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瑞墓园、故居凭吊之感怀
唐运家
小时听说《海瑞罢官》这曲戏,知道了海瑞这个名字,也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清官。但对其具体的人生经历不甚了了。
长大参加工作后,去书店淘书,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介绍海端的书籍,毫不犹豫,立即买回家来,并一口气将它读完。读后此书,对海瑞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他是一位犯颜直谏,敢逆龙鳞,抬棺骂嘉靖,傲然屹立,亘古罕见的骨鲠之臣;是一个刚直不阿,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海刚峰;也知道他是一位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体恤民情,关注民瘼,为民兴利除弊的海青天。仰慕之情铭刻在心,萦绕脑际。从书中,也得知了海瑞是海南海口人。生于斯也葬于斯。心中窃想,如有机会一定去凭吊瞻仰他的故迹。
机会出现了。2008年,女儿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海南省的公务员。我与爱人送她去海口供职。第一次来到海口,我留出了半天时间,专门去了一趟位于海口市滨涯村的海瑞墓。在墓园里,我时而驻足,时而缓行,仔细端详着他的画像遗迹,品读镌刻在石碑上的事迹介绍及后人题词。亲履其境,心中肃然起敬,思绪万千,徘徊盘桓,不舍离去。后来得知他的故居,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的金花村。第二次去海口时,又专门去了一趟,实地瞻仰缅怀。
自2008年第一次去海口,到2019年底正式退休,来海口随女儿生活定居,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去过这两地多少次,已记不清楚了。每次去过之后,自己也曾想:海瑞的人生这么高尚圣洁,人格这么伟岸高大,魅力这么不同凡响,自己也对他这样的崇拜敬仰,应该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倾吐自己的心曲情怀! 
但一想到海瑞形象这么壁立千仞巍峨挺拔,自己笔墨粗疏,文辞匮乏,难以做到精准表达。又想到他的事迹那么宏富,那么感人,一篇小文也写不深说不透。所以一直欲说还休,搁置下来了。文章没有写出来,但墓园及故居门扁上的那八个大字:“粤东正气”和“南海青天”,象两道霞光,时常在眼前闪现晃动,让人有一种夙愿未偿心存遗憾之感。
最近读到了两则资讯,激起了我必须写一篇海瑞文章的欲望和冲动。一则是曾任江西赣州市市委书记,人称戏精的史文清,离任赣州时,花费公款组织人员,策划出一幕群众依依不舍欢送他离任赣州的虚假热闹场面。另一则是,广东吴州市委书记全可文被查,吴州市区的老百姓闻讯后,自发燃放鞭炮拉扯横幅庆祝。
看罢这两则讯息,我脑海里立刻联想起了与海瑞相关联的两幅画面:一幅是辞别的画面;一幅是死别的画面。地点都发生在南京。辞别的画面,反映的是隆庆四年四月海瑞辞官回琼,南京城里万人空巷,依依不舍,含泪送别;一个是死后,万历十七年春,船载海瑞灵柩归葬故里,夹江两岸人流如潮,泪洒如雨,披麻戴孝,悼亡祭拜,哀嚎之痛哭,绵延近百里。
海瑞辞别南京,死别南京,南京城为何出现如此亘古未见之奇观?行为之自发,情感之真挚,自不多言。我想,最为关键处,是海瑞为官在位时,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时刻忧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解忧愁,是老百姓真正的贴心人、暖心人。此类故事发生在海瑞身上甚多,不胜枚举。这里只择两个不同任期的故事予以略述,大家读后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先略述辞官南京前发生的一则故事。
隆庆三年,江南发生了大规模的水涝灾害,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朝廷着急了,担心一般的官员应付处置不了这危急的局面,想挑选一个得力能干的人去上任。此时,朝廷很多官员纷纷举荐海瑞。海瑞也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危难之际,他要为国分忧,为民纾困。
任命一下达,海瑞就急如星火地奔赴江南了。到了应天府衙,他没有坐在衙门里看材料听汇报,而是微服出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通过探访调查,他弄清楚了造成水患的根源,是吴淞江和白茆河没有得到治理疏浚,长期淤塞造成江南水网不通而引发水患。
