高低,现在你却说他无救,打死我们也不相信。”
赵海耐心地说明憋尿后, 尿液胀破膀胱冲入全身,又因时间太长,错失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现在就是神仙再世也已无力回天。 说罢用手翻开病者的眼皮说:“ 诸位请看,瞳孔已经放大,实在无法再治,我这里有几钱碎银子给你们,早点回去料理后事吧。”
赵海“起死回生”的美名, 惊动了一位仙人。一天,他化装成一个骨 瘦如柴、衣衫褴褛、 脚步蹒跚的病人,摇摇晃晃地拄着拐杖,一路呻吟,来找赵海治病。 赵海客气地扶他坐定, 先为他把脉。赵海仔细的将两只手的脉搏反复把过后,斩钉截铁地说:“ 先生六脉平和,什么病也没有啊。”
来人听罢, 哈哈大笑道:“ 真神医也。拜服,拜服!” 说罢,化成一道清风而去。
说来更神,赵海自从摸了神仙的双手,沾了仙气,任何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从此,世人称他为赵海仙。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