原因找到后,海瑞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立马组织人力疏浚淤塞的河道。为了不让流民四处逃荒,又解决他们的饥荒问题。海瑞想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让流民参加治河工程劳动,用劳务换取粮食。这样既获得了人力资源,又解决了流民的饥荒,还让流民获得了尊严,达到了一举三得之效。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海瑞把行署搬到工地现场。在工地搭起了一个临时帐棚,吃住在帐棚,须臾不离开。每天与民工同甘共苦,并肩劳作。
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大功告成,河道疏通了。危害江浙老百姓多年的水患根除了,连续多任苏州府官员,包括江浙一带巡按大员办不成的事情,海瑞终于干成了。自此以后,江浙水患在隆庆期间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就连对海瑞抱有成见的明代著名文人何良浚,对此事也给予了公允的评价:“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下面就来略述第二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海瑞闲赋老家十六年后的重新复出。万历十三年(即1585年),朝廷任命海瑞出任都察院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供职陪都南京。此时的海瑞已七十有二了。虽说蛰伏沉寂很久,又步入垂暮之年,在同僚的眼中已属风烛残年一老翁罢了。但海瑞宝刀未老,雄心犹在,秉性未改,壮志未泯。他还要继续实现他的人生抱负,还要继续践行他的为官理念。一息尚存,他还要拼搏不止。上任以后,他就展现出了爱憎分明的本色,就彰显出了对黑恶势力嫉恶如仇重拳出击的铁腕手段。 海瑞上任后,发现南京城行市比较萧条冷清,商人不愿做生意。海瑞通过调查发现了原因:原来市面的黑势力猖獗,盘剥商户,使得商人不愿开门营业。黑势力为何如此嚣张?海瑞又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其中奥秘:原来他们与府台衙门的一个关键部门——兵马司,搅和勾搭在一起。兵马司在背后为黑恶势力撑腰,充当他们为非作歹的保护伞。兵马司在当时可谓权势显赫,炙手可热,气焰熏天,既管当地的城防,又负责当地的治安。兵马司纵容怂恿黑势力到商户索拿物品,不付钱,打一张赊账的白条,拍屁股走人。商户得罪不起这帮恶人,敢怒而不敢言,只得关门歇业,另谋生计。后来,黑势力肆无忌惮,看中普通人家的东西,也如法炮制,留一张白条收据,扬长而去。
面对这般黑恶势力,南京上下大小官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也不去管,谁也怕去管。海瑞深入商户民间,收集了他们留下来的大量白条票据,作为他们祸害商户百姓的直接证据。证据掌握后,海瑞雷厉风行,首先问罪黑势力保护伞兵马司,将兵马司涉黑的相关人员定罪法办。然后,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将黑势力一锅端,全部铲除。这一祸害百姓的社会毒瘤,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南京城市面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看完上述两则故事,我想老百姓为何发自内心爱戴海瑞,就不言而喻了。
同是辞别离任,史文清要花费公款去“精心”组织,去刻意作秀,去营造虚假场面,去哄骗他人;海瑞则是老百姓闻讯而动,去自发洒泪相送,依依不舍。全可文出事了,被查了,老百姓闻讯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放鞭炮拉横幅庆祝落马;海瑞去世了诀别了,叶落归根,棺椁回归故里,百姓伫立江畔,挥泪送别,恸哭不已,哀伤不绝。两种场面,两种情景,所涵藏着的两种情感,如果要比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为何?公道自在人间,公理自在民心。 官声人去后。民心是一杆秤,民心是试金石。为官为政,一言一行,老百姓平时看在心里,记在心头。谁是清官,谁是贪官;谁是殚精竭虑,谁是尸位素餐;谁是真君子,谁是真小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们虽然不能给清官好官升官晋爵,不能给贪官昏官鞭挞贬黜,但他们会用自己最为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倾诉自己鲜明的爱憎。
诗人臧克家曾有句名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史文清、全可文两人为官的下场及场景,可说已沦为人们的笑柄,被人们所不齿和诟病,而南京百姓两次送别海瑞的情景、场面,虽然过去了几百年,人们将永久铭记于心中,历久而弥新。
2021.4.16撰完
【作者简介】
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用。阅者能获少许禆益,本人则倍觉欣慰甘之若饴矣。

